熊若云,熊克蛟,蘇少華,王政凱,王真權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208;2.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玉山中心衛生院,四川 巴中 636000;3.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三科,湖南 長沙 410005)
筆者用針刺治療功能性肛門直腸痛1例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楊某,男,58歲,2019年8月19日就診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肛腸三科。5年前近鄰患直腸癌死亡后,患者出現肛門墜脹疼痛,曾于當地醫院多次就診,予以抗炎、止痛治療,未見明顯好轉。肛門墜脹疼痛每日發作4~5次,日間每次發作約30min左右,夜間發作時長有時可達4~5h,偶有疼痛連及下腹部、胸脅部,痛時排便感明顯,日間均有大便排出,質軟成形,夜間墜脹排便感明顯但無大便排出,夜間疼痛發作時口苦,夜寐因疼痛欠安,小便暢,舌暗苔薄黃,脈弦澀。肛腸科??茩z查見肛門少許贅皮腫物隆起。指診直腸空虛,未觸及異常腫物及硬結、疼痛點,退出指套無血跡。肛門鏡檢示齒線上3、7、11點黏膜隆起,未見明顯充血糜爛。直腸三維彩超示肛周聲像改變,考慮混合痔。電子結腸鏡未見明顯異常。排糞造影考慮會陰下降,直腸前突Ⅰ°。腰椎磁共振平掃腰椎呈輕度退行性變,L4/L5椎間盤稍向周圍膨出,L5/S1椎間盤向左后突出。脊柱??茩z查L5棘突旁輕壓痛,站立位前俯、后仰未見腰骶部、肛門疼痛,雙側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雙側4字征(-)。中醫診斷為谷道痛,辨證為肝郁氣滯證。西醫診斷為功能性肛門直腸痛。治療選取雙側八髎穴、承山穴針刺,均勻捻轉,平補平瀉;取雙側肝俞穴、太沖穴針刺,行捻轉瀉法;取雙側安眠穴、神門穴針刺,行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治療3次后夜間疼痛有所減輕,可安睡3~4h。治療1周后,日間疼痛發作減少為1次,夜間未見疼痛連及下腹胸脅等其余部位,大便每日1次,色黃質軟,夜間可安睡5h左右。治療2周后日間肛門疼痛發作時間減短,約10min,夜間仍有疼痛。治療4周后日間肛門疼痛3~4日發作1次,時長5~10min,痛勢可忍,夜間疼痛減輕,可安睡。治療6周后日間已無疼痛,夜間偶可見肛門脹痛不適。治療8周后肛門疼痛消失,余無不適。
功能性肛門直腸痛是指肛門直腸區反復出現的非器質性特發性疼痛,主要臨床表現為肛門部疼痛及明顯的墜脹感,疼痛可放射至臀部、腰骶部及其他部位,疼痛發作頻繁,甚至影響睡眠,多數伴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抑郁癥狀,發病人群女性多見。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考慮可能與盆底肌肉異常運動、精神心理因素、腦-腸軸動力紊亂、遺傳性內括約肌肌病、盆底手術術后并發癥等有關[1]。
本病屬中醫“谷道痛”、“魄門痛”范疇。主要由于肛周經絡不通,即“不通則痛”,故治療應以疏通經絡為主。
《石室秘篆》云“諸痛者皆屬于肝”,“肝者,罷極之本”,主疏泄,暢達氣機,若長期情志不遂,郁結于內,肝氣失于疏泄,血行瘀滯,不通則痛;若郁怒化火,上延則頭痛目赤,下攻則氣秘肛灼?;颊咭驍的昵敖徎贾蹦c癌死亡而長期處于焦慮恐懼中,情志不遂,肝氣失于疏泄,血行不暢,停滯為瘀,經絡不通則致疼痛,夜間尤甚。肝郁日久,郁怒化火,火熱上延則可見口苦舌黃?!鹅`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抵小腹……布胸脅……”,故肝經瘀滯,可見疼痛連及下腹部、胸脅部,同時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巔,《素問·骨空論》云:“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督脈起于小腹內,下行會陰,過肛門,經長強上行脊內,故肝郁可見肛門部經絡不通,發為疼痛。治當疏肝解郁安神,行氣活血止痛。
八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與足少陰腎經互為表里,與督脈關系密切,并與足少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相會結。針刺八髎穴可調經理氣、行血散瘀,是治療盆底肛腸疾病的重要穴位。八髎位于4對骶后孔中,其內有骶神經通過,針刺深層可刺激S2~S4神經節段,給予骶神經良性刺激,調節肛門神經和會陰神經,從而改善肛門部肌肉的功能[2]。承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靈樞·經別》云“足太陽之正,別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因此承山穴是治療肛腸疾病的常用穴。《玉龍歌》載:“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刺承山效如神?!备斡釣楦沃秤嵫?,為肝的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瀉肝俞穴能通調肝主疏泄之力,使肝郁得解,氣機得暢,太沖為肝之原穴和輸穴,有疏肝理氣解郁之功效,通過針刺太沖穴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臟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御病邪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針刺太沖能調節血管與神經中樞的功能達到止痛的目的[3]。安眠穴和神門穴為治療失眠之常用穴,患者病程日久,夜間難以入睡,耗傷心神,《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薄端貑枴れ`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皆由心所主,心神失養則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焦慮,神門作為手少陰心經輸穴、原穴,可補益心氣、安定心神,安眠穴為經外奇穴,可溝通陰陽蹺脈而調整睡眠,現代醫學發現針刺安眠穴時可通過刺激腦部神經分支治療失眠[4]。諸穴合用,標本兼治,補瀉兼施,達疏肝行氣、化瘀止痛、解郁安神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