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地圖資源促使學生在直觀解讀和深度思考中建立完善的歷史認知的途徑,提出教師可采用據史讀圖、據圖說史、據圖分析、以圖釋文、以圖補文等方式,深入研究科學運用地圖資源進行歷史教學的方法,推出更為清晰的學習路線,讓更多學生能夠順利啟動學科思維,培養過硬的學科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地圖教學 創新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26-02
地圖具有信息量大、直觀的特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地圖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示歷史事件,也能夠深刻地揭示歷史本質,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及啟示。教師要合理整合地圖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在訓練設計中融入地圖內容,為教學提供鮮活助力;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教學設計,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據史讀圖、據圖說史、據圖分析、以圖釋文、以圖補文等方式,順利啟動學生的學習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一、整合地圖資源,啟動據史讀圖機制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使用地圖資源,能夠給學生的視覺帶來沖擊。學生對地圖的直觀信息接受度更高。歷史學科教材中有一些地圖信息,這是重要的教學輔助資源,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還要借助信息渠道搜集更多的地圖信息,為學科學習提供更多素材支持。歷史地圖帶有學科特點,教師在具體引導學生解讀地圖內容時,要結合歷史文本內容,要求學生進入學科學習環節,以建立更為立體而多元的學習認知。
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古代商業的發展”的教學時,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展示了《清明上河圖》,要求學生細致觀察圖中的人物、行為、店鋪等內容。學生對這幅圖比較熟悉,但沒有對其內容做過細致分析,教師要求學生借助教學內容閱讀觀察這幅特殊的“地圖”,提示學生從商品交換、城市繁榮、市場規模、商鋪特點等角度進行梳理,歸納出這一歷史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學生根據教師指導進行觀察梳理,很快就能形成系統性認知。為增加學生的學習印象,教師要求學生對這幅圖中的某一個部分進行重點解讀,判斷這些人物的身份,分析這些店鋪的經營情況等,學生都能夠積極響應,進行互動研究,課堂學習由此進入良性互動階段。
教師推出特殊地圖內容,讓學生進行對應觀察和梳理,能給予學生更多學習啟迪。地圖未必都是地理方面的信息,這種帶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同樣可以發揮地圖的作用,也是可以利用的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展開學習探索,讓學生順利進入觀察學習環節,在深度發掘中形成學科能力。
二、優化地圖設計,提升據圖說史品質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地圖內容,這是最為常見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執行階段,教師要合理應用這些地圖信息,并與歷史內容進行對接,讓學生在觀察地圖的基礎上,了解歷史事件,解析歷史細節,形成圖文對接性學習。
教師要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地圖學習指導的切入點,才能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環節。如在教學“開辟新航路”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展示地圖,要求學生閱讀教學內容,對新航路經過的地點做標記,包括時間、人物、國籍、航海路線、支持者等信息。學生拿到這個地圖填空題,開始進行對應研究,逐漸找到相關信息,展開對接性學習。因為涉及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航程、時間等因素,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分布性梳理,利用表格填空的形式學習相應的知識,讓學生據圖說史,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及分析、表達能力等。
教師要優化地圖設計,對地圖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對學生學習接受能力進行判斷,這樣才能做出最為適合的教學設計和應對,讓更多學生能夠順利進入學習環節,在深度滲透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
三、組織地圖學習,強化據圖分析體驗
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推出地圖學習活動,教師要做好優化設計和組織。首先要合理處理教材中的地圖資源,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引導梳理,要求學生理清地圖內容,并與歷史事件進行對接。其次是布置更多的地圖學習活動任務,要求學生展開廣泛互動學習,如集體研究地圖、繪制歷史地圖、展開地圖知識競賽等。最后是借助網絡搜集歷史地圖,展開地圖學習網絡互動交流活動,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展開多種形式的地圖學習討論活動,使學生形成歷史學科認知基礎。
歷史地圖應用離不開特定環境,教師在進行具體設計時要有創新意識,使其與歷史內容進行多點對接。如在教學“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制作了地圖和表格相結合的特殊圖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歷史進行梳理,對其發展時間、表現、原因、過渡等因素進行直觀展示。地圖并非都是地理表象的呈現,也可以是與歷史案例、歷史變遷和歷史發展等內容相關聯的圖表。學生觀察這些特殊的地圖時,需要借助一些符號做輔助,才能夠快速地掌握其內容要領。
教師設計特定的地圖材料展開教學,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觀察的機會。從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看出,這些特殊地圖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要適時對學生進行觀察和提醒,讓學生順利開展學科學習,對地圖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對歷史內容進行系統性構建。
四、延伸地圖訓練,豐富以圖釋文認知
在進行歷史課堂訓練設計時融入地圖內容,教師需要合理運用地圖資源信息。其一是對教材地圖資源的訓練應用,要求學生觀察分析地圖內容,梳理歷史案例。其二是借助網絡搜集地圖信息,篩選整合這些地圖,配設一定的訓練任務。其三是布置歷史地圖繪制任務,讓學生展開創意學習,利用繪制手段進行實踐性任務,要求學生對歷史地圖進行學習和內化。其四是推出地圖信息網絡共享互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網絡討論中建立學習共識。
在教學“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對我國開放進程進行綜合觀察和了解,然后推出一些地圖信息,讓學生細致觀察:這些歷史地圖,以更直觀的形式展示了我國開放的進程,不僅標記了首批開放的城市,還對開放的程度做了標注,請具體分析改革開放帶來的效益等情況。為讓學生建立系統性認知,教師還推出了不同內容的地圖信息,如農業、工業、科技等不同行業的開放情況,都清晰地體現在地圖上。學生對地圖的標記進行對應研究,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將歷史學習內容結合地圖進行處理,用直觀展示的形式做標注,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教師主動參與互動對話,為學生準確了解地圖內容提供指導。
五、創新地圖應用,促進以圖補文學習
在歷史學科中引入地圖內容,符合學科教學實踐需要。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做出準確判斷,還要對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科學評估,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推動教學的順利進行。歷史學科教學中地圖的應用十分廣泛,如制作歷史宣傳片、演繹歷史故事、撰寫歷史科研論文、啟動歷史課題研究等,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合理應用這些實踐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應用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科體驗,在體驗中內化學科認知。
教師借助地圖展示歷史內容,要與生活形成對接,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素材,讓學生主動展開歷史學習。如在教學“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時,教師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時代變遷引起的巨大變化。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相關信息,教師用地圖對百姓衣食住行的情況進行直觀標注,要求學生仔細研究這些特殊的地圖,深入了解我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對開放形勢展開直觀梳理和分析。如中西餐的流行區域圖,以及中國四大菜系的分布情況等,都可以在地圖上進行歸納總結。學生通過觀察地圖,逐漸找到學習興趣點,進入自主探索階段。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主動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進一步掀起課堂學習的高潮。
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地圖信息,并結合地圖了解歷史內容,對時代發展情況進行直觀了解,可為學生的進一步研究做好鋪墊。歷史地圖帶有學科特點,教師要做好具體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地圖討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探究欲。
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廣泛,教師要對地圖資源進行整合,啟動據史讀圖機制,借助地圖推動教學進程,引導學生在閱讀地圖的同時,能夠順利進入學科學習環節,在實踐應用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地圖是最為直觀的信息,教師借助地圖,要求學生以圖釋文、以圖補文、以圖分析,都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啟迪,為歷史學科教學注入強勁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黃敏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統編教材教學初探:以《遼夏金元的統治》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19).
[2]關麗靜.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培育路徑[J].名師在線,2021(17).
[3]高景峰.分層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12).
【作者簡介】孫朝玉(1980— ),男,漢族,安徽太和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廣東省東莞市第十高級中學,主要從事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