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剛
摘要:本文結合池州地區油茶發展現狀,以油茶低產林的成因為切入點,敘述了低產林判斷方法,并從品種改良更新、水肥改善、林分調整、科學經營等方面提出低產油茶林改造技術,以期提高油茶產量。
關鍵字:油茶;低產林;池州市;改造
油茶樹屬常綠小喬木,屬山茶科油茶屬常綠小喬木,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可謂全身都是寶,茶油營養豐富,既是優質的食用植物油,又可作為潤滑油、防銹油等工業用油;茶餅可作肥料和農藥,防治病蟲害;果皮可用于提制榜膠。油茶樹喜光喜熱喜濕,土壤pH值5.0~6.5,適宜于種植在坡度25°以下的坡地、紅壤丘陵地區,在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多有分部,特別是湖南、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區。近年來,大力發展油茶產業已成為我國保障糧油安全的戰略決策,同時也是農民增收創收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油茶的種植管理過程中,由于立地貧瘠、品種混雜、管理粗放、林分老化、災害性氣候等原因,低產林越來越多。基于此,針對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要點及撫育管理技術進行探討。
池州市油茶人工栽培歷史悠久,特別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后期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東至縣金寺山林場、龍泉鎮等地都有大面積的人工油茶林;貴池區牌樓、里山、牛頭山等鄉鎮也栽培大面積成片油茶林,且大多數屬本土油茶,部分油茶林由于品種不佳,效益不高,年產油只有1.5~2.5kg/667m2,被大面積砍伐改栽培國外松、杉木等用材樹種。近年來部分林農隨著木本油料潮流重新營造了一批油茶林,但因栽培管理粗放以及自然災害等原因,優質高產的油茶林面積不增反減。2020年統計全市現有油茶基地0.16萬hm2,掛果面積866.67hm2,其中高產林僅266.67hm2,主栽品種為長林系列。主要分布于貴池區、東至縣、青陽縣,成片種植面積
0.12萬hm2、零星種植240hm2。
1 低產低效林表現
低產林分林地立地條件差、水肥不足,油茶品種差,病蟲害嚴重、密度不合理,參差不齊、林相紊亂等;油茶低產林分結果少、出油率低。
2 低產原因
2.1 品種混雜、品質劣,良種比例低
目前池州市大部分油茶低產林是上世紀70年代營造,品種未經優選,生長表現良莠不齊。表現在花期不一致,成熟期不一致,甚至早熟的已經掛果、晚熟的還沒開花,導致采摘不便。有些低產林分只開花、不結果;或者結果少而小,出籽出油率低。油茶是一種異花授粉樹種,如果長期天然雜交會直接影響其品種變化,發生變異,大多數情況下產量、品質嚴重下降。
2.2 立地條件不佳
高產油茶對林地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首先林地土層需不低于60cm,此外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及坡位也會對油茶生長帶來較大影響。大部分低產油茶林地坡度大,土層瘠薄,水肥條件差,生長發育不良,如果對造林地的選擇不夠科學,且沒有做好土壤改良、墾復措施,油茶林分的生長勢頹萎,發育不良,連年產量低下。
2.3 苗木質量不佳和造林措施不科學
選擇優質苗木決定造林成林質量。一般油茶新造林要求使用一到兩年生苗木,地徑不小于0.3cm,苗高不小于30cm,選擇苗木需要每一株仔細比選,要求植株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等影響。經對部分低產低效油茶林林農交流得知,早期油茶造林時,僅局限于植苗造林,忽視苗木檢查與選擇,不管苗木優劣,只要能存活即栽。甚至有部分林農為降低成本,選擇低價劣質苗木造林,導致造林后成活率不高,補植補造多,存活部分生長也很緩慢,樹勢弱。另外,多數林農在植苗造林時,對苗木搬運及保存措施不到位、種植措施不科學也很大程度上影響造林質量,甚至挖個坑一埋了事,影響苗木長勢。根據現場調查,大多數低產低效林栽植密度過大,林分十分擁擠,產量品質表現不佳。
2.4 病害蟲害影響
我市大多數低產油茶林有個相似特點,初始造林密度很大,每畝株數在220株以上,高密度造林初衷為了快速成林,但由于后期未及時進行移植疏除,管理不到位。林分內雜草灌木叢生,待結果初期時,植株發育不良特別容易病蟲危害。病蟲害又導致植株根系吸收功能和葉片光合能力減弱,樹勢生長不良,從而導致病蟲害抵抗能力下降。病害蟲害嚴重會導致整體油茶林分樹勢差,直接影響油茶果的產量、質量。油茶主要病害有軟腐病、根腐病、炭疽病,油茶易受兩種蟲害,鱗翅目、鞘翅目,如黑跗眼天牛,茶天牛、毒蛾、大灰象甲、尺螻等。油茶病蟲害多出現于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光照通風不良的林分中,如防治不及時或防治方法不科學,會嚴重影響油茶產量。
2.5 經營管理粗放
山區林農對油茶經濟林缺乏科學認識,沒有受過專業技術指導,資金、勞力投入普遍不足,多數林農僅僅是一栽了之,只收果、不管理,長期的粗放經營管理模式直接導致油茶林出現灌草叢生影響油茶生長發育;油茶樹植株高低不一、疏密不均、郁閉度大、通風光照效果不佳、林相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油茶容易開花結果,但是想要獲得優質高產就必須加強經營管理,滿足水肥要求,改善光照和通風條件,合理修剪,及時防治病蟲害。
3 改造對策
油茶低產低效林的改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改造修復是一個長期過程。改造時需要結合林分實際情況,認真研究低產林分的形成原因,劃分地產等級,分門別類,制定合適的低產林改造技術,逐步實施改造措施,根據效果及時調整不同措施才能達到改造效果,最終改善油茶低產林林分質量,提高產量和品質。
3.1 品種改良更新
要想提高油茶產量和品質,必須選擇優良的品種,對低產老化的油茶林要進行更新換代,可以選擇補植替換、嫁接、截干等方法。對于生長差、品種低劣的油茶林,優先選擇補植替換方法。首先要選擇品質優良的無性系品種,要求一個林分內花期和結果期相同,確保單個群體穩定。目前,池州市種植較多的無性系油茶品種以長林系列為主,如長林4號、18號、27號、40號、53號等,以上品種在東至縣東流鎮等地栽植逾千畝,造林密度100株/667m2,7年齡油茶林平均畝產鮮果500kg。另外,黃山系列的無性系品種綜合性狀也較好,在池州本地生長表現良好,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產量較高,品質佳。補植替換可選擇林下造林逐步更新,也可以選擇全面清理更新造林。對于有培育前途的油茶林,可以選擇嫁接、截干方法改良品種。
3.2 改良土壤,提高水肥供應
林地墾復是油茶低改收效最為顯著的技術措施,通過墾復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微生物活動,促進有機質分解,從而改良土壤,增加林地肥力,促進油茶根系擴展,促進油茶樹體生長。在油茶樹體生長過程中,要確保氮、磷、鉀等一些微量元素的有效供應。因此,在油茶低產林改造過程中,需及時進行施肥補充土壤肥力。施肥時應選擇以有機肥為主,輔以化學肥料。油茶的施肥時間和種類可根據油茶生長特點而定。施肥的方法可以選擇撒施、環狀溝施和根外速施3種。施用化肥時要注意施肥位置與樹體距離,距幼樹距離不宜小于20cm、距離大樹不宜小于50cm,撒施均勻,可以多次少量,避免肥料燒傷樹體。池州市梅雨季節雨量充沛,但部分年份仍舊遭遇嚴重干旱,大量油茶林減產甚至枯死,要保證油茶優質高產,必須要建好蓄水池、水管、集水排水溝等灌溉、排水設施。
3.3 科學撫育修剪、改善不利林相
低產油茶林一般林分密度過高,植株相鄰距離較小,在水肥充足情況下,容易生長成樹體高大,樹冠狹長的樹形,導致結果不易采收。在移疏補密之外,還需要進行樹體修剪,平衡樹勢,分布均勻枝條,改善樹體內部光照通風條件,提高產量。修剪措施的技術要求比較嚴格,主要要掌握以下幾點原則。一是科學控制植株高度,樹體過高徒長影響結果、也影響果實采摘;要求分期分批及時對油茶高枝截短修剪,樹高盡量控制在2m以內。二是及時修剪下腳枝,靠近地面伸出的枝條光照、通風條件不佳,結果有限,宜全部剪除。三是要及時修剪樹體內部的枯死枝條、衰敗枝條、徒長或細弱枝條、病蟲害枝條、交叉重疊的枝條,確保植株內部通透,樹形飽滿,逐漸培養出開張形和受光面大的半橢圓形或半球形的樹冠。
對林相紊亂的油茶林要及時疏密補稀(補缺),調整林分密度。林內疏密度一般不低于0.6、不高于0.8;要結合林分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林地坡度平緩、立地條件好,可以適當增大密度。調整后的林分產量要有相應的提高;要視坡度、密度、樹體高度等確保便于后期撫育撫育管理;要有利于油茶旺盛生長,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在調整密度時,要及時加以施肥、修剪等措施,盡快恢復樹勢恢復,盡早達到增產效果。
3.4 科學防治病蟲害
病蟲害防治,預防在前,除治在后,首先要加強各類病蟲害預防工作,定期巡查林分內病蟲害發生情況,在各類病蟲害發病期提前做好防治措施。防治工作要做到發現早、除治快、損失小。最重要是培育強壯樹勢林分,強化樹體抵抗能力。如發生病蟲害則以物理技術措施防治為主,生物防治、藥物防治技術措施為輔實施防治措施。重點是加強油茶林的日常經營管理,及時整枝修剪,移除病蟲害植株,清除病果和染病枝葉,噴施防治藥液。
3.5 科學提高經營水平
目前仍有大量林農造林經營觀念傳統,疏密、修剪措施不到位,多數小面積碎片化低產油茶林連年如此。林業主管部門應該要強化技術服務意識,做好技術保障,及時開展現場教學,建設技術示范推廣基地,發揮低改示范效應;政府部門應制定完善有關優惠政策激勵林農和油茶相關產業,進一步加強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用承包、流轉形式整合大量小面積油茶林開展規模化低改;開展現場技術培訓指導,建設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總結宣傳低產低效林改造效益,發動林農改造的積極性,全面提高油茶經營水平。
參考文獻
[1] 梁攀,戴瀟亞,楊雨婷.油茶林低產原因及改造技術[J].鄉村科技,2020(11):2.
[2] 蘭冰.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J].廣東蠶業,2020,5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