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泥 趙瑞
摘要:立足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進展,從設施資源、平臺建設、服務創新、經費投入等方面論述了遼寧省文化集團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的行動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整體治理、資源建設、統一平臺、服務創新等發展對策,以期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服務;遼寧省文化集團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90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黨和國家對其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文化娛樂以及文化消費渠道逐步向互聯網端、移動端、云端遷移,如何使公共文化機構能夠在新時代拓寬服務渠道、創新服務方式以適應時代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已成為重要且緊迫的時代任務。筆者基于遼寧省文化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踐,探討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業態變革和流程重構,以期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1?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進展
在國外,學者對于公共數字文化的研究,多采用新公共管理理論和新公共服務理論。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學者們意識到數字化引起的文化信息“爆炸”只是冰山一角,參與數字文化可以進一步增強長尾效應,尤其對數字文化參與新形式研究非常必要,并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將對文化參與、文化版權、文化服務組織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1]。
在國內,公共數字文化日益成為大數據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熱點內容。筆者以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檢
索近五年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的研究成果。構建檢索式為“篇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時間為2016-2021年,來源類別設定為cssci&核心期刊,經篩選后得到密切相關文獻62篇。從時間維度來看(見圖1),2016、2018、2020年出現的研究成果較多。其中,2016-2017年是公共數字文化研究的探索階段,主要集中于理論探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研究內容;2018-2019年是公共數字文化研究的增長階段,主要集中于服務均等化、特殊群體的服務保障、智慧平臺構建、新媒體服務等研究內容;2020年后,進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發展階段,學者們更加關注打造服務品牌、創新服務方式以及多元化的社會合作等研究內容。從研究內容維度來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研究內容聚焦在三個方面:(1)資源保障研究,內容涉及資源整合、平臺構建、新興技術應用研究。如王淼等學者基于SaaS提出架構智慧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的構想[2];廖嘉琦提出在平臺組織和構建過程中應重視利用多媒體、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提升用戶體驗[3];劉煒等認為,大數據的主要作用在于洞察文化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精準定位用戶、拓展服務渠道等智慧服務上,并相應提出打造數據驅動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鏈、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大數據應用示范等對策[4]。(2)基于需求的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內容涉及服務供給、服務均等化、跨機構的數字文化資源服務等。如戴艷清等通過調研發現,文化機構缺少對群眾多元化文化需求的適應機制,是直接導致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需錯位的重要原因[5];完顏鄧鄧等發現區域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水平和國家政策、財政傾斜有著密切關系[6];唐義等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整合模式進行了優化,提出應最大限度整合圖、文、博、美等機構的數字文化資源,構建資源集成中心[7]。(3)服務機制研究,主要涉及社會力量參與、服務績效評估等。社會力量參與可有效補充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資金、資源、設施、技術、經驗以及服務產品等方面的需求,學者們研究了成功的實踐案例,如譚必勇等列舉了谷歌公司實施藝術計劃的案例,并闡述企業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優化路徑[8]。同時,隨著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深化,服務績效考核的導向作用越發重要,針對不同的評價客體,現有研究構建了多種評價體系,如錢丹等構建了用戶采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計劃行為理論模型,根據東中西部服務的不同用戶期望,提出了合理建議[9];溫泉等構建了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綜合評價模型,并對若干省級實施單位進行了實證測評[10]。
針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已形成一定規模,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均有涉及。戴艷清、肖希明、完顏鄧鄧等學者在服務供給、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但基于用戶需求的研究稍顯不足,未能通過實地調研等方式了解服務現狀,深挖用戶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真實需求。再者,對于影響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領域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對于服務資源整合、服務內容保障、服務渠道推廣服務效能評估等方面稍顯薄弱且創新性研究有待加強。
2?遼寧省文化集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踐
國家發布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于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新的形勢下更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為滿足公眾基本的數字文化需求,各類文化機構將文化資源整合,形成有價值的文化數據資源,通過資源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技術智能化、服務泛在化的表現形式,向行業用戶和個人用戶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數字文化服務。
集團緊追時代步伐,通過完善數字化設施網絡、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創新數字化服務方式、豐富數字化宣傳渠道、增加數字化經費投入等,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廣泛覆蓋、數字化信息資源的多平臺推送、數字化服務活動的全面開展。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共創作、征集和發布各類作品2 800余項,其中原創作品200余項,不僅做到了“閉館不打烊”,還使得文化服務更具吸引力,切實為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契合需求、更高效率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
2.1?構建數字化資源體系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設施資源的保障,集團通過設施資源網絡化、平臺化、連接性方面的革新,增強數字文化服務的實效性。設施網絡化方面,一方面提升獨立的網絡機房、UPS不間斷電源、核心交換機、服務器等硬件網絡設備,另一方面積極布局5G網絡,為實現數字文化服務提供有力支撐;設施連接性方面,不斷完善OA、財務、資產、合同、安防、消防、數字化檔案等管理系統,為機構互聯互通提供良好的網絡傳輸與溝通平臺;設施資源平臺化方面,整合數字資源和服務資源,形成存儲和共享的設施平臺。現已建成遼寧省圖書館數據庫34個,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專題片23部、418集,另外還有文物庫、非遺庫、舞臺藝術作品庫等,進一步推進數字化設施設備在舞臺藝術、公共文化服務、文博考古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2.2?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
隨著數字化時代用戶行為習慣的轉變,短視頻等網絡展示方式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接受,網絡平臺已成為信息的“集散地”。搭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成為各類文化機構的必然選擇,從而讓多源異構的數字文化資源相互關聯、共享,實現公共數字文化全面且精準服務。集團不斷拓寬傳播渠道,為公眾及時提供所需信息。新媒體方面,現有門戶網站13家、微信公眾號33個、微博8個、抖音10個、頭條5個、快手2個;數字化服務平臺方面,建有服務全省的遼寧文化共享頻道、遼寧文化云平臺、遼寧非遺數字化保護平臺、遼寧文化產業交流等“一站式”新型服務平臺。較為突出的是在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推出的“魅力遼寧”數字文化資源點播平臺,目前覆蓋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十余個國家,進一步拓展了遼寧文化交流的新路徑;文化產業渠道方面,建立自助售票平臺、開通天貓旗艦店、淘寶官方店鋪和快手商店等。
2.3?拓寬數字化服務方式
集團為使數字資源供給規模、內容和質量多樣化,以滿足不同群體、階層或個體的需求,不斷地拓寬數字化服務模式。通過開展網絡學習、線上鑒賞、預約互動、虛擬咨詢等,為公眾提供多元、便捷的服務。從普遍實用性上來看,采用5G技術進行云上直播,并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中國文化網絡電視、新華社、抖音等多平臺進行展播,如“中埃云交響音樂會”。推出“智慧條碼”服務,實現紙質圖書與數字資源的廣泛互聯,使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海量文獻資源;從個性需求出發,推出博物館“云展覽”和“我在云上購非遺”活動。前者通過虛擬現實、三維全景、三維動畫等技術手段將固定展覽和重點文物進行制作,建設3D虛擬展廳。后者創新了非遺“云端”銷售的新模式,從而不斷滿足公眾多元個性的文化體驗需求。
2.4?加大數字化經費投入
近年來,在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集團的舞臺數字設備、公共文化數字設施設備不斷完善,有效加快了數字化建設步伐。僅2020年,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28 5.5萬元,主要用于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包括數字圖書館互聯互通建設項目、“遼寧省文化館云”平臺建設項目、數字文化館建設項目等;建設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包括文化專題片《遼寧十大考古發現》《遼寧戲曲藝術》《本溪湖工業遺址》、全民藝術普及慕課《國畫藝術創作》等15項;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推廣,包括升級遼寧文化云平臺建設、公共數字文化培訓及專項服務推廣活動、國家“百姓大舞臺”品牌項目等。
從集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現狀來看,有較好的數字化設施設備、資源服務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不同層次、豐富多樣的文化訴求。但與“數字時代”的發展趨勢、“數字集團”的目標相比仍存在不足。數字化建設專業人員的力量相對薄弱;數字文化服務的大局意識、融合意識不強;各機構之間資源共建共用共享程度不高,缺乏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信任與默契,存在“數字煙囪”“孤島效應”等現象,進而導致利用率不高、互動性不強。因此,在數字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數字化服務能力、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3?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對策
在當今數字化和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大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也開始與數字化進行深度融合,旨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基于集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踐,總結經驗并分析不足,進而提出應從頂層設計出發,充分發揮地方數字資源優勢,構建新型的服務平臺與服務模式,保證數字資源與服務資源的持續性與穩定性,以進一步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效能,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數字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參考。
3.1?強化整體性治理
(1)構建智能協調機制。從根本上提升文化機構的辦公效率和自身的數字化意識,規范內部科學管理,是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前提。推進數字化協作辦公,提升辦公信息化建設水平。以云計算平臺等基礎設施為依托,一點接入,簡化管理手段,實現全覆蓋,從而打破地域限制;同時,提高從業者運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開展文化服務的自覺性,充分發揮電子檔案資源的價值,實現檔案數字化管理。
(2)健全業務管理體制。科學完善的管理體制明確了各類文化機構的職能,約束其運行規范,同時有益于提升文化服務的效能。制度保障方面,要明確責任主體、機構職能以及運行規范。加強機構間的互融互通,進行資源整合;項目規劃管理方面,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制定專項配套政策,科學規劃實施,建立起分工負責的管理體系,形成集聚效應。
(3)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離不開掌握數字化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要充分發揮人才“點帶面”的輻射作用,提升資源建設水平,切實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要加強人員培訓,發揮行業協會、培訓機構、咨詢公司等第三方組織在文旅產業數字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通過參加在線培訓、業務交流等方式提升從業者的數字化素養。要提供政策保障,配合相關人才引進機制,為其發展提供空間和平臺。同時,建立數字化實訓基地,提升數字化技能實訓能力,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發展培養更多數字化人才。
(4)規范監督評估制度。監督是為規范從業者的行為,而評估是為了保證服務效能。應加強監督考核,建立問責機制。以效能為導向,要明確機構項目推進情況、運營周期以及服務情況,開展常態化的督促檢查,考核評估結果納入績效評估和工作考核內容中。同時啟動問責機制,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確保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各項工作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3.2?加強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
資源建設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核心,地方特色資源是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資源建設的內容應選擇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符,突出地方特色,并形成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地方特色數字文化資源。應以公共服務對象的實際文化需求出發,加強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建設。
(1)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除了基本的地方文獻資源以外,還應把圖像資源、音頻資源、視頻資源收集整理建成地方特色資源庫。加快對現有資源的數字化轉型,統一標準,形成嚴謹的體系,進行科學統籌規劃。
(2)建立共建共享制度。統一規劃特色資源建設,對公共文化機構的資源進行科學的統籌。打破各機構數據庫存在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局面,使資源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從而提高數字資源的有效價值。
(3)加強新型文化數字作品建設。充分利用新興技術,在文化作品創作過程、呈現、宣傳推廣等方面實現數字化。在文化作品創作方面,探索經典傳統文化與高新科技的有機結合,形成多種藝術要素于一體的高水準文化項目;在文化作品呈現方面,利用數字化科技,全方位、立體化地呈現作品的多維、智能效果;在文化作品宣傳方面,借助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信息傳播,通過在線互動等方式,了解用戶的文化需求;在文化作品推廣方面,利用抖音、快手等各大新媒體傳播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活動,使傳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
3.3?打造統一的智慧文化綜合體平臺
“互聯網+”模式是經濟發展的新基石,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與其深度融合,形成“一站式”服務平臺,不僅能擴大服務渠道,同時能提高服務效能,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完全可以借助平臺的力量擴大影響并創造公共價值。同時,公共部門可以利用多元公共平臺,構建群體共贏的生態模式。
(1)“一站式”服務管理體系建設。通過一個平臺、一個標準,將服務范圍內的活動資源進行統籌配送,多資源開放共享,實現配送計劃發布、申請審批、活動時間安排等一系列在線配送管理服務。同時,立足于群眾的文化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與用戶進行信息交互,能通過訪問情況更全面地了解用戶需求,從“大而全”的文化信息搜羅轉變到關注群體收獲,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從而實現公共服務內容供給精準化、多元化。
(2)“一站式”服務窗口建設。以平臺為抓手,統籌服務范圍內文藝活動、場館資源、地方特色資源、藝術培訓資源等,打造統一的活動預約、場館預訂、互動交流、共享直播、藝術(MOOC)培訓、非遺傳承、展品展廳、文創產品展覽為一體的服務平臺,逐步走向體系化、品牌化建設。以技術為支撐,簡化操作流程,優化溝通渠道,塑造平臺與用戶的連接意識,使用戶的互補需求被激發,從而增強歸屬感和“粘性”。
(3)“一站式”服務推廣建設。通過對接國家公共文化云等平臺,構建地域公共文化服務推廣考核制度,形成上下協同、整體聯動、互幫互助的一體化數字化運營隊伍。同時注重引入多邊群體,例如三方機構、社會群體等,使平臺既是資源的中心、服務的中心,又是平臺動態運行的中心,通過輸出與反饋的信息交互起到更好的輻射作用。
3.4?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
“線上線下相結合”是優質服務創新發展,也是“互聯網+公共文化”所孕育出的結果。它在資源優化整合、轉變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增強公眾文化獲得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進而對公共數字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
(1)轉變服務理念。“線上線下相結合”不僅是一種服務模式,也是一種服務理念。逐漸將線下場館單向服務與群眾線上的自助服務相結合,從簡單的實體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向智能的數字文化服務方向發展。
(2)強化技術支撐。加強整體網絡體系搭建,利用5G等網絡技術設施,推進各大場館內部的網絡升級和對外聯通。同時強化大數據平臺的支撐作用,注重用戶信息的挖掘和對用戶行為的分析。
(3)完善服務體系。利用互聯網互聯互通的特點,促進各文化機構開展數字化合作,打造綜合性“文化分享圈”。同時積極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加速開發數字文化創意產品,并能與主流VR、AR、MR、3D全息成像等應用環境實現無縫集成。
(4)拓寬宣傳推廣渠道。整合融媒體資源,打造融媒體宣傳矩陣,增強推廣數字文化服務的廣度和寬度;拓展掌上空間,注重挖掘小程序、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潛在的受眾群體;利用網絡流量,培養有潛力資質的員工進行打造宣傳,進一步孵化文化機構內部的“自帶流量”的網絡文化紅人。
參考文獻
[1]Christian Peukert. The next wave of digital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019(43): 189-210.
[2]王淼,經淵.智慧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構建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9 (2):43 -50.
[3]廖嘉琦.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信息組織與構建模式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1):130-136.
[4]劉煒,張奇,張喆昱.大數據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3):4-8,12.
[5]戴艷清,彭雪夢,完顏鄧鄧.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需矛盾分析——基于湖南省花垣縣的調查[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29(2):16-25.
[6]完顏鄧鄧,王子健.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區域均等化實證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0(5):50-58,66.
[7]唐義,肖希明,周力虹.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35(7):12-25.
[8]譚必勇,楚艷娜.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企業參與機制——谷歌藝術計劃的借鑒與啟示[J].浙江檔案,2018(6):20-23.
[9]錢丹,陳雅.公共數字文化的一體化服務效能探析[J].圖書館,2017(6):60-64.
[10]溫泉,高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以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為例[J].圖書館研究,2017,47(6):33-40.
[11]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 /OL].[2021-03-0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3/23/content_5595153.htm.
作者簡介:王天泥(1982?),女,碩士,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現代信息技術應用。
趙瑞(1989?),碩士,遼寧省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1-10-01?責任編輯:張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