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嬌
摘要:現如今,農村改革成為了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的重點。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進行農村深化改革,促進農業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本文通過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分析,為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提升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出現的問題提出建議,以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村改革;產權制度;農業發展
近幾年,在國家積極推動下,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關注明顯加強。農村經濟發展與現代化農業大發展推進緊密相關。促進農村深化改革,加大農村經濟扶持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不僅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更有利于我國經濟持續性發展,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
1 目前我國農村產權制度與現代化大農業存在的問題
1.1 土地頻繁調整,不利于農業發展
現如今,我國很多農村開始實施土地流轉,但是土地承包期卻只有幾年。由于土地經營者經常變動,甚至承包期不足以完成農作物的一個生長周期,所以致使很多農民無法長期經營土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農民收入下降。部分農民被迫選擇粗狂型經營模式,不僅使農作物生產能力和質量大幅度下降,還使土地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很多政府工作人員反而為了自身利益壓榨農民,使農業經濟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
1.2 土地資源閑置,資金短缺
由于農村產權制度不夠完善,大面積土地資源不能夠被合理利用,出現了土地閑置、耕地浪費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農民不能準確合理進行農作物耕種。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第一,很多耕地由于缺乏管理利用不當,很多企業甚至為了自身發展亂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等水土流失情況嚴重。第二,在傳統農業中,很多設施由于長時間使用出現了破損老化急需維修的現象。但是由于資金不足,很多機械不能及時保證維修狀態,更難做到機械創新了[1]。
1.3 現代化大農業進度緩慢,效果不明顯
首先,我國現如今土地流轉相關體系尚未完善,土地機制比較死板,暫時還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可能,土地無法合理配置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大農業的轉型發展。其次,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對于農民保障體系的政策,但是依舊是處于初期建設完善的階段,對于促進和保護農業發展相關機制依舊不夠健全,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養老保險等后期保障、農村醫療、知識文化建設都比較滯后,無法推動農村現代化大農業的興起。最后,很多地區村委會等不能夠真正為農民服務,甚至在其中扮演剝削的角色,產權不明確、資產性質不清晰,都有可能使農民受到利益侵害。
2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升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途徑
2.1 促進土地制度改革
在我國現有的農村制度下,對于農村土地資源管理的制度依舊不夠具體,無法將土地充分有效利用,因此若想促進農村制度改革,一定要將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對于最為關鍵的農村建設性用地,農民通常支持性較高,能夠實現農民增收的成果,農民整體生活條件有所提升。同時很多地方也對土地確權進行了新的措施,以山東省為例,自從開展新一次的土地確權以來,農民可以通過土地證進行金融方面的融資貸款。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由于資金不足帶來的土地資源閑置不能利用的情況,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土地環境,瓦解了城市土地資源緊張,農村土地剩余的冰點。要有效有序進行農村土地流轉承包進程,避免出現產權混亂等糾紛,要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進行審查監督,杜絕工作人員賄賂事件的發生。以上措施可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真正做到土地制度用在實處。
推動城鄉建設一體化,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是要解決土地征收制度利益不均的問題,這種體制上的傾向使農村建設進度緩慢。針對以上情況,部分地區已經逐漸出臺相關土地補償政策,讓農民參與積極性增高。其實土地制度改革要想成功,一定要把握住以農民為中心的方向,只要農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后續一切政策出臺都會更加容易實施。要保證城鄉資源分配合理,充分發揮土地價值,為振興鄉村建設提供有效保障。
有效的制度措施可以完善很多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阻礙,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制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經營能力,對相關人員工作進行監督,有針對性的出臺科學有效的土地經營管理方式。在傳統的土地制度模式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邀請相關農業專家,對農民傳授現代化農業科學知識,推動農村土地建設工作,提升整體農業水平,將農業與企業相結合,生產出更高產的綠色產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建設[2]。
2.2 合理經營增加農民收入
在土地資源以及制度改革難這一方面,農民收入低壓力大是其中一個原因。如何能夠讓農民減負是政府要努力的重點。減負首先要從政府開始,不得隨意向農民索要法律要求以外的款項。以此來減輕農民資金困難的問題。要進一步加強農民“主人翁”意識,實現民主管理,在日常活動中加大村民自主管理的比重,同時政府要簡政放權,縮減不必要的人員機構,避免暗箱操作使農民之間產生不公平的現象。將土地流轉等事務進行全程公開,尤其是價格上要讓全體居民具有知情權力,進一步增強政府公信力。只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讓農民信得過,多制定一些惠民利民的政策,才能得到農民支持,實現農村全體富余,實現農民增收。現如今,很多企業為了自身形象,克扣農民進行公益,這樣違背了做公益的初心,反而增加了農民負擔。公益要量力而行,是要對百姓有益的,避免“拆東墻補西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情況出現。最后要通過法律保障農民的相關權益,任何人或者組織沒有權利剝奪農民收益,不可以強制農民繳納各種款項,要嚴格保護農民收入。
2.3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首先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不斷縮小城鎮服務水平不均衡現象。一是要建立健全相應農村幫扶政策,將資源首先引用到農村,將“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進行農村制度深入改革,要多方面多角度協同發展,杜絕發展不平衡現象發生。二是找到當地農村發展漏洞,完善農村文化建設、娛樂設施建設。要想全面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整體環境以及生活水平。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例如道路設施、水電設施、網絡普及等等。同時利用互聯網,搭建多種網絡平臺,可以讓農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經濟發展趨勢。對于農村污水處理一直也是政府都在努力完成的目標,要不斷進行衛生廁所普及范圍,對農民進行公共環境文化普及講座,進一步樹立減少污水排放、保護環境的理念。統籌城鄉發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制度,保障農民醫療、養老、工傷保險等后續保障。政府要進一步建立惠農惠民政策,加大對農民的政策幫扶力度,努力推動現代化農田、高質量農田發展[3]。
大力發展周邊經濟,例如鄉鎮建設等等。一是加快城鄉建設促進當地大企業的發展,用局部發展帶動整體進步。大力助力鄉村建設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將城鄉居民剩余勞動力進行合理分配,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政府向城鎮企業引入,這樣既可以緩解企業勞動力短缺狀態,又可以為農民帶來新的收入,平衡城鄉經濟總體發展。二是政府要足夠了解當地資源情況、土地情況,要發揮地區自我優勢,補足劣勢,將有限資源進行合理優化配置,構建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推動傳統農產品與現代化加工相結合。三是要促進龍頭產業帶動新型農業的發展進程,不能將自身發展技術等傳授給新興產業發揮龍頭產業的帶頭作用,不斷研究創新新產業、新渠道,拓展農產品銷售與新媒體相結合,可以通過網紅帶貨對那些當年剩余量較多的農產品進行網絡售賣,這樣既不會造成資源浪費,還能帶動農戶經濟收入,一舉兩得。
在促進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同時,還要將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加強市場監督體系,對農業健康發展進行監督控制。避免讓無良商家利用政策便利不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提高糧食質量,要在帶動經濟的同時有所節制,尤其是在當前疫情的沖擊下,不僅要提高收入,還要有糧食在自身出現問題時夠保障糧食穩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糧食恐慌。政府要發揮自身宏觀調控市場的作用,優化糧食結構、糧食價格,通過對供求關系的調整,加大對農業的持續發展。
保護環境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必要,更是人類長期健康生存的必要。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經過現代化技術的改善,全面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抓好農村人才建設,不斷引進相關技術方面的人才到基層進行實地考察和現代化知識教授,政府也要出臺相應返鄉就業優惠政策,要留的住人才,發揮人才在現代化農業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多方面挖掘技術人才,創設人才培育方案,營造良好學習環境,將高端人才引入到農村基層,通過深入探究當地自然優勢,將信息化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加強新農業研發,促進培育新品種,優化品種資源發揮政府引導。促進小農企業的資金支持,可以通過放寬貸款條件、出臺貸款政策、降低抵押物的要求、縮短貸款手續進程,及時給予農民應急資金,幫扶農民進行進一步農業發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揮作用。
3 結論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建設,是帶動農村經濟,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重點。現代化不僅是要求高端科技的引入,更是對傳統農業的更新發展。政府要以農民為中心,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宗旨,拓展人才渠道,打破固有農業觀念,提高基礎建設水平,這樣才能最終實現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銀霞.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現代化大農業發展[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9):94-95.
[2] 李文萍.青海省互助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存在的問題與優化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8):5,7.
[3] 王玲.寧化縣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現狀及建議對策[J].福建熱作科技,2021,46(3):6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