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學 侯迎曦
吉林建筑大學(130118)
城市是不斷發展和演變的,這是個更新的過程。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同樣,一個人也不能兩次走進同一個城市,這就決定了城市更新過程中會產生歷史的痕跡,從而形成歷史文化街區。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就是對城市靈魂的延續,人們應當采用科學合理與經過研究討論并實踐過的手法對城市建設進行考慮,這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1]。
然而,近些年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雖然一直在進行,但保護方式還有待商榷,其對城市更新造成的影響也不能保證都是良性的。人們應該全方面的考慮如何繼承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將理論與實際項目結合,全面的建設發展城市街區。
建筑再生,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各種手法和操作使建筑再度得到新生命。其不僅僅是指外在形式上的保留,而是盡可能合理地改造原有空間和特色。這是一種創造行為,通過一些手法保留人的感覺和歷史記憶,對建筑實體進行設計,賦予其新的生命。
再生建筑理念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歐洲,以工業革命為背景,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人們更多的考慮到了精神交流的需要,因此傳統以居住為主的封閉住宅區逐步向載入了交流-娛樂-休閑等功能的商業區轉變。于是以港口城市為開端,逐漸向全歐洲甚至大洋對岸的美國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建筑再生運動。后來,經過理論與實踐的積累,再生建筑學逐步形成一門獨立而完整的技術科學[2]。
歷史街區指的是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者能夠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區[3]。我國于1985年首次提出“歷史性傳統街區”的概念,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時正式提出“歷史街區”這一概念,以求對這些街區進行相應的保護[4]。
城市更新,是指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范圍做有計劃的,必要的改建更新,使其能夠滿足現代人物質及精神生活的需求。其目的是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改造,拆遷和建設,以全新的經過設計的城市功能替換衰敗的物質生活空間,重新恢復活力及繁榮景象。
“十三五”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存量更新時代,我國城市逐步由粗放式擴張轉向內涵式增長,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式。很多一、二線城市的地產商寄希望于城市更新和特色小鎮來補充庫存,三四線城市也通過舊城改造來達到城市更新的目的。但很大程度上為開發商和經濟服務的改造是粗暴的拆除,很多胡同和城中村就在這樣的進程中消失了,城市化也使鄉村逐漸消亡,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城市文化流失。
歷史街區是城市更新過程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縮影,其承載了城市變遷、歷史沉淀以及文化傳承,是城市文脈的載體,也是城市歷史的博物館[5]。城市更新的發展有利有弊,有的歷史街區在“改造”中被破壞了,失去了其原本的居住功能及生活意義,原住民逐漸搬離,歷史街區失去了活力,變成了沒有靈魂的空殼子。
但也存在改造適當的歷史街區,既保留了原本的精華,延續了文化,又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符合人們現代生活的需求。近些年隨著人們對文化保護的重視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們逐漸意識到歷史街區的重要價值,完全推倒重建并不是城市更新,也不是歷史街區改造的合理方式。因此,現在歷史街區的發展得到了人力和財力的支持,但目前相關的理論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研究深化。
在對歷史街區進行再生性保護的討論中,需要有實際案例的支持才能更有說服力。因此文章選取了哈爾濱老道外中華巴洛克街區和山西平遙古城歷史街區分別作為改造失敗和改造成功的案例進行對比分析,以求能發現歷史街區改造的關鍵點。
3.1.1 現狀
哈爾濱是一座年輕的歷史文化名城,最開始是由于中東鐵路的修建,大量的沙俄人來此生活,由于外來文化的進入以及人口的增加,城市發展迅速,城市文明也由此建立起來。當時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里區是沙俄的附屬地,俄國人到來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開始在這里興起,各種西洋建筑紛紛落戶與此。而大批闖關東來到哈爾濱的關內中國人則主要居住在道外區,于是道外區就變成了哈爾濱繁華的民族商業區,這里逐漸出現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響的新建筑—巴洛克式建筑[6]。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道外的街區形式已經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人口流失嚴重,街區也逐漸失去活力。2007年開始,政府對老道外街區進行分期改造,以中華巴洛克建筑區為特色主題,進行理想化的延伸改造,但這場改造聲勢浩大,耗費巨資,卻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
3.1.2 存在問題
這場聲勢浩大且耗時已久的改造工程卷入了政府、開發商、居民、老字號商鋪等多個利益方,各方站在各自的立場展開了博弈。在這個政府和開發商聯手主導的、以利益為導向的博弈空間中,歷史街區文化保護必然扭曲走樣。
經過改造的老道外街區在表面上整潔干凈,但失去了鮮活的煙火氣,甚至出現了一些野蠻改造的現象,將原本的東西全部拆掉,再耗巨資仿照原本的樣式進行重建,只是形似而沒有神。在改造后,原本前店后場的模式已經消失,沒有原住民居住的街區到了晚上空蕩蕩的,總之,原本熱鬧的街區失去了活力,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沒有保護到精髓,建筑造型保留下來了,但活的文化死掉了。(見表1)

表1 中華巴洛克街區失活原因分析(來源:作者自攝自繪)
3.1.3 解決方案
街區失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建筑形式方面,街區尺度不合理,街道連接方式過于簡單粗暴,院落組織形式單一等問題導致街區留不住人氣。近些年來,不論是社會學者,政府官員,還是大眾均開始關注到這一現狀,關注度增加了,合理改造的呼聲就變高了。政府及學者研究各種街區復興,恢復活力的方法,大面積的毀壞也逐漸慢下來了。
經過對中華巴洛克街區的分析,可以主要從胡同門洞、人行道路、院落空間等三個方面對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進行功能空間的植入設計,達到對哈爾濱老道外中華巴洛克歷史街區活力的復興。(見表2)

表2 中華巴洛克街區改造方案(來源:作者自繪)
3.2.1 現狀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時期,距今已有2 700多年的歷史。目前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基本保持了洪武三年重建后的格局。古城內的民居建筑布局嚴謹、軸線明確、主次分明,集中體現了14~19世紀前后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7]。
3.2.2 可取之處
古城作為保留價值較高的歷史街區,在改造時不少措施都很有成效。首先,古城內空間布局和交通路徑合理,整體的空間布局是經歷了合理演變的,以“井”字形呈現,使空間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便于交流。其次,在空間節點和標志方面,也結合當地特色吸引到了人們。古城空間節點較多且分布均勻,重要節點能夠通過周圍環境襯托出建筑的高大,且在節點附近,還設置了相應的綠化和休息區,極大地考慮到了人性化。除此之外,政府還保留了5 000戶的原住民,以帶動街區活力,保留了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古跡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手工作坊,使游客既可以參觀游覽,也可以親身去體驗,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對街區保護有一定幫助[8]。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歷史建筑的“拆”“留”一直以來都是很難協調的問題,但對有價值的歷史建筑的繼承保護是必要的,這是公共空間復蘇的一劑良藥,對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對于歷史街區的保護要從方方面面來考慮,要進行活性保護,首先要整體考慮,避免出現發展失衡現象,在開發策略上進行統一規劃。其次,在建筑形式上,要保留原有肌理和風貌,提取出使其富有活力的關鍵性元素。城鎮街區的改造是有節奏計劃的,要進行重要節點的改造,再逐步推進,先注重傳統生活區的活化,重點發展遺產區的活化,從中提取出主題文化區進行發展[9]。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已不僅僅是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問題,而且還牽涉到城市文脈的保護。近年來研究歷史街區的理論體系已逐漸建立,且在摸索發展中,應多角度綜合考慮,從人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結合地域特色進行合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