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蕓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科,福建福州 350005
在處理異常分娩、挽救新生兒及高危孕產婦中,剖宮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剖宮產的濫用,反而增加了母嬰的風險[1]。有研究顯示,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新生兒死亡率增加[2],且剖宮產可能發生嚴重的手術并發癥,如產后出血、周圍臟器損傷、血栓性疾病發生、子宮瘢痕妊娠、瘢痕憩室、胎盤植入、盆腔粘連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剖宮產率應控制在15%以下[3]。近年來,剖宮產在產科工作中被廣泛應用,使得剖宮產率逐漸上升。我國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剖宮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居高不下的剖宮產率對母嬰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已引起產科界的關注,且這也是社會的公共問題,需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本研究收集2012~2019年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分娩的20 289例孕產婦,比較各年份的剖宮產率情況,研究剖宮產手術指征的變化趨勢,剖析影響剖宮產的相關因素,旨在提出降低剖宮產率的措施,維護母嬰健康。
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分娩的20 416例孕產婦的臨床資料,剔除13例資料不完整、114例孕齡<28 周的孕產婦,最終共20 289例納入本研究,其中11 010例剖宮產,8946例自然分娩,333例陰道助產;初產婦13 188例,經產婦7101例;孕齡28~42+5周;年齡18~47歲。根據第9版《婦產科學》和曹澤毅主編的《中華婦產科學》中的剖宮產指征及其診斷標準,將剖宮產手術指征分為社會因素、瘢痕子宮、產程異常、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如妊娠合并心臟疾病、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合并代謝性疾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胎盤早剝、ICP 等)、胎兒宮內窘迫、巨大兒、胎位異常(臀先露、肩先露等)、頭盆不稱、羊水過少、多胎妊娠、其他因素(即不可分為以上幾類的因素,如珍貴兒等)。同一孕婦具有≥2個剖宮產指征時,采用第1個指征。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收集2012~2019年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住院分娩的20 289例孕產婦的分娩方式及剖宮產患者的手術指征的臨床資料,計算各年份剖宮產率、自然分娩率及陰道助產率,觀察剖宮產率變化情況,研究剖宮產手術指征的變化趨勢。
由專人負責登記產婦信息、審核剖宮產指征,并進行資料匯總,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我院2012~2019年共20 289例孕產婦,其中剖宮產11 010例,自然分娩8946例,陰道助產333例。本研究顯示,我院剖宮產率逐年下降,2012年剖宮產率高達61.159%,至2019年降為50.500%,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057,P=0.000)。伴隨剖宮產率的下降,自然分娩率呈上升趨勢,2012年與2019年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42,P=0.000)(表1)。

表1 2012~2019年剖宮產、自然分娩、陰道助產例數及比例分析
剖析2012~2019年我院剖宮產指征的變化趨勢,顯而易見社會因素與瘢痕子宮是兩大主要因素,其中瘢痕子宮的剖宮產指征逐步上升,各年份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2.843,P=0.000);而社會因素呈逐年下降趨勢,各年份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0.292,P=0.000);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則呈逐年上升趨勢(χ2=83.393,P=0.000<0.05),產程異常呈逐年下降趨勢(χ2=264.890,P=0.000),各年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胎位異常、頭盆不稱的剖宮產占比各年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分析近8年我院剖宮產手術指征,將其進行排序發現,社會因素在2012~2013年所有手術指征中順位第1,2014~2018年順位第2,2019年下降至第4;瘢痕子宮2012~2013年順位第2 位,2014~2019年上升至第1 位;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順位逐步上升,2012年位居第7,2019年上升至第2;產程異常順位從2012至2019年呈逐年下降趨勢,2012年位居第3,2019年降至最后一位(表3)。
近年來較高的剖宮產率引起產科界的關注,也引起社會有關部門的重視。剖析剖宮產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剖宮產指征變化趨勢,探討降低剖宮產率的措施,是當務之急。

表2 2012~2019年度剖宮產指征及構成比分析[n(%)]

表3 2012~2019年剖宮產指征順位變化情況(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近8年來我院的剖宮產率逐年下降,2012年高達61.159%,而2019年降至50.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梁娟等[4]研究的我國總剖宮產率(2012年45.3%、2016年41.1%)相比,我院剖宮產率仍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①我院系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轉診危重癥、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孕產婦較多,從本研究結果不難發現,近年來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占比逐年上升,這是導致剖宮產率高居不下的一大原因。②由于當前較高的剖宮產率,且國家二孩政策的開放,進一步增加了瘢痕子宮的孕婦數量。瘢痕子宮陰道試產過程中可能發生子宮破裂的并發癥,加之當前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和過高的社會期望值,臨床工作中對子宮破裂的發生過度強調,大部分瘢痕子宮的孕婦仍選擇再次剖宮產,從而增加剖宮產率。③存在部分醫務人員未嚴格把控手術指征,過度放寬剖宮產指征。④在醫療關系嚴峻的環境下,為了避免陰道助產并發癥的發生,產科工作者減少了陰道助產的實施。近8年我院剖宮產率總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其歸功于:①我院加強剖宮產手術指征的把控,盡可能減少無醫學指征的剖宮產;②積極開展多項分娩技術,如自由體位、“無保護”等,為了減輕分娩疼痛,開展分娩鎮痛技術,這些舉措大大增加了自然分娩率;③隨著對自然分娩和剖宮產利弊的普及與宣傳,形成了正確的輿論導向,減少了無醫學指征的首次剖宮產。
3.2.1 瘢痕子宮的增加 本研究結果顯示,8年來瘢痕子宮的剖宮產占比逐年上升,2012年為13.2%,至2019年上升為41.4%。自2014年起,瘢痕子宮始終位居榜首。很多學者研究發現,瘢痕子宮在密切的產程監護下陰道試產是可行且安全的,其子宮破裂發生率為1%~2%[5]。國內相關研究發現,剖宮產后再次陰道試產成功率可達64.62%~90.8%[6-8]。積極開展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增加瘢痕子宮陰道試產成功率,有助于降低剖宮產率。1985年,美國剖宮產后再次陰道分娩僅5%左右,到1996年增加至28.3%,其剖宮產率降至20%左右[9]。在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過程中,需持續胎心監測,嚴密觀察母胎情況,警惕子宮破裂發生的癥狀和信號,如劇烈的腹痛、陰道出血增多、血壓低、出現可疑的胎監圖形、胎位捫不清等,應立即剖宮產[10-11]。總而言之,加強剖宮產手術指征的把控,杜絕無醫學指征的剖宮產,降低首次剖宮產率,同時普及與宣傳剖宮產后陰道試產,樹立正確的認識,嚴格把控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積極開展并規范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管理,嚴密監護產程,開放急診剖宮產綠色通道,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增加剖宮產后陰道順娩率,達到降低剖宮產率的終極目標。
3.2.2 杜絕社會因素的剖宮產 本研究結果顯示,剖宮產指征變化中,社會因素由2012年的37.5%降至2019年7.6%,呈逐年下降趨勢(P<0.05)。社會因素是剖宮產的主要原因之一,杜絕因社會因素的首次剖宮產,可使得瘢痕子宮的數量明顯減少,大大降低了剖宮產率,剖析主導社會因素的幾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伴隨不斷發展和成熟的剖宮產手術技術以及麻醉技術,手術安全性及術后有效的鎮痛使得剖宮產逐漸深入人心;且公眾因缺乏對自然分娩及剖宮產的正確認知,一味地以為剖宮產是既安全又有效且快速的分娩方式。②超聲檢出羊水過少、臍帶繞頸等異常增多,為了避免陰道試產過程中可能風險的發生,部分孕婦直接選擇剖宮產,拒絕陰道試產。③由于存在誤區以為剖宮產是不痛的,加之對疼痛耐受力低,而毅然選擇剖宮產。④部分孕婦因擔心順產轉剖宮產可能,對自然分娩缺乏自信心而要求剖宮產。⑤部分孕婦由于擔憂自然分娩后發生盆底功能障礙[12],影響生活質量,而要求剖宮產。然而,研究發現妊娠即可增加尿失禁的風險,與分娩方式并無明顯相關性[13]。⑥部分孕婦因受各種封建思想禁錮,為分娩挑選良辰吉日而選擇剖宮產。⑦由于醫患關系的嚴峻,且存在分娩風險的無法預知性,加之高風險、高強度的工作,造成部分產科醫生放寬剖宮產指征,增加了社會因素的剖宮產數。綜上所述,為了降低因社會因素的剖宮產數,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借助當前發達的網絡媒體,普及和宣傳自然分娩與剖宮產相關常識,使公眾能正確認識各種分娩方式,提倡積極陰道試產。②針對性解決孕婦對陰道分娩的錯誤認識,對疼痛耐受程度低的孕婦可開展分娩鎮痛,減緩宮縮疼痛,增加自然分娩成功率,減少剖宮產率[14];可通過開展導樂分娩[15],增強孕婦自然分娩的自信心,并推行自由體位分娩,提高陰道分娩率[16];增加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加快產后恢復[17],消除顧慮。③加強助產技術的培訓和提高,嚴密觀察產程,減少會陰側切率。④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公正嚴肅處置醫療糾紛,為產科工作保駕護航。⑤加強剖宮產指征的把控,杜絕無醫學指征剖宮產。
3.2.3 新產程的應用,增加自然分娩 2014年“新產程標準及處理專家共識”[18]提出,在排除胎兒宮內窘迫和頭盆不稱的前提下,嚴密觀察產程,延長產程觀察時限,充分試產,促進自然分娩,減少剖宮產的干預,從而降低剖宮產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自從“新產程標準及處理專家共識”被臨床應用后,產程異常的剖宮產占比顯著性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其順位變化也呈下降趨勢。國內學者研究顯示,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應用有效減少了剖宮產數[19-20]。因此,落實新產程標準的實施,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
綜上所述,嚴格把控首次剖宮產指征,減少無醫學指征剖宮產,并積極開展剖宮產后陰道試產,推進實施新產程標準,能夠提高自然分娩率,最終降低剖宮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