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茜
摘要:本文在分析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東山生態文化園森林防火重要性及存在火險隱患的基礎上,探討了東山生態文化園森林火險綜合治理的措施,淺析森林火險治理工作的顯著成效。
關鍵詞:火險隱患;措施;治理;成效
東山生態文化園地處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城東山鳳凰嶺,是河北木蘭圍場國有林場下轄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園占地面積240hm2。園內自然地形為山地,土壤為沙壤土,局部地段有侵蝕溝。經過木蘭林場近50年來的不懈建設,現園區植被豐富,生物多樣性提高。在本著生態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原則的基礎上,2016年對東山生態文化園進行了適度開發建設了市民休閑公園,已成為圍場縣當地居民戶外健身、登山游玩、戶外采風等的重要戶外活動場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態優勢,進園的游客逐年呈增長趨勢,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近兩年游客明顯增多,東山生態文化園森林火險等級不斷升高。為有效的降低存在的火險隱患,木蘭林場探索出“人防、物防、技防”等綜合火險治理措施,為游玩市民提供優越的生態環境的同時,確實保障了森林防火安全。
1 森林火險隱患
1.1 氣候因素影響
圍場縣城屬于寒溫帶與中熱帶交接帶,大陸山地季風型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夏短冬長,夏季多水且熱、春秋季節偏寒冷、白天與黑夜溫差較大的特征。全年無霜期短,降雨量少,無雨日較長,森林可燃物含水量下降,森林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增加。
1.2 園區可燃物多
生態文化園內天然林資源豐富,園區地形自下而上呈階梯狀分布,以人工油松、樟子松、北京楊、山楊為主的林分,分布在園區的上坡位和下坡位,中坡位多為幼齡林,叢生的黃柳多分布于中下坡位,地被植物以沙蒿、苔草為主,園區中部為緩坡且較為開闊平坦,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園區內可燃物分布連續且較多,致使存在較大的森林火災隱患。
1.3 人員流動性大
東山生態文化園地處縣城,周邊居民、學校較多,日平均近1000名游客進園,尤其在節假日,進園游玩大幅度增加,加之進園入口多,林間小路縱橫交錯,縣城市民穿行隨意性大,不易管控,人為因素導致森林火災隱患較大。
1.4 管控難度大
2016年圍場縣在東山生態文化園內建設市民休閑公園,其中森林防火工作歸木蘭林場負責,圍場縣公園管理辦公室負責公園設施設備維護、公共秩序管理、安全等工作。在園區經常有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活動,交叉管理協調難度和工作量大,加大了森林火險隱患。
2 生態文化園森林防火工作現狀
當前,東山生態文化園森林防火工作主要依靠人員巡護、人工上報等方式進行觀測、預警、處置,專職巡護人員需每天早6點~晚6點在園區進行巡護,持續時間長、工作強度大。公園山頂設有望火樓1處,瞭望員2名,需要24h輪班進行瞭望,由于望火樓建于生態文化園內,近距離存在盲區。采取有效的火險治理措施迫在眉睫。
3 森林火險治理措施
3.1 落實責任,強化“人防”
一是資源網格化管理。為保證森林資源安全,防止森林火災發生,木蘭林場加大投資力度,采取購買社會服務方式,雇傭巡護人員。根據實際情況科學劃分巡護網格,共分5個網格單元,由生態護林員12名全天候進行巡護,在“五一”、“十一”等小長假期間,采取特殊時段,嚴格管控的措施,增加巡護人員,做到無死角、全方位巡護。同時充分利用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和龍頭山分場巡護監管系統對每名生態護林員進行適時監測。
二是撲火隊就近駐守。木蘭林場、龍頭山分場各派駐一支撲火隊就近駐守在東山生態文化園內。撲火隊員每天加強體能訓練,帶裝巡邏檢查,宣傳檢查防火,確保如遇突發火情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處置,實現“打早、打小、打了”,力保森林資源損失達到最小。
三是時時瞭望、確保安全。在東山文化園區的最高峰建設了一處望火樓,由兩名瞭望員長年時時瞭望,每隔15min向龍頭山分場防火辦匯報瞭望情況,確保及時發現火情,并在第一時間上報。
四是重要時期強化告知。在法定假日、雙休日以及重要節點假日,上墳祭祀人員集中的防火重要時期,龍頭山分場采取墳頭壓放防火告知書、發放防火明白紙,流動、固定相結合的防火廣播等方式,強化防火宣傳,確保無死角。
3.2 改善設施,加強“物防”
一是架設生態隔離網。為有效阻止市民隨意進入東山生態園,造成較大的森林火險及安全隱患,在園區外圍架設高標準防護欄,結合實際需要設置入園門口,確保實現既能方便市民入園又能便于管理,做到疏堵結合,嚴控火源。
二是嚴檢查、常提醒、真登記。園內設置了多處檢查站,做到不檢查登記、不接受防火宣傳、不扣留火種不放過,確保檢查到位、真實登記到位、防火宣傳提醒到位、火源火種控制到位,杜絕了火災隱患。
三是強化宣傳、提高防火意識。在園內的道路、橋邊以及路口等地段設置防火旗陣,建設固定防火標牌,噴涂了防火提示語、懸掛防火旗和防火條幅,安裝了固定防火廣播、移動廣播,設置防火語音桿宣傳防火。防火宣傳做到廣度與深度結合、對內與對外結合、一般與重點結合、固定與流動結合、經常與集中結合、聲像與文字結合,在園區營造了人人知防火、人人懂防火、時刻要防火的濃厚氛圍。
四是合理布控,加強以水滅火設施建設。按照東山生態文化園的資源分布以及地形地勢、道路分布等情況合理布控、安裝消防儲水罐3個,儲水罐埋地2.5m,儲水50m3,輸水距離最遠不超過1000m,充分保證了以水滅火的水源。
3.3 加強防控,強化“技防”
一是宣傳渠道力創新。在充分運用常規宣傳手段的同時,積極尋求新的宣傳方法,探究新的宣傳途徑,拓展宣傳范圍,提高宣傳質量。在“今日頭條”“長城網”“騰訊”等主流媒體發表防火宣傳文稿,在縣內530輛出租車頂燈滾動播放防火宣傳告知,同時拍攝制作防火宣傳小視頻、防火微信文章發布在朋友圈、抖音等平臺,積極發動身邊朋友轉發微信防火通知,轉發閱讀量近萬次,真正做到防火宣傳“聽得見、看得著、入人心”,切實提高了縣城內居民森林防火意識。
二是掃二維防火碼入園。所有入園人員必須用手機掃防火二維碼,快速登記后,方可入園。既提醒了入園人員加強防火,又提醒其學習防火知識,樹立防火意識,強有效的控制火源入園,倡導宣傳了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同時建立入園人員的數據庫,為開展火情原因分析及責任追究工作提供了基礎保障。
三是智能留影、重點監測。在東山生態文化園內重點地段設置智慧防火語音桿,時時宣傳,及時提示,并收集、儲存影像資料,有利于生態護林員及時有效的進行重點監測。
四是科學檢測、仔細排查。在園區的各個門口、路口等入園口設置檢查站,有專職工作人員通過金屬探測儀對入園人員進行檢查,發現火種及時扣留,杜絕火種入園。
五是五邊清理除隱患。在東山生態文化園內開展“五清”工作,采取人工、機械、藥劑相結合方式清理墳頭周邊4600余處,道路邊、林分邊、隔離帶邊的可燃物13000m,降低了火災隱患。
六是環境監測設備強化防火意識。根據東山生態文化園的特殊地理位置,木蘭林場結合長遠規劃布局,以用電安全性、設備實用性、地理條件穩定性等方面為基礎,充分考慮高壓線路、樹木高度以及空氣流通性等多方面影響,在東山鳳凰嶺山下老牛槽地塊安裝了負氧離子檢測設備。原來圍場縣城群眾只能從宏觀上感覺東山生態文化園內空氣清新,對于東山空氣質量的認識沒有科學的數據支撐,負氧離子檢測設備的安裝,將東山空氣質量的檢測帶入數字時代,讓人們更清楚更直觀的認識到綠水青山的價值。
4 森林火險綜合治理工作效益
4.1 生態效益
通過加強森林火險綜合治理,有效提高了東山生態文化園森林火險治理的綜合控制能力,有利于保護好文化園內森林植被及生物多樣性,改善森林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有效遏制火災對園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園區森林資源持續發揮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固沙、美化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
4.2 社會效益
東山生態文化園所處圍場縣城東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旦發生森林火災,社會負面影響力大。通過有效火災治理措施,不斷提高市民防火和安全意識,使其可以在園區內放心游玩,提高其幸福感,維護了社會穩定性。同時在東山每年投資72000元,常年雇傭網格化護林員7名對園區進行巡護,提高了林區群眾收入,有力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4.3 經濟效益
森林防火治理工程的經濟效益是減少了火災造成的林木損失、受害的野生動植物損失、撲救火災支出及火災后引發的病蟲害造成的植被損失等。辯證的講,沒有火災的發生,就從經濟角度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5 結語
森林防火治理工程是龍頭山分場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保護森林資源,維護東山生態文化園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科學設置園內的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和設備,為提升森林防火綜合治理能力,預防森林火災發生,降低森林火災損失,奠定了基礎。是實現東山森林公園游憩功能、促進森林防火建設健康發展、改善市民生活環境、保持社會穩定的有力保障;積極推動了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同時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傳純.紫藤山森林公園森林防火措施及成效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8(17):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