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俊娟 賈大慶
摘要本課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識紙的重要性,引出本課的教學重點——造紙。教師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關注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動手造紙和視頻來感知歷史變遷中信息記錄媒介和傳遞方式的變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敢于猜想的科學精神、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精神;并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充分感知科技進步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關鍵詞教學實錄科學探究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31
The Teaching Record and Comment on“Let’s Make Paper”
ZHI Junjuan[1], JIA Daqing[2]
([1] Fengyelu Primary School, Luoyang, Henan 471000;[2]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Luoyang Education Bureau,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In this cour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reating situations to ask questions, and students are guided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aper. Teachers create problem situations close to stu? dents’ real lif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xperience, and guide students to perceive the changes of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a and transmission methods in historical changes through hands-on paper making and video, which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 of daring to guess, ability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ndepen? dently and scientific inquiry spirit;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ully aware of the convenie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human life.
Keywords: teaching records; scientific inquiry; create situation
教學分析
《我們來造紙》是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的第1課。通過第一單元“我們的家園”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由建筑物、紡織產品、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等構成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本單元聚焦人工世界中貼近學生生活的簡單科技產品,幫助他們認識這些科技產品的結構和功能,體會科技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改變,同時側重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要素“表達交流”,幫助他們達到“在教師指導下,能簡要講述自己的設計與制作過程,并與同學討論、交流”的培養目標。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引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我們最常見的紙是從哪兒來的?是通過什么樣的技術制作出來的?緊接著以“我們來造紙”為任務驅動,引導學生經過動手實踐來體驗手工造紙的過程,感受手工造紙的不易。在學生完成手工造紙后,教師引導他們回顧交流造紙過程中的體會和收獲,提升他們的表達交流能力。最后一個教學環節閱讀“信息的記錄與傳遞”,是對前面造紙活動的拓展和升華,其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造紙術和其他相關的信息記錄媒介、信息記錄方式、信息傳遞方式的發展和進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和交流討論,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便利。
通過學情調查,我們發現,手工造紙對一部分二年級學生來說特別陌生,但他們在幼兒園手工課上已經有所接觸,甚至有過動手實踐的經驗。所有學生對于信息記錄媒介和傳遞方式沒有系統的認知,而且缺乏生活經驗,也體會不到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還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因此,教學本課時,教師應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他們的體驗,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通過動手造紙和視頻來感知歷史變遷中信息記錄媒介和傳遞方式的變化,對“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谝陨戏治?,我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手工造紙的簡單步驟。
2.經歷造紙活動,簡要講述造紙過程與體會,并與同伴交流。
3.體會科技的進步,感受科技產品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快捷和舒適。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引導猜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紙可以做什么嗎?
生:寫字、畫畫、疊紙飛機、做手工、印書……
師:生活中我們能離開紙嗎?
生:離不開。
師:你們知道紙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嗎?
生:用廢紙造的。
生:用樹皮造的。
生:工廠生產出來的。
師:為什么這么猜測?
生:我做過手工造紙,就是用廢紙做出來的。
生:我在電視上看到過,紙是使用樹皮制造出來的。
生:我們用的紙是從商店買來的,而商店的紙又是從工廠生產出來的。
師:你們的猜測都有自己的道理,紙到底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咱們來實驗驗證一下好嗎?
點評:開門見山地提出問題,肯定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作出的猜想,并通過進一步引導,讓學生了解紙的重要性,對如何造紙進行猜測,引出本課的學習任務。
2.實驗驗證
(1)了解造紙的步驟
師:大家聽說過宣紙嗎?
生:聽說過,宣紙可以用來寫書法。
生:還可以用來畫國畫。
師:宣紙是通過傳統的手工工藝制作出來的,下面給大家播放一段視頻,請大家認真觀察,然后說說手工造紙需要哪些步驟。
(教師播放視頻:宣紙的制作過程,讓學生了解造紙的過程,培養他們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師:大家看得很認真,誰能來講一講手工造紙分幾步?
生:浸泡搗碎—攪拌—抄紙—晾干。
(2)分組實驗
師:老師先來給同學們演示怎么造紙,你們認真觀察老師是怎么做的。(教師邊演示邊告知學生操作的注意事項。)現在老師已經成功造出了一張紙。你們想不想動手來體驗一下造紙的過程?
生:想。
師:今天提供給大家的材料有廢紙、水杯、木棒、水槽、紗網和干毛巾。我們造紙要用到水,還有很多廢紙,所以,實驗中要注意桌面、地面整潔,不要把水灑出來,能做到嗎?
生:能。
師:下面咱們來一起做實驗,看看誰造出來的紙張更好。請材料員領取材料,開始手工造紙。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生:老師,你看看我搗的紙漿可以嗎?
師:自己試一試能否出紙,如果不能出紙就說明紙漿做得不成功。
生:老師,我的紙漿為什么不能出紙?
師:如果紙漿不能出紙,就要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原因,比如是紙漿打得不夠細?是紙漿太少了嗎?是紙漿太稠了嗎?
生:老師,我們的紙漿出紙了!
師:恭喜你們成功出紙。
點評: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動手的興趣,引導他們動手實踐,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他們根據操作現象、結果進行判斷,如果實驗失敗,引導他們探究失敗的原因。教師適當的指導能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避免他們漫無目的地嘗試。
(3)表達交流
師:我們利用廢紙再造了新紙,等紙晾干后就可以用了。在剛才的造紙過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好玩嗎?還有別的體會嗎?
生:手工造紙很有趣,很好玩。
師:恭喜你,體會到了動手的樂趣。
生:老師,我覺得造紙很像我奶奶做涼皮的樣子。
師:你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造紙和做涼皮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我覺得造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紙漿要細膩均勻,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才能造出紙來。
師:很好,在剛才的動手實踐中你已經習得了造紙的基本技巧。
生:我覺得手工造紙很麻煩,如果紙都要這么造的話,造出一本書的用紙花的時間太長了。
師:是呀,今天我們用一節課的時間造紙都覺得很麻煩,可你們知道嗎?古代人造紙要經過好多天的時間呢。你們想了解古代人造紙的過程嗎?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感受一下古代人是如何造紙的。
(播放視頻:蔡倫造紙。)
師: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在西漢初期就能用大麻、苧麻等材料生產又薄又軟、光滑平整的紙張。到了東漢,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進,用樹皮、破布、麻頭和漁網等廉價物品來造紙,不僅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還提高了紙張的質量。
點評:學生體驗造紙過程后,教師引導他們交流、反思探究過程。隨后教師引導學生追溯古代的造紙術,讓他們了解信息記錄媒介的變遷,感知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的便利。
3.拓展延伸
師: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是怎樣記錄文字,傳遞信息的?
生:刻在龜殼上,我去過安陽的殷墟博物館,見過這種甲骨文。
生:還可以寫在竹簡上。
生:還可以寫在絲綢或者布上。
師:同學們知道得真多。沒有紙之前,最開始人們只能把文字或者圖畫刻在龜殼上(出示甲骨文照片)。可龜殼比較難找,刻寫也很不方便,于是人們又想出了更好的辦法,把字寫在了竹簡和木簡上。有句成語叫“學富五車”,意思就是讀過的書很多,這里書其實就是竹簡書。由此可見,竹簡和木簡太重了,讀的書多了還得用車來拉。用絲綢和布寫字又太貴,當時一般家庭用布做身衣服都要穿好幾年,哪里舍得用來寫字呢?絲綢更是富有的家庭才能用得起的。于是,人們經過長期實踐發明了造紙術。誰能說說,紙出現了以后,相比之前的龜殼和竹簡,有哪些好處?
生:紙輕,一張紙可以寫很多字,用紙做成一本書也沒有多重。
師: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現在有了電腦,有了電子書,比紙更厲害了,我們可以在電腦上直接記錄、存儲、閱讀信息。(教師出示龜背、竹簡、紙、電子書圖片。)看,從寫在龜背上,到存儲在電子書里,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的是什么?
生:方便。
生:簡單。
師:你們說得很對!我們再來看看,隨著科技的進步,從古至今,信息記錄的方式又有什么樣的變化?誰來說一說?
生:首先使用刀刻字,接著在紙上書寫,然后利用電腦打字,最后是語音輸入等。
(教師出示刻字、書寫、電腦打字、語音輸入的圖片。)
師:是啊,古代拿刀刻字,一天也刻不了多少字。有了紙和毛筆以后,寫字的速度大大提高。據記載,我國元代的書法家趙孟頫一天可以寫上萬字,差不多相當于幾秒鐘一個字?,F在手機就可以輕松實現語音輸入,下面老師用自己的手機演示一下語音輸入。
(教師演示語音輸入。)
你們看,我用一分鐘時間就可以輸入這么長一段文字,比書法家寫字的速度還要快,你們有什么感想呢?
生:速度太快了,比古代人快多了。
生:非常方便。
師:你們說得很對。從用刀刻字到語音輸入,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快捷和便利。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
(學生觀察驛馬傳信、航空信件、電話、網絡通信的圖片。)
師:我有個同學在北京工作,如果在古代我想聯系她,大家說說我得用什么方式呢?需要多長時間可以聯系上呢?
生:驛馬傳信,恐怕得半個月吧。
師:可是現在呢,我可以用什么方式更快地聯系到她?
生:打電話或者QQ、微信聯系。
師:用這些方式聯系她的話,需要多長時間?
生:隨時可以聯系到,幾秒鐘的事兒。
師:是啊,如今的聯系方式和古代的聯系方式相比,進步實在太大了。我們看了這么多信息記錄和傳遞方式的發展變化,你們有什么體會呢?
生: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生:科技的發展會讓人類生活更方便。
師:是的,科技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請同學們放學回家后再探究一下,試著做出一張彩色的紙。
點評:本環節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人類記錄文字、傳遞信息的發展歷程,開闊他們的視野。教師組織學生表達交流,使他們認識到科技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
總評
本課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認識紙的重要性,引出本課的教學重點——造紙。在紙是怎么造出來的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作出猜想,有效地培養了他們敢于猜想的科學精神。演示實驗前,教師讓學生先觀看視頻,了解造紙的過程,有助于培養他們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部分小組出紙失敗的情況,教師沒有直接指出失敗的原因,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原因,改進后繼續探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追溯信息的記錄媒介、記錄方式和傳遞方式從古至今的變化,充分感知科技進步給人類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學生在動手操作環節用時較長,超出預期。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動手實踐很有興趣,但缺乏動手經驗,做紙漿的過程耗費時間過長,出現的問題較多,出紙不易成功,導致后面認識信息記錄媒介和傳遞方式的發展變化比較匆忙。教師設計的讓學生感知信息傳遞便捷的現場連線活動,由于時間倉促沒有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