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竹,閆學文
(1.天津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 300120)
神經性皮炎是以陣發性劇烈瘙癢、皮膚肥厚、苔蘚樣變為特征的常見慢性皮膚病。屬中醫“牛皮癬”范疇。隋代《諸病源候論·攝領瘡候》載:“攝領瘡,如癬之類,生于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云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也”,指出其好發于頸部且摩擦刺激或可引起發病,故又名“撮領瘡”。神經性皮炎病情纏綿難愈,給患者生活造成極大影響[1]。神經性皮炎病因尚未明確,有研究表明,生活環境潮濕、冬春季節、經常搔抓、經常抑郁焦慮、飲食辛辣等因素可能是其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現就近年來火針治療神經性皮炎概況綜述如下。
中醫認為神經性皮炎由于風、熱、濕等侵襲肌表,血虛風燥所致。火針通過加熱針體刺入穴位后,使熱量作用于人體,達到行氣血、溫陽氣的治療作用,又能使濕熱等邪氣排出體外達到“火郁發之”的作用。
莫春紅[3]收治53例神經性皮炎患者,單純采用火針點刺皮損處治療,方法為平均點刺5針,每天操作1次,連續治療2周,治療2~3天后出現火針眼瘙癢情況,1周后瘙癢自動消失,治療后皮損增厚處的平均面積明顯小于治療前。蔡鴻杰[4]將64例神經性皮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用安奈德尿素軟膏外擦于患病區域,觀察組用火針對皮損處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6.85%)高于對照組(68.75%)。李艷等[5]將神經性皮炎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用火針治療,對照組用曲安奈德尿素軟膏涂抹于患處。總有效率治療組83.33%、對照組70.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緩解瘙癢癥狀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灸法同樣是一種激發陽氣,溫通經脈的傳統治療手法,可加強火針的治療作用。有研究表明灸法可調節抗炎因子及信號通路,改善抗炎免疫水平,達到治療炎性疾病的目的[6]。
陸地等[7]將肝郁化火型神經性皮炎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口服中藥清肝益膚湯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火針加灸法治療。總有效率觀察組(92.5%)高于對照組(75.0%);觀察組治療后皮損積分及癥狀積分的降低均比對照組顯著。兩組治療后IFN-γ、IL-2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IL-4、IL-5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宋川等[8]將120例攝領瘡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用糠酸莫米松軟膏外用治療,治療組用毫火針點刺(每3日治療1次)和懸灸法(離皮損處3cm溫和灸,每日1次)。結果治療組愈顯率為61.8%(34/55);對照組愈顯率為25.0%(14/56)。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瘙癢、形態、面積、肥厚等指標均下降,無明顯不良反應。2個月后對治愈、顯效患者進行隨訪,兩組復發、瘙癢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黃時燕等[9]將40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例。治療組用火針及艾灸結合治療,對照組外用曲安奈德尿素軟膏。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100%,對照組85%。
刺絡拔罐的作用一方面是先通過刺絡放血活血化瘀,排出局部排泄廢物,促進受損組織恢復健康,另一方面可迅速止癢,后通過拔罐負壓吸引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姜群群等[10]將150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隨機分為4組。①火針組針刺皮損部位;②刺絡拔罐組梅花針點刺皮損處,閃火罐法閃罐,同時常規消毒背部膀胱經循經部位,用梅花針沿背部膀胱經循經叩刺2~3遍后叩刺肺俞、肝俞、脾俞,使局部皮膚潮紅、微滲血為度;③火針聯合刺絡拔罐組①②結合;④西藥對照組口服依巴斯丁片聯合外用鹵米松乳膏。結果治療組VAS評分、起效時間、療效維持時間指標優于對照組。
王敏磊等[11]收治神經性皮炎72例,按入組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6例。對照組給予鹵米松乳膏,治療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火針結合臍針治療。臍針取四正位,即坎位、震位、離位、兌位(八方分類定位參《易經》的后天八卦圖),每2天治療1次。總有效率治療組(97.22%)高于對照組(86.11%)。兩組皮損癥狀積分較治療前均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更明顯。
游嶸等[12]將15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70例予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外用,治療組80例予火針聯合復方丙酸氯倍他索軟膏治療。兩組均以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顯效率為54.2%,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顯效率為83.8%,總有效率為97.5%。張莉芳等[13]收治神經性皮炎110例,分為治療組54例和對照組56例。對照組用曲安奈德尿素軟膏外涂。治療組用毫火針針刺,在毫火針針刺結束后貼敷曲安奈德新霉素貼膏,48h后揭去。總有效率治療組100%,且高于對照組。李琳婕[14]收治神經性皮炎9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予以復方氟米松軟膏涂抹于患處并輕力按摩。觀察組予以火針治療同時予以復方氟米松軟膏涂外用,用法同對照組。總有效率觀察組(97.83%)高于對照組(84.78%)。
中藥治療疾病的優勢在于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將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相結合。牛皮癬中醫證型分為肝郁化火證、風濕蘊膚證、血虛風燥證,治療分別可運用不同治法辨證論治,療效更加顯著。
火針聯合中藥外用。呂建琴等[15]治療一名反復項部神經性皮炎患者,將專用毫火針針尖燒紅后迅速點刺皮損部位后即刻出針,出針后外涂止癢的中成藥膏,每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2周。治療2周后患者感覺瘙癢明顯緩解,1個月后皮損修復良好,停止治療。隨訪1年項部未發生瘙癢癥狀,既往皮損部位恢復良好,達臨床痊愈。李君[16]收治42例血虛風燥型神經性皮炎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1例用濕潤燒傷膏治療,研究組21例用火針聯合濕潤燒傷膏治療。總有效率研究組(95.24%)高于對照組(71.43%)。李琳等[17]將120例神經性皮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用火針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蒼膚止癢酊治療。日2次,4周后觀察療效。總有效率治療組(95.00%)高于對照組(83.33%);兩組治療后皮損面積、色澤、丘疹、瘙癢程度評分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治療組皮損癥狀評分、炎癥指標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火針聯合中藥內服。沈亞琴等[18]將120例神經性皮炎血虛風燥證患者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40例采用天王補心湯聯合火針治療,對照1組40例給予西替利嗪片合鹵米松乳膏治療,對照2組40例單用天王補心湯治療,3組均以30天為一療程。總有效率治療組97.5%,對照1組90.0%,對照2組87.5%。溫偉倫等[19]收治血虛風燥型神經性皮炎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給予火針療法配合自擬養血祛風中藥湯劑,對照組給予西替利嗪片口服與鹵米松乳膏外用治療,療程4周。總有效率治療組(90.00%)高于對照組(78.00%)。畢斌等[20]將110例局限性神經性皮炎患者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用瀉肝安神丸與抗組胺藥依巴斯汀片聯合治療,實驗組用清肝療癬湯聯合火針治療。總有效率實驗組(94.55%)顯著高于對照組(74.5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均顯著下降,且實驗組降低的幅度比對照組更大。
傳統皮膚疾病治療多應用局部外用藥物,但由于神經性皮炎皮損肥厚,導致外用藥物滲透不良影響療效,故多選擇皮損內注射激素藥物提高療效[21],但無法避免皮膚萎縮、色素沉著等副作用,且長期使用可出現依賴性、停藥復發等現象。近年來火針療法在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其療效確切、無成癮性、毒副作用小,且價格低廉,也不失為神經性皮炎治療優選的方案之一。研究表明,火針治療神經性皮炎療效已和西醫治療不相上下。
火針治療神經性皮炎有良好的有效率且聯合治療療效更優,但仍有諸多問題。①因無統一的有效率標準、瘙癢緩解標準、皮損緩解程度標準等,尤其是神經性皮炎為一種易復發的皮膚疾病,而治療后進行隨訪統計復發率的文獻有限,造成臨床試驗質量不高。②在文獻檢索過程中,發現對火針多為臨床療效研究,其中缺乏大樣本量的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火針因其操作和體感疼痛的特殊性,造成較難實現隨機以及盲法,具體隱匿方法有待進一步探索。③神經性皮炎的中醫證型主要分為血虛風燥、肝郁化火、風濕蘊阻三種證型,大部分研究只在聯合內服中藥時進行中醫辨證論治,而缺失了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否所有證型的頑癬患者適合火針治療,不同證型間運用火針是否有療效差異性等問題均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