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為例,論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構建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策略,提出分解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細化學習目標;專注關鍵行為表現,外化學習評價;創設評價情境,優化學習活動等做法。
【關鍵詞】逆向教學設計 學科任務 導向型評價體系
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86-03
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通過評估學生在完成情境任務過程中運用學科內容思考、解決問題的關鍵行為表現,調整教學方式,旨在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逆向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階段: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即逆向教學設計依照學習目標—學習評價—學習活動的程序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目標首位保證學習方向,評價置前監測學習行為,在目標引領和評價護航之下使學習活動順利達到預設目標。逆向教學設計的目標、評價和學習全過程深度貫穿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有效助推思想政治課教學運用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導向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一、分解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細化學習目標
逆向教學設計以學習結果為導向,執果尋因,首先要進行目標導航明確學習方向。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圍繞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設計學習目標要依照評價情境、學科任務、學科內容和關鍵行為表現維度分解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路徑,細化學習目標,實現課標學習目標從“應然”到“實然”、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在人教版統編教材高中政治必修一《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中,“改革開放的進程”和“改革開放的意義”兩個部分講述嚴肅的史實、抽象的基本國策,青春期的高一學生較難接受和內化。針對學生喜歡參與、關注感受的特點,本課采用活動體驗式學習模式,用活動體驗激發情感體驗,用情感體驗促成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圍繞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的逆向教學設計,從課程目標、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到學情特點逐級細化。例如,在改革開放主線下處理“改革開放的進程”內容時,利用校園社團決策活動模擬改革開放重大事件,設計了如表1所示的學習目標。
二、專注關鍵行為表現,外化學習評價
逆向教學設計強調評價先行驅動學習、評價可視化調整學習。評價先于學習,即在學習活動開展之前先確定有哪些證據能夠證明學生能成功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依據學生在完成評價情境下設置的學科任務時的關鍵行為表現來判斷其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因此,關鍵行為表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核心素養作為人的內在品質和能力,不可直接觀測和度量,但是它可以通過學生完成各種具體任務過程中的一系列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從而借助這些行為表現,評價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因此,評價要專注學科核心素養的外顯行為表現,以此作為評估學習活動能否順利達到學習目標的證據,根據學生的行為表現水平評估學習效果,對學習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客觀準確的鑒定。學生的關鍵行為表現實現了評價證據的可視化。教師觀察學生的關鍵行為表現就可以評估學習活動的設計是否科學,如評價情境和學科任務是否適切,推斷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否能順利落實,從而決定是否調整學習活動,或調整評價情境、學科任務,甚至修正學習目標。在這一階段,教師從學習目標的設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評估者,當評估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教師的角色又變為改進者。
在《偉大的改革開放》一課教學中,執教教師最初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1)課前在“朋友圈”分享南沙改革開放成就訪談成果;(2)觀看南沙農民網上直播賣農產品的視頻,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顧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和對外開放的意義;(3)提出對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美好期待。在試課時發現,第一個活動,讓學生分享南沙本地的變化,大大縮小了改革開放的宏大命題,限于地域,學生列舉的變化過于集中、角度單一,削弱了對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體驗。在后面的教學中,不再拘泥于“南沙本地”,調整為:分享“朋友圈”改革開放變化訪談。第二個活動,學生雖然學過相關知識,但因對歷史知識本身掌握不好和活動情感體驗欠缺,對于幾個重大改革事件的意義,學生出現不知道說什么或不愿意說的情況,最后只能由教師代為講授,仍然是“你說我聽”的灌輸式教學,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難以真正落實。教師由學生的行為表現反思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發現網上賣貨的評價情境、單一的辨析與評價學科任務和問題設計都不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如何能讓學生從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感受到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只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和情感體驗,才能使這類價值觀教育的學科內容成功內化。因此,這個環節考慮采用模擬改革開放重大事件的活動型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校園社團改革決策活動“親歷”改革開放。第三個活動,教師在活動任務中沒有給出較具體的引導,導致學生泛泛而談。后續教學調整為引導學生從就業、收入、醫療保險、教育資源、公共交通、法治建設、生態建設等具體領域談對深化改革開放的期待。只有學生熟悉的評價情境和適切的學科任務才能促進學科內容的遷移、誘導出理想的關鍵行為表現,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整體改進后的本課逆向教學設計框架如表2所示。
三、創設評價情境,優化學習活動
逆向教學設計是在明確預期學習目標和掌握評價證據之后,在已鋪設的既定“軌道”上設計兼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學習活動。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主導,整個學習活動是教師精心安排和組織的一系列活動。結構優化的序列化學習活動,將更能激發高階學科思維、導向深度學習、培育學科核心素養。設計一脈相承的評價情境下的序列化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整個歷史事件和問題實質,能明顯增強學習的吸引力與有效性。思想政治課“要對應結構化的學科內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動設計”。《偉大的改革開放》這一教材平鋪直敘地列舉了改革開放歷程中的一系列事件。如何挑選其中的重大事件進行探究,用真實的情境講好中國故事、中國道路,讓學生深度認同中國制度,避免討論空泛化?本課選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行對外開放幾個重大事件,在創設社團活動的情境下設計了如表3所示的系列學習活動。
圍繞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的逆向教學設計在目標設定、評價和學習每一個環節中深度融合了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的各個維度。倒推式的設計利用目標引領、證據支撐和優化活動科學改善學習方式,使學科任務導向型評價體系發揮最大功效,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梁俠,李曉東.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高中思想政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編號:〔2020〕26號);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名師專項課題)“智慧課堂下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南沙區為例”(編號:20211345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寅斐(1981— ),女,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