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陣
摘要:農藥減量增效是農藥無節制應用的之后的必然需求,這種工作的必要性已得到全體大眾的充分關注,開展這項工作需要改變現有的涉及農藥問題的多種管理措施與制度,需要從經營戶那里打開突破口,需要客觀認識各種理論方案的可行性,避免紙上談兵。
關鍵詞:農藥;減量增效;經營戶;利益動機;建議
為了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農業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種植業生產方式向全面綠色型和高質高效型發展,客觀認識農藥減量增效工作面臨的問題,以提升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和綠色防控水平,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結合實際應用,提出與農藥減量增效相關的幾點意見。
(1)農藥的無節制應用現象需要最先得到關注:客觀地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農業生產主體,無論是農業生產企業還是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保障生產不受損失,增加土地收益,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濫用農藥、化肥、激素、抗生素等藥物,或者為了迎合消費者的不當需求,塑造農產品的外觀、控制產品收獲時期、還會在果實或植株上噴施催熟劑、膨大劑、脫落酸等農藥。種植者使用這些藥物時,除了考慮直接的經濟成本之外,基本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這導致其在生產中對投入品呈現任性現象。甚至施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劇毒農藥,導致農產品中的有害藥物的殘留超過安全限度。
(2)在過量使用農藥的同時,農藥包裝物污染日益成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部分。調查發現:目前農藥市場上,包裝物逐漸小型化,逐漸從瓶裝變成袋裝,為了應用方便,一畝施用一袋。使用這種包裝農藥時,農民很少會像瓶裝農藥那樣清洗瓶子,而是直接丟棄包裝,內中比會殘留更多的農藥,這些丟棄的農藥包裝會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二次污染。
(3)農藥的過量使用與危害早已在全體國民中形成公識,基本不存在認識上的問題。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生產者,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文盲,對農業藥過量使用的現狀與危害均有切膚的認識。這個不需要再度贅述與宣傳。可以說:對于種植者本人,他們都清楚過量施用農藥對農產品的污染程度,他們也拒絕食用施用了大量農藥、激素與抗生素的農產品,但他們會無顧忌地把產品拿到市場銷售。相對來說,他們在過量使用農藥對土壤與水的染污影響則相對理解得較少。
(4)農藥減量增效是一個國家戰略層面的綜合問題,需要全方位地采取行動。將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嚴格規范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的行為,加大生物農藥的技術推廣,從源頭上杜絕劇毒農藥的生產,以減少對農產品及其生產環境的污染;規范農業生產主體的生產行為,加快制定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監督、管理都能與國際市場接軌;建立并強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生態風險評估機制,建立并加強農產品生產鏈條監管的長效機制。在農產品的銷售環節,加強監管,發現冒充認證產品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通過媒體及時曝光,以促使誠信機制的建立。
(5)農資經營戶才是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有效實施的最重要切入點。
農資經營戶在我國有著非常龐大的群體組織。這些經營戶一般包括種子、農藥、肥料的零售或批發零售兼營,這些經營戶在全國各地分布極為廣泛,與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部門共同形成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兩大主力軍,但由于經營戶由于不受體制規模的限制,是一種完全的市場現象,社會的需要形成了龐大的經營主體,在從業人員數量上、實體組織及物資流動規模上,其重要性和強度都遠超過國家農業服務機構。
農資經營戶有著更充分條件來影響農藥的應用規模。農資經戶往往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深入到一線生產實踐中去,他們出售農藥,更了解農藥的實際應用情況:農資經營戶采購生產資料時,必須立即學習這種物資的使用技術,并用最快的時間傳達到農資使用者那里去,并能當下解決當時的問題,還會主動的通過其他渠道學習知識,但他們的動機是銷售農藥,實現最大利潤,不會關注農藥殘留問題,農藥的最終應用品種、濃度、頻度、可以說基本由這些經營戶最終確定,這和醫生決定病人的用藥量是一個道理。
農資經營戶更容易獲得來自農藥使用的實際數據與現狀。經營戶在經營過程中,與農業一線生產的從員人員的溝通是高效的,生產者去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同時,會同時獲取本商品的使用技術,也會把農用物資的使用情況和生產情況及時反饋給經營戶,讓經營戶給予最有針對性的評價或處理,這種雙向的信息傳遞,可以為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提供最客觀的工作數據基礎。
農藥經營者的客觀水平導致其成為濫用藥物的引領者。經營戶中經營人員一般擁有一定的文化,但其文化水平又不高,一般有點實際應用經驗,但又沒有系統的植保知識,缺乏最基本的植物生理學、病害學、化學保護學知識,這種現狀使他們不能在農藥應用時機、應用品種、應用頻度等關鍵環節進行指導,同時獲取較高的個人利益他們讓農戶投入更多的藥物種類、更大的濃度、更高的使用頻率,在出售農藥時,完全不考慮農藥在土壤中地殘留,不考慮農藥的毒性與安全,這必然造成資源的浪費、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農產品質量的下降和環境的污染。他們為了經營優勢的控制,還會把通過試驗有效的藥物除去包裝說明進行銷售,或者把幾種特效藥物混合配比銷售,大幅度增加施用量,以達到治理目標,并且獲取高額利潤,而對污染的形成毫不關心。
另外,經營戶以利益為第一追求,他們會選擇高利潤的商品進行銷售;而對使用效果好,利潤低的商品進行排斥;積極推廣高效的、新出品的、進口的、高濃度的農藥,他們還會欺負農民知識貧乏,宣傳一些偽科學,使農民更加糊涂:他們把過了保質期的農藥打開包裝后散售,隨意增加施用量,還美其名曰“配方銷售”。
農藥的過量使用,農藥經營者對農藥過量使用,不僅起到直接影響作用,甚至起到決定作用,他們對農藥的過量使用情況最了解,作為國家農業機關,當把這些農藥經營者當作最關鍵的管理對象,并通過與之合作,完成農藥減量增效的最佳突破口。
(6)找到了農藥經營戶這個突破口,然后就可實施全面的農藥減控方案的落實了,具體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實行農藥經營準入制度: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關閉沒有經營技術質資的門店,參照醫藥經營門店的法律制度,實施持證上崗,特殊藥物實行管理制度,對高毒農藥實施嚴格的登記銷售管理制度,農業執法部門對銷售進行檢查與監管,定期對經營者進行技術、法律、信息方面的相關培訓。
國家農業技術部門優先把病蟲害的監測預警信息資源傳遞給農藥經營戶,而不是種植實體。病蟲監測預警是國家農業機關的責任,國家當快推進病蟲疫性監測智能化、網絡化、可視化的。同時,把監測結果快速、免費提供給農藥經營者。他們掌控了這些資源,會較為精準地籌備農藥的品種、規格與數量,減少因盲目存貸而導致的大量出售過了保持期的農藥。他們會把更有效的農藥推向市場。相比之上,如果把病蟲害監測信息盲目地,大規模地傳遞給億萬農民,由于他們的知識和精力的分散、限制,極少能關注這些信息,即使關注了,他們還需要到農藥銷售市場取得解決辦法,還是會受到銷售商的重大影響。
加大農藥試驗基地的建設,并把試驗成果強制性地在農藥經營者處推行:這個要求農業機關與種植產業實體采用相對疏松的結合方式,實際應用中可由農業機關代管農業業生產者的植保業務。免費提供農藥作試驗。國家機關獲取實驗數據。種植實體獲取免費管理。然后,國家農業機關把實驗數據以機關的名義公布出來。通過電視、互聯網、公告等手段公布出去,特別是要在農業藥銷售門店進行宣傳,指出當前時期最合理的用藥品種,用藥規格,禁用藥物名單,限用藥物名單,強制讓農藥經營者規范經營,并通過嚴格的執法檢查,制約農藥經營的不規范經營。
(7)客觀認識綠色防控的可操作性:由于數十年來農藥應用的大規模、無節制的使用,傳統的防控手段幾近丟失,實現快速的綠色防控模式明顯不切實際,客觀地講,只宜進行漸進式的轉變,比如:農業防治方面,如果通過曬田、凍田、休耕、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讓種植戶無力承擔,這種困難會讓他們放棄生產,合理的操作是先在名優農產品創建、示范創建基地等小范圍內施行,進行有獎勵性的執行,然后等條件成熟了,再進行強制推進。在生物防治上,受實際大環境影響,有害生物的天敵培育需要形成相當的規模,這需要周邊更大環境的有效治理與配合,而這顯然無法快速實現,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的矛盾尚需要深入地研究與解決,當前,在生物農藥防治上發展前景很大,而如果用有害生物直接控制有害生物,明顯只是紙上談兵。
(8)對病蟲害發生規模進行分類防控,以達到農藥減量增效的目的:根據病蟲害防控規模和必要性,實行分類防控制度:對于像小麥赤霉病、稻飛虱、二化螟等大宗的病蟲害,通過立法,交由國家統一防治,在國家農業部門的監管下,使用國家統一的藥物、服務機構進行防治;對于較區域性,規模偏大種植區域,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優先交由專門的植保機構進行防控,優先采用植保無人機、植保智能機器人等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提高防控效果,控制小型機械的防控范圍;對于零星的種植區域,則倡導進行完全的綠色防控:通過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進行防控。
參考文獻
[1] 李維江.加快現代植保技術體系建設的對策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8):77.
[2] 李雷.推動現代植保技術體系建設的有效措施[J].農技服務,2017,34(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