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摘要:農村土地流轉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非糧化和非農化后土地流轉現象嚴重,土地流轉后社會保障功能的缺失以及土地流轉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從土地流轉在農村振興戰略中的地位出發,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未來土地流轉中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土地流轉;困境;對策
近幾年來,農村地區深化城市一體化改革面臨嚴峻挑戰,越來越多的土地經營主體為實現利益最大化,沖出耕地紅線,把大量耕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研究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關鍵。
1 鄉村振興戰略下土地流轉面臨的困境
1.1 土地流轉后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嚴重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流轉后的非農、非糧現象日益嚴重,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業不種植傳統糧食作物,不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近幾年,傳統糧食作物種植成本上升,而糧食作物價格下降。農夫不能靠種植食物來提高社會地位。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為了更高的利潤,決定種植經濟作物,或者轉讓土地使用權。二是政府的政治取向也會影響國家的性質。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取得政治上的成功而目光短淺,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被迫向企業轉讓土地使用權。另外,部分地區也存在土地融資問題。政府要取得正常的財政支出,就必須通過土地使用權轉讓獲得財政收入,而獲得土地使用權的企業通常從事利潤較高的行業。
1.2 土地流轉市場不規范,農民權益易受損害
“三權分置”政策的出臺,無法直接解決現實問題。盡管各地早已有土地流轉的實例,但土地流轉市場仍不完善,基本不規范。因為法律沒有對土地流轉作出具體規定,現實生活中土地流轉問題隨之而來,土地轉讓無法律規制,違約問題隨之而來。當前,中國土地轉讓市場上的土地轉讓合同大多不規范,而可能是無法律效力的口頭協議。另外,時間上也不能詳述,除了口頭協議,協助轉讓土地的數量和方式。如果沒有這個明確的內容,土地運輸雙方往往會違反條約,違約后的糾紛不能有效解決,農民的利益就容易受損。其次,監管和貿易組織不健全,貿易出現問題時不能及時解決,同時平臺不完善,農民自發行動,勢必影響到土地流轉范圍和農民權益,因此,地租低、農民利益受損,導致土地流轉范圍和農民權益受到威脅。兩個案例中,由于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處于弱勢一方,沒有發言權,他們無法決定土地轉讓的價格和獲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知識水平普遍較低,農民無法很好地保護自己的權益,往往得不到自己的收入,容易造成土地空置、土地閑置的局面。
1.3 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農地流轉者往往擔心不同的商業項目在流轉后能否長期運作,能否及時收到流轉費,復墾后能否盡快恢復生產能力,農民對承包商在合同結束前單方面違約的后果十分擔憂,同時,農業生產必須經受住市場和氣候的巨大考驗。缺乏一套完善的風險保險制度,會影響到收購人和轉讓人的主觀能動性。
1.4 農民缺乏土地流轉意識
有些農民如果不搞農業,也不懂得經濟資源,國家制定了許多農村政策,但是農民不了解政策,對土地流轉憂心忡忡,農民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該怎么辦。
1.5 農村土地流轉中的監管力度不足
在當前的土地轉讓中,政府或主管部門通常不提供土地轉讓監督服務。一般來說,轉讓土地應當按照農民的意愿,或者按照農民與農場、農會及其他機構的意愿進行,但是實際上,有些基層干部為了實現自己的各種目的,為了業績或承諾,強迫基層賣地,這會嚴重影響中國土地流轉的有序發展,當然,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也很難。
2 鄉村振興戰略下土地流轉的對策
2.1 嚴守耕地紅線,防止土地流轉后非農化和非糧化現象發生
土地流轉后,由于政府提出的政策方針發生了轉變,農民努力想要實現土地經濟最大化,土地利用發生了重大變化,農業和非農現象日趨嚴重。為防止非糧、非農等現象,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監管,確保耕地得到合理利用,管理當局應重視非農地轉移的負面影響。要堅持耕地紅線,對土地流傳后的使用進行監控,防止非糧食、非農產業條件日益惡化。一些公司利用所轉讓的土地,未經批準改變土地用途,并將其用于工業生產,以增加公司利潤,這是非農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對存在的問題,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執行耕地紅線、劃定耕地面積。國家要加強對耕地重要性的宣傳,控制和規范農地利用變化,突出非糧食作物對糧食安全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民保護基本需求的積極性,政府也應重視糧食安全,將糧食安全作為評價政府政治績效的重要因素。
2.2 建立健全農村村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顯著特征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必然決定資源的配置,農村養老資源十分稀缺,導致城鄉差距非常明顯,政府應從政治上支持非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在未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社工利用自己的知識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使脫離政府的人也能享受到很好的社會福利。三是政府應對農村地區進行金融支持,使農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農場主對土地的依賴性主要來自經濟上。在農村地區獲得足夠的經濟支持,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將接近城市。
2.3 繼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機制,深度保護農民利益
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必須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將政府整合為中介服務機構,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更加穩定的平臺,為土地流轉雙方提供可靠的市場信息、降低市場風險、具有自然風險的土地轉讓制度。另外,還要注意法律的作用。唯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更好地控制土地轉讓行為,規范土地轉讓市場。鑒于目前存在的問題,立法機關應通過有關土地轉讓的法律,以立法形式具體規定轉讓的主體和類型,完善土地轉讓的市場機制。
2.4 完善管理機制,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督
農地流轉直接關系到農村土地出讓方和承包方的經濟利益。單靠雙方的談判與溝通,就不能保證雙方在各自優勢上的相對平衡。很多農場主代表耕地分配土地,但實際上用來建設魚塘或植樹,這與土地流轉的重要性不同,需要主管當局發揮監督作用,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這類事件一旦發生,要嚴肅處理。如果農地被用來種樹和建造魚塘,土壤結構就會受到破壞,土地的價值會降低。另外,土地承包合同應當明確規定這類問題,要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2.5 創新觀念,推動土地順利流轉
基層干部要積極為民辦實事,從民情出發,從實際出發,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土地流轉工作,積極宣傳土地流轉的好處,積極宣傳土地流轉的好處,消除傳統的土地流轉觀念,促進農業現代化生產。要讓廣大干部群眾發揮帶頭作用。同時,干部也要宣傳與土地流轉有關的法律知識,讓村民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2.6 堅持政策原則,確保土地規范流轉
土地流轉應遵守國家土壤政策,不得與之相抵觸。所有工作人員應以政治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做好土地轉讓工作。轉讓國家必須遵守法治,不得違反國家相關立法。國家轉讓應堅持自愿原則;不應強迫農民進行土地轉讓;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流轉國應遵循“補償”原則,給予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償。
2.7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完善流轉流程
在市政府設立土地流轉專門部門,解決農民在土地流轉中面臨的問題,并及時將這些問題落實到上級,以建立更好的土地流轉制度優化土地出讓政策,在信息共享平臺上公布土地出讓市場價格,應反映當前的經濟發展。土地轉讓雙方可參考信息共享平臺公布的平均市場價格,以達成適當的定價安排。信息平臺應盡可能包括氣候條件、蟲害、水源、區域面積、農村地區的運輸和其他農業生產信息,以便為農業信息用戶提供更好的信息,制定未來農業發展計劃,并選擇合適的農業經濟作物進行生產。另外,土地流轉需要財政支持,資金是土地流轉的經濟基礎,資源不足,土地流轉困難,國家對農民給予經濟補貼,鼓勵農戶擴大規模,積極承包土地,歸還閑置土地,合理配置和使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3 結語
當前,土地流轉正處于一個良好的機遇期,近兩年來不斷積極探索,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尤其是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流轉發出了通知,要以此為契機,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提高農民土地流轉意識,強化增產增收導向,推進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而凍土資源的廣泛利用,將大大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宋珅.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對策[A].天津市土地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7:178.
[2] 李古月,王子寧.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的實踐與拓展研究[A].2020年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年會論文集[C].2020:423-430.
[3] 彭小霞.農村土地流轉助推農民增收:機理、問題及實現路徑[J].理論探索,2021(4):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