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來
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200080)
施工產值統計是建筑企業經濟管理中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了不斷規范建筑業施工產值統計,準確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成果,確保工程月結收入的合理性、準確性和及時性,建筑企業會根據企業的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制定符合企業的統計工作細則。
建筑企業的建設工程項目是企業的基層單位,工程項目部的統計就是企業統計的基層工作。施工產值統計必須以預算部門提供的合同、施工圖預算、施工預算、增減賬、分階段結算、竣工結算等作為統計依據,沒有依據不能統計。
建設項目統計根據上報對象不同,可以分為上報業主產值和上報建筑施工企業內部的產值。上報業主產值是收取項目工程款的主要依據;另外是上報建筑施工企業內部的產值,作為企業產值收入的確定。
上報業主產值要根據建設合同的相關條款按業主要求格式編制期間驗工計價,由監理審核認可完成工程量,業主有關人員確認每期驗工計價的產值,根據確認產值、合同付款比例及預付款抵扣方式等計算出相對應的每期工程款付款金額,并出具中期支付證書。因此,上報業主的每期驗工計價可以說是施工項目部向業主收取工程款的主要書面申請依據。由于每個建設項目的獨特性,上報業主產值的每期報表是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計價特點、不同計報時點(常有按月計報、按項目進度節點計報等)、不同上報格式(一般用計價軟件或Excel電子表格)編制形成。及時準確地上報業主產值,對工程資金的按時收取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施工單位有了足額的資金才能保證項目后續材料、人工、機械等費用的支出,也是工程能保證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方面[1]。
上報建筑企業內部的產值必須符合企業內部經濟核算體系,按照企業制定的施工產值統計規則,準確及時上報統計產值。按月上報的統計產值報表一般稱為施工產值統計月報,作為施工企業財務核算的項目收入依據。既然是項目的收入依據,根據會計等式“收入-費用=利潤”,在費用不變的情況下,收入的大小決定了利潤的多少。項目管理中只注重成本費用的掌控,不注重收入的真實與正確性,財務核算出來的項目盈虧結果也會出現巨大偏差。因此,施工產值統計數據的真實與正確性對當期財務核算的賬面利潤多少有決定性的影響。
首先不同的建設合同計價形式,需要不同的統計方式。建設合同按計價方式可以分為:單價合同、總價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前兩類比較常見。單價合同是固定了單價,數量按施工圖紙結算。這類合同使用比較普遍。總價合同不但固定了單價鎖,還定了數量,一般適用于工程圖紙比較完備、工期比較短的項目。
單價合同項目上報統計產值時,要注意合同清單的數量不是鎖定的。統計數量應按施工圖預算的當期完成產值數量上報,不是所有施工圖預算的數量都是可以上報的,措施用的清單內沒有的子目是不能報產值的,因為清單合同的單價里常包含了沒有列出部分工作量的費用。如果確實是有漏項等問題,需要先單價簽證,在業主認可簽證之后才能上報。因此單價合同上報之前也應有數量對比,針對合同清單數量與施工圖數量偏差較大的要及時修正預算,調整合同清單數量以保證統計產值時有比較正確完整的清單資料。
總價合同項目上報統計產值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先要進行合同清單數量與實際施工圖數量對比,找出兩者之間的數量差異,分析出項目的盈利及虧損點,特別是數量的差距。因為統計上報時,單價是合同清單價固定的,而每期的數量上報需要考慮合同數量與施工圖紙數量之間的偏差。如如果合同清單中的混凝土數量比施工圖預算數量少10%,則上報時當月完成施工圖數量100 m3混凝土,統計產值月報中只能上報90 m3。也就是說,清單中某個工作總數量少,每次上報時就按比例少報。這樣上報的原因是避免項目前期按施工圖預算量上報,在工程施工后期出現沒有工作量可報的現象。因為統計產值這件事情不是單一的,是項目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部分。所以為了防止財務當期核算時沒有對應收入只有成本的情況出現,也為了防止財務當期賬面出現大額虧損,統計時也應該考慮企業會計核算原則“成本與收入相匹配”。因此項目統計產值時需要考慮合同清單量與實際圖紙數量的偏差,按比例每月消化該部分多余量或缺少量,不得在工程后期集中反映虧損或盈余數量。避免項目后期出現只有收入沒有成本,或者只有成本沒有對應收入,財務核算時項目賬面大虧大盈。按比例調整收入是由于“總價合同”的合同性質決定的,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按比例合理配比收入成本有利于項目財務核算,使項目經濟效益得以真實平穩的反映[2]。
單價合同項目根據施工圖調整預算,總價合同項目上報施工產值時按比例調整產值上報數量,都是為了成本和收入有更合理地匹配,只有合理地計算收入及配比成本才能得出較真實的利潤。
建設項目正式開工之前,施工單位為保證施工和管理的有序進行而建造的各種簡易設施稱之為臨時設施。臨時設施的攤銷方法有工期法、工作量法,對價值較低的臨時設施也可以采用一次攤銷法如上海建工集團財務部門規定:臨時設施費用為攤銷費用,當項目工期大于18個月時,按18個月平均分攤費用;當工期小于18個月時,按合同工期平均分攤費用。項目產值統計也有相同規定,大臨設施費按工期分攤記取收入,工期大于18個月按18個月攤報,小于18個月按合同工期攤報。當然,規則相同,計費的依據是不同的,統計的攤報基數是建設合同造價中總價措施費的臨時設施費用——收入。財務的大臨成本是按實際大臨搭設的造價結算費用為基數——成本。財務與統計的規則統一,有利于項目核算的準確性。因此財務計費規則與統計上報產值方法是有關聯的。
但不是所有地區的臨時設施費計費方式都一樣,上海地區基本都在總價措施費中計取,而江蘇計價軟件中,臨時設施費用類似規費按直接費的百分比計取。這種計價方式與前面所述上海建工集團企業的財務核算方式不能匹配,需要將臨時設施費總額單獨提取出來,然后按企業規則攤報。
施工企業上報業主產值時,不受該規定限制,因為報業主產值是施工單位完成工作量而向業主申請支付工程款,不牽涉到收入與成本相匹配的要求。
施工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簽訂各類合同,按合同簽訂對象主要分為建設工程合同、專業分包合同、勞務分包合同、設備租賃合同、周轉材料租賃合同、材料采購合同及其他合同。簽訂專業分包合同的對應產值報分建產值,勞務分包的施工內容為自營產值,這樣分的原因是財務針對不同的合同有不同的經濟核算方式。統計人員必須清晰知道各分包單位的施工內容,從而將工程造價按照分包合同施工范圍劃分,分別計報,劃分錯誤也就意味著收入錯誤。特別是自營產值對項目利潤影響較大,一旦自營產值與分建產值劃分錯誤,該報分建產值的報了自營產值,會造成項目利潤虛高,反之則虛虧。
為保證項目經濟效益核算的準確性,每月在上報統計月報前應先開一次“三同步”會議。所謂的“三同步”是指項目成本核算時,項目形象進度、統計產值、成本歸集取值范圍的同步。各條線管理人員對當月收入、成本與項目實際完成工作量需要事先達成共識。尤其是多單體的大型項目,每個單體的施工進度不同,需要各條線管理人員對每個單體的統計周期內的形象進度統一口徑,不事先達成共識,容易造成統計產值的多報或漏報、成本的多進漏進,財務按收入及成本核算時就不準確。所以統計產值上報不但核算規則要統一,工程統計進度口徑也要一致。
施工企業為降低管理成本,項目管理部一般不配備專職統計人員,通常由預算人員兼任。因為一個合格的統計人員要熟悉預算計價方式,掌握項目造價組成,明晰各合同條款。知曉施工工藝,了解項目效益核算體系。由于項目預算人員也需要具備以上業務知識,因此統計工作由預算人員兼任成為比較理想的選擇。而且每月的統計工作可以同時核準各分包單位的當月產值完全情況,當然只是數量的核準,其對應的單價是不同的。通曉項目經濟核算體系的人員可以通過基礎數據的共通性將工作簡化,兼任工作與本職工作可以起到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
實現企業內部施工產值統計數據的正確性是根據每個項目的合同報價特點,對接財務核算口徑,合理地分包劃分,由具有專業業務能力的人員按“三同步”計報原則保障統計數據同步性、準確性。施工產值統計工作不是獨立的,只是項目核算體系中的一環。經濟核算體系中每一環都必須緊緊相扣,才能組成一個牢不可破的閉環,經濟核算體系才完整,才能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