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靜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數字化技術不斷進步,群眾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群眾文化工作面臨著新的轉折點,圍繞傳承與創新,群眾文化將迎來多方面的“變”與“不變”,本文從陣地建設、活動開展、人才培養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數字化時代群眾文化工作的傳承與創新,為文化館行業發展謀劃前景藍圖。
關鍵詞:群眾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水平迅猛提高,科技飛速發展,文化和旅游事業融合并進,人民物質生活日益富足,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向著多元化、信息化、專業化發展,群眾文化工作正迎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的歷史節點。
一、傳承與創新是數字化時代的文化館發展的關鍵所在
文化館發展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文化館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依托數字化技術,為文化館業務職能服務的線上線下聯通互動的系統,目的在于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在提升在場服務能力的同時,突破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和時間的制約,讓群眾可以隨時隨地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1.傳承是弘揚傳統的根本
傳承,就是要傳承核心價值,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七部分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創新是進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建成文化強國,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給我們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未來的努力方向。
二、文化場館建設的傳承與發展
陣地服務是長期以來文化館賴以生存的重要工作方法,群文工作離不開陣地服務,數字化發展也要依托于文化場館建設,實體館服務任何時候都是網上文化館取代不了的。但數字化發展必然會沖擊實體館的受眾,如何讓群眾走進實體館,要從文化場館建設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變”與“不變”的有機結合。
1.文化場館建設的傳承
無論如何發展,文化場館的服務宗旨一定是惠民、便民,從群眾的角度出發開展文化場館建設,一味追求高品位、高檔次、高科技,而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就悖離了群眾文化的服務根本。要保持群眾文化場館的特點,讓群眾走進來、坐下來、動起來、笑起來,真正體驗到、融入到優質的文化服務中去,而不是敬而遠之,畏而不前的“高大上”場館。
2.文化場館建設的創新
文化場館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進,不斷加入先進技術,完善各項功能,如現現階段AR、VR、5D等技術的應用,要讓群眾感受到是走進文化場館才能夠帶來的,是在家里、在其他場所不能輕易獲得的體驗感,如果文化場館帶來的服務在家、在戶外、在商場就能輕松體驗,群眾就不會走進文化場館,文化場館的建設也就沒有意義了。
3.根據場館功能合理調整
在文化館建設中,也要根據場館功能適當調整,如涉及非遺類、傳統文化類的展室、展廳就要在形式上盡可能的還原傳統,保留其形、聲、色彩等原有特點,同時要利用高科技的先進手段,加以修飾,豐富視聽體驗感,既保留展示內容的原汁原味,又給體驗者更強烈的感官沖擊,提高展室、展廳的魅力。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承與創新
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是文化館的責任和義務,是文化館與群眾之間建立密切聯系的最有效途徑,數字化時代對開展活動的精彩程度要求更高,要不斷的完善和調整方法,在服務宗旨“不變”的基礎上,形式千變萬化;又能夠在千變萬化中,始終保持精神深度的“不變”,使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越來越好,驚喜不斷,精彩紛呈,提高活動的期待值,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
1.群眾文化活動的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日趨向專業化、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群眾自發的文化活動形式也越來越多,為了吸引群眾參與,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就要始終緊貼群眾,注重受眾,服務大眾,開展真正受群眾歡迎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始終抓住群眾文化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的特點,這就是群眾文化活動服務宗旨的一脈相承。
2.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
由于文化形式的紛繁復雜,未來群眾文化活動的受眾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就要求文化館能夠及時準確做好調研工作,把握群眾喜愛的活動形式,并創新舉措,圍繞我們的活動主題,組織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讓群眾真正享受最新潮、最時尚的文化活動體驗。
3.活動要做到創新與傳承的互相融合
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要始終保持傳承與創新兩方面的有效結合,不能堅持傳統,拒絕創新,那就成了因循守舊,老生常談了。也不能脫離傳承,只追求創新,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了。只有傳承與創新結合好了,活動才能豐富,群眾文化工作才能發展,文旅事業才能不斷繁榮。
四、創新與發展對群文工作者的要求
十九大以來,人才的重要性成為各行各業的越來越關注的重點問題。文化館發展離不開群文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文化館發展歸根結底還是群文工作的發展,是由廣大群文工作者創造的,群眾文化依托于群眾,群文工作者,是真正扎根在群眾中間,服務于群眾的工作群體,群眾文化工作的“變”與“不變”,給群文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何在傳承與
1.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政治學習能力
對于文化工作中日益豐富的新形式新內容,廣大群文工作者要通過提高政治水平指導實際工作,加強學習,端正學習思想,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學習黨的最新理論,遇到新問題要站在客觀角度認真分析,不能按照固有的思維去判斷、去解決,要融會貫通黨的指導方針政策,運用到群眾文化工作中來。
2.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數字化服務能力
數字化文化館時代已經來臨,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自開展以來,作為滿足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民生舉措,始終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3.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一專多能
現階段,隨著群眾文化工作形式的不斷轉化,對群文工作者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與日俱增,逐漸由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人才轉變,伴隨數字化時代的深化改革,更加要求群文工作者要一專多能,并且要在“專”和“能”上下功夫,在“專”上要精熟業務能力,盡可能的有效發揮業務專長,在“能”上也不能只停留在執行工作表面,要深度學習,拓展能力,適應不同的工作特點,通過自身的“變”應對工作的“變”。
4.群眾文化工作者要保持創新思維
對于工作中的“變”與“不變”,廣大群文工作者要站在更高的高度辯證思考問題,高站位、深思考、靈活運用,時刻保持活躍頭腦,不斷激發創新的思維,去適應新事物、接受新理念、策劃新形式、開展新工作、創造新影響,思維跟得上,行動才能跟的上,敢于打破常規思考問題,才會有超前意識,群眾文化工作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五、綜述
“變”與“不變”是創新與傳承的簡要歸納,卻又并不能完全概括,不能簡單的一言以蔽之,任何時候,“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任何事物的振興發展都是由“變”與“不變”的相互轉化而推進的。新時代的群眾文化工作發展也不能拋開具體問題,只談“變”與“不變”,要在具體工作中發揮“變”的作用,堅守“不變”的底蘊,切實推動群眾文化事業振興,促進文旅事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3]曾夏漪《淺談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