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 熊國林 孫雪林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學生自我實訓與多方評價的醫學實訓平臺的建設,在分析當前醫學實訓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創建標準的實訓可視化教學資源,設計一個可以儲備足夠標準教學資源的機器人教學平臺的建議。
【關鍵詞】學生自我實訓 多方評價 醫學實訓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56-02
醫學實訓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如何高效地組織與指導學生訓練,特別是自我訓練,實現對實訓內容進行自我測試與評價、同伴評價以及教師評價與指導,保證實訓效率與效果,提高實訓質量,是醫學實訓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為醫學專業學生搭建一個以醫學實訓教學機器人為主角的、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途徑的、實用高效的醫學實訓教學平臺進行探討。
一、目前醫學實訓教學存在的問題
回顧當今醫學職業院校的技能實訓教育不難發現,傳統實訓模式效果不盡如人意。傳統的實訓教學過程存在師資相對不足、部分實訓教師示范操作不夠規范、實訓考核質量不高、學生實訓積極性不高、學生實訓期間自我管理效率不高、學生自主學習效果不佳、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較少、實訓形式簡單等問題。
(一)實訓教學模式落后,學生訓練機會少
有效的醫學專業學生實訓模式應該是:學生能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實現自我實訓與評價,及時了解技能操作的要領,分析存在的偏差,評價訓練效果,并及時改進和糾正。當前的實訓教學基本模式是:一位指導教師操作帶教,眾多學生在旁觀看,然后教師利用較短暫的時間,讓學生代表進行實訓操作,部分學生只能協助或者旁觀,未能實現技能教學的全覆蓋,進而影響實訓教學效果。且每次實訓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操作示教多為一次性,難以滿足重復模擬訓練的需求,嚴重影響技能實訓教學效果。迫切需要構建醫學技能實訓教學平臺,同時滿足高容量重復模擬訓練與評價的需求,達到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并及時評價與糾正,提升醫學實訓教學效果。
(二)缺乏系統規范標準的可視化教學資源
就可視化教學資源而言,教師層面要求的是標準化、規范化;學校層面則是全面提供資源、建設資源。但是,目前許多院校主要是購買第三方的教學資源。因此,許多醫學實訓可視化教學資源不能完全切合教學與崗位的需求,資源的開發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基本處于零散式自主開發狀態,加之數量比較少,涵蓋學科專業不多,標準不一,教學資源內容構成、長度、拍攝技術等均缺乏統一規范,最終導致實訓教學效果不佳,對學生實訓指導和評價反饋等作用不明顯。
(三)缺乏“學練考評”一體化教學平臺
當前,在教學過程中常出現教師指導的訓練項目有限的現象,或因分組教學的人員太多,或因實踐教學教師數量有限,導致許多實訓項目在課堂上難以充分訓練,教師未能及時評價與糾正學生。可見,迫切需要建設“學練考評”一體化教學平臺,便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訓練、考核、評價,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實訓教學與課外自主練習、自主練習考評與教師后臺評價有機結合,打破課堂內外的界限、打破時空界限、打破練習與考試的界限、打破教師與學生的界限,克服場地、師資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提升醫學專業實訓教學質量。
(四)以學科為主體設置實訓項目,割裂了醫學實訓的整體性
絕大多數實訓室的布局以學科為中心,并按照學科分類設置實訓項目,人為地割裂了醫學實訓的整體性,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在提升了學生單項技能操作能力的同時,也束縛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學生掌握了詳盡的操作要領,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操作的緣由,進而導致綜合思維能力不能隨著技能的掌握而提升,單項技能提升向復雜綜合技能提升的內驅力不足。為此,應以學習為中心,滿足“人人需要訓練”為基本要求,提升綜合臨床訓練為導向,注重職業能力考試為目標,構建基于學生自我實訓與多方評價的醫學實訓平臺,有效改進實訓項目的設置,主動對接崗位需求和職業資格考試要求。
二、醫學實訓平臺的構建
“互聯網+教育”為醫學實訓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更廣闊的平臺。設計一個可以儲備足夠標準教學資源的機器人教學平臺,該機器人可移動,可與操作者人機對話,還可通過網絡實現線上互動。同時,機器人還可以實現操作示范、可以擔任指導教師的角色、可以記錄操作者的操作過程,而學習者可以將自我操作的視頻與標準進行比對,通過線上與教師進行互動,教師可以即時或者機動時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教學質量判斷。
(一)創建標準的實訓可視化教學資源
基于學生自我實訓與多方評價的醫學實訓平臺的硬件與軟件建設已相對成熟。平臺的視頻播放可以代替教師示范,學生可以借助設備進行自我訓練與測試,并同步記錄練習的影像和數據,自動提供給操作者進行比對與糾正,同時,教師可以隨時調閱后臺的練習與自測數據,通過線上線下互動進行教學指導與反饋,并自動生成教學過程評價。有了平臺硬件與軟件的支撐,平臺構建的關鍵還在于創建標準的實訓可視化教學資源。
可視化資源的內容與結構標準應當是內容豐富的,涵蓋執業醫師和執業護士考試的基本內容;每一個視頻時間長短符合學習規律;每一個視頻的內容學習點明晰;讓視頻教學成為有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醫學實踐教育的特殊性,更是需要使用可視化的視頻教學作為重要的手段。為了滿足醫學技能實訓的要求,必須有針對性地選取臨床基礎性訓練項目,內容涵蓋當前執業醫師、執業護士考試范圍,內容與結構標準與全國相關技能大賽要求保持一致,視頻拍攝技術標準參照教育部慕課視頻制作國家標準,拍攝場景為標準實訓室與醫院病房,實訓項目已經超過200項。
(二)平臺建設
平臺的構建,主要由電腦主機與顯示器、視頻采集組件、互聯網手機、實訓操作臺及相關模型與材料四部分組成。顯示器主要由可儲存標準視頻、評分標準、操作指令等資料的窗口與可以播放錄制視頻的次窗口組成。視頻采集組件主要由攝像頭和可伸縮轉換的手臂組成。主機與互聯網連接,實現數據傳輸。實訓操作臺與模型等根據不同項目配置。
(三)功能的實現與評價
基于學生自我實訓與多方評價的醫學實訓平臺是一個“課程資源+視頻自動采集與反饋系統+互聯網遠程控制系統”,從而構建了“學練考評”一體化智慧實訓教學平臺。將中醫、臨床醫學、護理等200項具有自我知識產權的技能操作視頻作為主要的實訓課程資源,通過平臺引領學生進行自助式學習、練習與考試,學生把自我練習的視頻與標準視頻進行比對、小組間討論,實現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解決了技能教學師資缺乏、實訓項目標準與規范缺乏、實訓效率低、難以規模化等問題,較好地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平臺可實現遠程跨時空監控,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實現師生線上、線下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實現了個性化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技能抽查、水平測試、綜合素質的評價,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提高實訓教學過程評價的整體質量。
該平臺是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主動介入教學領域開發的教學平臺,是解決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過程中資金、技術、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徑,為醫學院校與教育企業聯合開發教學平臺提供了一條新路徑,是學校與企業進行深度教學合作研究的模式創新。
基于平臺的自學模式,延伸了技能實訓教師的功能,平臺相當于一位教師,可以示范教學,即可以播放視頻,而且是智能播放,其內容足夠豐富、涵蓋各個學科的綜合體;平臺可以隨時將測試的操作視頻記錄下來;平臺可以對操作視頻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以及教師評價,不但可以實現即時視頻回放評價,還可以網上評價、線上與線下結合評價。
1.學習與訓練。基于平臺的學習與練習的功能,操作者可以戴上指令耳麥,實現無接觸式的指令,實現視頻播放、暫停、快進、快退,以及錄制等功能。可以一人一機,完全實現自我學習與實訓任務,無需他人協助。同時,可以實現自我測試,將操作進行自動錄像,完整高清記錄。可以不斷操作并記錄,保存滿意的操作。
2.評價與多方評價。自我評價:學生操作者可以將自我操作的視頻和標準視頻進行比對,可以根據內置的評分標準進行自我評價。找出差距,找出錯誤點,進行自我修正。同伴評價:學習講究交流,同伴可以立刻評價,也可以線下共同討論。通過他人評價,可以找出基本的問題。教師評價:在經過自我檢查,同伴討論后,學生可以通過線上與教師互動,教師在精準、細節、人文關懷、良好習慣培養等方面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指導。
三、實踐效果與反思
2014年以來,廣西中醫藥大學本科、高職、中職均使用了本系統,在不同層次的醫學生教育中,首先滿足了學生上課時間和業余時間隨時學習的需要,內容可以隨機選擇,可以提前預訂訓練場所,可以較大程度地滿足各學科的訓練內容。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不斷反復視頻學習,可以與同伴交流,可以請教教師,這樣有效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也加深了認識與體會,加強了知與行之間的轉化。此外,在經過反復的訓練后,學生不但鍛煉了技能,更進一步增強了學技能的信心。
當然,該平臺也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如多角度拍攝鏡頭的設置需要優化。由于該款產品在攝像記錄的鏡頭布局上,不能多角度拍攝記錄,在方位上出現記錄盲區,導致數據記錄不完整。此外,特寫記錄鏡頭缺乏,對細節操作記錄還沒有實現。因此,教師在使用平臺教學過程中應主動介入教學各環節,關注每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做好教學反思,以利于平臺的優化與改進。同時,更加關注學習對象,關注學習效果,主動對接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與執業護士資格考試的要求,及時更新教學資源,使平臺發揮更好的作用,助力醫學專業實訓教學。
基于學生自我實訓與多方評價的醫學實訓平臺建設實踐,是學法、教法改革的一種嘗試,是實現實訓教學從虛擬仿真到真實場景操作的重要過渡環節之一。該平臺的投入使用,為提升醫學專業實訓教學質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為培養更多高質量醫學技術技能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荊淑杰,荊淑敏.高職高專醫學院校實驗實訓教學思考[J].中國衛生產業,2016(30).
[2]萬俊杰.“互聯網+”理念下實訓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化與定位[J].教育觀察,2016(10).
[3]王慧.技能操作類教學視頻的學習機制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
注:本文系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借助‘互聯網+’構建中醫特色養老護理實訓平臺的研究與實踐”(編號:GXGZJG2017A068);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項目“壯醫傳承·融入中醫·智慧實訓——培養農村基層中壯醫技能型人才的實踐與探索”(編號:ZZ-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劉 武(1964— ),廣西南寧人,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后期實踐教學的改革;熊國林(1987— ),女,漢族,廣西桂林人,主管護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研究;孫雪林(通訊作者)(1987— ),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改革。
(責編 田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