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凡,張 慧,黃博明,樊新榮
(1.陜西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00;2.中和亞健康服務中心,北京 100700;3.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
濕疹是好發于1~2歲及以下的嬰幼兒,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中醫外治法療效顯著,接受度高[1]。現將近年來中醫外治治療嬰幼兒濕疹的臨床研究綜述如下。
嬰兒濕疹屬中醫“奶癬”范疇。《外科正宗·奶癬》載:“奶癬,因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遺熱于兒,生后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滋成片,睡臥不寧,瘙癢不絕。”認為胎毒遺熱與此病的發生相關。《幼幼新書》云“奶癬脾積熱氣行”。指出奶癬的病因為脾胃積熱。可見濕疹源于孕母嗜食無度遺熱毒于胎兒,小兒饑飽不知飲食失節,脾胃受損濕熱內蘊,又復感風熱之邪所致。
樓延丞認為嬰兒濕疹病因由內外濕熱相搏結所導致,內生濕熱多因孕母過食辛燥熱之物致胎兒濕熱困脾,外感濕熱因嬰兒為稚陰稚陽之體,元氣未充易受外邪侵襲。病機為久病耗血致血虛生風化燥,風燥瘀結[2]。彭玉教授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胎毒、外感風熱以及內蘊之熱相關。母孕期食辛辣等致胎毒遺留,另小兒肺常不足易被風熱襲表,再者小兒體秉純陽,喂養不當,食熱積滯于內,日久化熱[3]。
中藥外洗。潘英英[4]用免煎中藥外洗治療72例濕疹患兒,中藥組成為金銀花,白鮮皮,蒲公英、紫花地丁,黃柏,甘草,全方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治療1個月總有效率為95.83%,隨訪5個月復發率為5.56%。鄧婧靚等[5]用硬幣投擲法將72例濕疹嬰兒分組,對照組36例給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療,研究組36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莧黃洗劑(大黃、黃芩、馬齒莧、黃柏、甘草、苦參、地膚子)外洗患處,2周之后總有效率研究組(94.4%)對照組(77.8%),隨訪6個月后研究組復發率2.78%、對照組16.67%。郭岱炯等[6]自制三花飛揚溶液(金銀花、黃柏、馬齒莧、蛇床子、地膚子、大飛揚)外洗患處。治療1周后總有效率90.63%。羅仙鶴等[7]自擬荊三黃洗劑(荊芥,防風,黃連,黃芩,黃柏,藿香,薄荷,生地,苦參,蒼術,大黃,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刺蒺藜)聯合青鵬軟膏治療26例濕疹嬰兒,對照組26例僅用青鵬軟膏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100%、對照組80.77%。
中藥藥浴。楊春梅等[8]對86例濕疹患兒外用皮洗2號方(白頭翁,茵陳,苦參,龍膽草,魚腥草,紫草,地榆,藿香,香薷,黃柏,透骨草)。泡澡治療,治療14天后總有效率88.4%(62例),半年后隨訪均無復發。李琪[9]將60例濕疹患兒分為對照組(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自制中藥黃柏,黃芩,黃連,蒼術,白芷,白鮮皮,五倍子,生大黃,白礬,藥浴。結果中藥藥浴療效顯著,且對嬰兒皮膚無刺激,無毒副作用,安全性較高。徐鳳霞[10]用復方木棉花洗劑(木棉花,苦參,艾葉)對60例濕疹患兒藥浴,治療1周后瘙癢疼痛等癥狀緩解,且副作用小。
中藥軟膏。孫曉冬等[11]將60例濕疹嬰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予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治療組30例予一效散膏劑外用治療,一效散膏劑是將一效散(煅爐甘石,滑石,朱砂,冰片)與凡士林膏劑混合而成,治療4周后顯示治療組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患兒皮損、瘙癢程度較大程度上得到減輕,且對細胞因子IFN-γ、IL-4、IL-10水平的改善更為明顯。小兒濕疹膏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之效,由黃柏、白鮮皮、蒼術、茯苓、防風、蛤殼組成,葉新民等[12]將小兒濕疹膏給予30例濕疹患兒,每日外涂患處2~3次,治療10d后總有效率為96.67%,療效可觀,應用簡單,患兒易于接受,且小兒濕疹膏為油劑,可預防細菌侵襲皮膚。陳慶梅[13]給予治療組150例濕疹患兒涂抹黃連軟膏,組成為黃連素,苦參,連翹,荊芥穗,威靈仙,薄荷,白芷,蒼術,大黃,鶴虱草,防風,白鮮皮,五倍子,青黛,白蠟,植物 油。對照組150例濕疹患兒局部涂抹爐甘石洗劑。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7%)優于對照組(36%)。
推拿。張春波[14]給予對照組口服中藥及外洗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推拿治療,推拿手法包括推法、揉法、運法、捏脊法,穴位包括清胃、補脾、揉般、運內八卦、上推三關、揉中脘、磨腹、揉足三里、揉肺腧、捏脊,結果試驗組痊愈、顯效率高于對照組,推拿手法治療嬰兒濕疹療效顯著,通過作用于患兒局部可引起全身繼發性反應,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以達到治病與防病的目的,且手法溫和、無毒副作用以及復發率低。王芳[15]將證屬脾虛濕盛型的濕疹患兒對照組30例口服保和丸治療,觀察組30例用十小兒穴推拿進行治療,推拿手法包括推法、揉法、運法、捏脊法,穴位包括清胃、補脾、揉板、運內八卦、推上三關、揉中脘、磨腹、揉足三里、揉肺腧、捏脊,每天推拿一次。治療后總有效率和復發率觀察組分別為96.7%、6.7%,對照組分別為100%、43.3%,表明小兒推拿可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任艷[16]選取脾虛濕盛型濕疹31例采用健脾除濕推拿法治療,推拿手法包括推法、揉法、運法、掐法、摩法、捏法,推拿穴位包括補脾經、揉板門、順運內八卦、掐四橫紋、揉足三里、脾俞、胃俞,結果痊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29.03%、93.55%,治療1個月后復發率為11.11%,健脾除濕推拿法治療證屬脾虛濕盛型濕疹近期臨床療效顯著,且遠期療效穩定,其通過推拿手法刺激以增強經絡的傳感性,調和營衛氣血及臟腑功能,祛除皮膚濕毒之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其他外治法。李學鋒[17]將59例濕疹患兒分為對照組(29例)和觀察組(30例),均給予基礎治療(抗組胺藥物),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外用爐甘石洗劑,觀察組予外敷自擬祛濕方(防風,苦參,艾葉,地膚子,蛇床子,茯苓,白鮮皮,黃柏),每天外敷2次,1次30~45min,兩組連續治療2周后總有效率觀察組(96.7%)高于對照組(75.9%),且未見不良反應。楊晶等[18]將自制中藥煎劑以一次性醫用導管灌入肛門治療濕疹60例,濕疹湯主方為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等。總有效率91.67%。
通過中藥外洗、中藥藥浴、中藥軟膏、推拿等外治法治療嬰幼兒濕疹都取得較好療效,但現階段中醫外治法的研究,仍存在諸多問題,各醫家大多根據經驗用藥,中藥藥理特性的缺乏,推拿手法的規范性都需我們今后進一步研究。同時嬰幼兒皮膚嬌嫩,醫者應注意避免刺激藥物的使用,加強飲食調控,衣物穿著舒適以及皮膚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