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滿芳
(江西省都昌縣第二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西 都昌 332600)
中藥湯劑是應用最多、最早的一種劑型,不但制法簡便,而且起效迅速。然而,一些中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危害身體器官[1-2]。因此,需要加強中藥湯劑不良反應的監護,通過分析中藥湯劑不良反應原因,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切實保障用藥效果和安全性[3]。現對中藥湯劑不良反應原因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方法,以降低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
共60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門診服用中藥湯劑的患者。男29例,女31例;年齡17~80歲,平均(46.87±3.16)歲;門診處方37例,住院處方23例。
納入標準:自愿參與研究,同意并配合隨訪,文化程度在小學以上。
排除標準:存在藥物過敏史,精神疾病,肝、胃、腎等臟器功能障礙。
停止服用中藥湯劑后,用自制中藥湯劑不良反應調查問卷,對不良反應開展調查和隨訪,包括藥方、疾病、劑量、用藥時間、用藥方法等。
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包括7大原因,分別為藥物因素26.67%(16例)、炮制不當10.00%(6例)、劑量過多21.67%(13例)、療程過長16.67%(10例)、配伍不當8.33%(5例)、個體差異8.33%(5例)、用藥不當8.33%(5例)。
配伍不當。中醫中藥合理配伍不但能增強臨床療效,而且還能保障用藥安全性,但辨證論治不夠準確,就會導致配伍不當,進而產生藥毒副作用,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4]。例如雷公藤、黃藥子、蒼耳子等藥材都具有肝毒性,但通過科學配伍可減少對肝腎的損傷,如雷公藤與白芍、甘草配伍,黃藥子與當歸配伍,黃芪與蒼耳子配伍都可以降低毒性,還可以疏肝補肝的作用。除此之外,將不同的無毒性藥材配伍在一起,也可發生毒副作用,如麻黃與附子、大黃和山豆根等都會產生毒性[5]。
劑量過多、療程長。雖然中藥具有溫和性,副作用較低,但服用時間長或服用劑量過多,使藥物長期聚積體內,也會引發不良反應[6]。例如,長期服用番瀉葉或大黃,可導致產生依賴性;長期服用朱砂,會引起汞中毒;長期服用黃藥子,可導致中毒性肝炎。另外,大量服用中藥,可致腎或其他臟器出現損害,如肉桂劑量超過30g會引起血尿,川芎超過15g會引發嘔吐或劇烈頭痛。
用藥不當。中藥湯劑中含有各種酶和微量元素,常規用法是趁湯藥溫熱時服用50%,5h后再服用50%,大多數患者為了節約藥材或避免燙嘴,會選擇過夜服用或存放許久,進而使湯藥中的酶分解受到影響,細菌繁殖滋生,影響藥材的本質,最終導致用藥后可出現不良反應[7]。
藥物因素。中藥本身的毒性是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常見的毒性藥物有馬錢子、天南星、木通、草烏以及朱砂等,盡管采用炮制減毒的方法,去除毒性,但還是會因藥材質量的差異性而致患者服用后發生不良反應。藥材的質量主要與產地有關,如湖北的千里光無顯著毒性、貴州朱砂無明顯毒性,而河南、四川的千里光具有明顯毒性,廣西的朱砂毒性明顯,都不可入藥[8]。
炮制不當。中藥藥材是具有一定毒性的,也需要科學炮制,將毒性成分除去。若未經過科學炮制祛毒,就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常見炮制減毒方法有加輔料共制去毒、水漂去毒、凈選去毒、加熱去毒5種,不同的毒性成分藥物應選擇相應的炮制方法。如附子、草烏含有烏頭堿,應選擇水處理去除毒性;白花曼陀羅、天仙子含有阿托品,應選擇加熱去毒方法,以破壞藥物的分莨菪烷結構[9]。如果選擇不合理的炮制方法,就無法有效去除藥物的毒性,進而導致不良反應。
個體差異。體質較弱、年齡較大或過敏體質患者都容易發生中藥湯劑不良反應,有些藥物成分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攻擊性,若患者體質不耐受,就會出現嘔吐或頭暈等癥狀[10]。如紅花、何首烏、膽南星可導致體質較弱或高齡患者發生皮膚過敏反應。
規范用藥。藥劑師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采用圖文形式詳細講解中藥湯劑的正確使用方法、不良反應發生因素、用藥時間、用藥溫度、用藥次數,并且著重說明需要特殊處理的藥物相關服用事項。例如催吐藥、利濕藥應在清晨服用,瀉下藥應空腹時服用,安全要應睡前服用。囑咐患者用藥期間注意飲食禁忌,盡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也要詳細說明哪些食物與藥性相沖,最大限度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合理配伍。中藥湯劑配伍要遵循照“君臣佐使”原則,對不同的中藥材靈活配伍,抵制藥物的毒性,最大限度發揮藥物的效果。同時,中藥配伍需要精簡,一劑藥方中避免超過10味藥,還要個體化選擇藥量,根據患者的體質盡量減少使用毒性較強的藥物。例如,含有甘草的湯藥不宜與阿司匹林聯用,含有附子的湯藥不宜與糖苷類抗生素聯用。
辨證論治。醫師在辨證論治時,應考慮患者的年齡、病情以及體質問題,選擇合適治療方案,將患者的病情劃分為寒、熱、虛、實,更能靈活把握病情,隨著病癥的變化調整藥方。另外,辨證論治還要與宏觀辯證、微觀辨證、對癥治療相結合,處理好辨證和辨病的關系。
加強監管。按照《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的要求,臨床應加強對中藥炮制、應用管理力度,實時監測患者用藥情況;另外,也要對藥方、藥劑調配進行嚴格審查,避免醫師或藥劑師出現配伍不當或超劑量的情況。藥劑師與醫師相互溝通和督促,提高專業能力,嚴格規范藥學護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