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密,金貴根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中醫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重慶 402160;2.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重慶 402160)
四肢骨折早期因軟組織受損導致患肢腫痛,肢體組織腫脹有礙于動脈血供和局部靜脈回流[1],四肢腫脹難以消除,甚至可出現張力性水泡或骨筋膜室綜合征[2]。目前臨床上對骨折的處理通常有石膏外固定、手法復位合并小夾板外固定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等。無論給予哪種治療,肢體腫脹不可避免。而受傷后需要手術的患者一般應在腫脹消退后進行[3-4],這通常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并影響術后患肢功能的恢復。因此創傷后的腫脹必須得到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和護理,但是常規西藥治療不盡如人意[5-7]。
《醫學源流論》曰:“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膚筋骨之間,可按而得之者,用膏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有力。”即采用外敷的方法,藥性從皮膚表面進到肌肉,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到達患處,達到活血散瘀、理氣消腫、通經止痛的效果。中藥外敷直接接觸患者皮膚,藥力在患處發揮作用,可以增進骨折腫脹處毛細血管的血液通過量,有利于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加強周圍組織營養,促進腫脹消退,使骨折愈合速度加快[8],因此中藥外敷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藥外敷還可以控制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改善血液粘度,加速局部小血管循環,促進血腫吸收和組織修復,進而促進骨折愈合[9-11]。除此之外,中藥外敷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無創等優勢。
患處局部筋脈瘀阻是導致骨折后腫脹的主要原因。骨折后傷處局部經絡、血脈受損,致氣血阻滯或脈破血自出,氣滯則血阻,不通則氣血瘀聚,血溢則筋脈失養,阻礙氣血津液的運行,停聚皮膚腠理間,故為腫脹。根據中國傳統醫學理論,“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創傷后“氣阻血滯”為其病機。《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指出“凡腫皆是血作”,故常用活血化瘀類藥改善骨折后局部組織瘀腫。
人體局部受到創傷或骨質受損后,致機體釋放炎癥因子、周邊毛細小血管通透性增加,一則炎性因子刺激神經釋放疼痛信號,造成肌肉攣縮,靜脈和淋巴管瘀阻,反流障礙,導致其管壁擴張引發腫脹。二則骨折周圍毛細血管的通過性增加,使血管壁上的黏合劑受到沖擊、破壞,內部和外部的液體交換不平衡,大量組織液流入肌肉組織間,最后導致患處的局部腫脹[12-15]。
嚴金[16]用消瘀膏外敷加內服中藥的方法治療47例,結果骨折消腫時間大大縮短,臨床效果確切。王凱[17]也用消瘀膏外敷加內服中藥治療骨折后肢體腫脹,觀察組顯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中藥外用藥加中藥口服可減少肢體腫脹時間。孟曉玲等[18]用腫痛消膏外敷治療閉合性骨折腫脹,腫痛消膏藥用澤蘭、紅花、川芎、當歸、乳香、沒藥、赤芍、大黃、延胡索、生川烏、伸筋草、雞血藤、白芍、自然銅、骨碎補、澤瀉),治療后平均肢體腫脹程度和疼痛VAS評分都有顯著降低,總有效率96.7%。張愿[19]在西醫治療基礎之上加用三七散(三七,木瓜,川芎,川牛膝,土鱉蟲,續斷,龍骨,自然銅,乳香,當歸,孩兒茶)外敷,治療后1天、3天及7天,VAS疼痛評分均降低。鐘春花等[20]把芒硝10g加入100mL冷水濕敷患處,結果治療組腫脹均值和疼痛VAS評分遠優于觀察組(P<0.01),柏亞妹等[21]用芒硝進行外濕敷,結果與清水冰袋相比,芒硝冰袋可以快速減輕疼痛,緩解肢體腫脹的癥狀,加速腫脹消退的時間。劉美荊等[22]對50例骨折后期肢體腫脹患者進行中藥外敷,1個月后治療組無效率(6%)顯著低于對照組(26%),總體有效率(94%)顯著高于對照組(74%)。金國軍等[23]用消腫散(制大黃6份,焦山梔4份,生山梔2份,川芎3份,木瓜、漢防己、片姜黃、生半夏各2份,丁香1份)外敷,并與云南白藥外敷比較,發現在四肢骨折腫脹早期(1~3天)兩者外敷效果無明顯差異,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消腫散外敷的消腫效果明顯優于云南白藥外敷(P<0.05)。并且能顯著降低四肢閉合性骨折后張力性水泡形成的幾率,王海珍等[24]對骨折患者進行中藥(當歸20g,白芷20g,骨碎補20g,土鱉蟲20g,川烏20g,羌活30g,紅花30g,制乳香30g,血竭30g,木瓜30g,透骨草30g)貼敷,結果中藥貼敷消腫療效滿意,并且治療后1、3、7天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劉玉鳳[25]對四肢閉合性骨折患者用如意金黃散外敷,結果治療組腫脹均值、疼痛VAS評分均值都低于對照組(P<0.05),另外,中藥外敷膏成藥如奇正消痛貼膏[26]、梔黃止痛散[27]等在治療骨折后腫脹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中藥外敷是骨傷外治法中主要治法之一,可根據疾病的發病部位、發展變化和需要配伍相同種類藥品制作成不同的劑型,外敷于患處通過皮膚表層上的毛囊孔、皮脂腺和汗腺,直接吸收外敷的藥物,滲透肌膚,直接作用于骨折腫脹處,發揮藥物的最大效力,達到治療的目的[28]。中藥外敷有活血止痛、理氣消腫、舒經通絡的效果,還可加速骨折斷端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減輕血管內液外滲,加速軟組織修復,縮短骨折端骨痂生長時間,促進骨折愈合[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