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個擁有幾千年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他們被中國文化的吸引,漢語教學也隨之興起??鬃訉W院和孔子課堂近幾年發展勢頭猛增,漢語教師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能力也受到重視。過去人們認為只要會說漢語就能教漢語,但是這樣的漢語教師缺少系統訓練,缺少基本的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素養,難以真正完成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本文從漢語教師培養模式、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及意識等方面,淺析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師;教師培養;綜合素質
重視培養對外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助于消除外國人對中國人、中國文化的誤解,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傳播中華文化,充分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從而響應國家提升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的政策1。重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科研能力增長,同樣會推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反過來又會繼續推進對外漢語教師能力的培養,實現雙贏價值。
隨著社會發展,漢語教師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研究型”培養模式
以傳統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對外漢語培養方向為依托,來培養本科、碩士和博士,要求漢語教師擁有系統的語言學知識、扎實的語言學功底、熟悉并能根據實際運用第二語言教學法,除此之外,漢語教師還應具有語言本體研究和習得研究能力2。
2. “應用型”培養模式
通過設立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實施“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計劃”,培養和培訓漢語教師資源,尤其是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教師人才。“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漢語教學技能,要求漢語教師能熟練運用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做到外語水平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強3。
3. “傳播型”培養模式
基于以上兩種培養模式,王瓊武提出了“傳播型”模式,即對善于傳播中國文化的漢語教師的培養模式。具體實施方式為:開辟國內漢語教育市場和海外漢語教育市場的渠道;實現教師資源自由高效流動;建立國際漢語教師信息交流平臺,規范國際漢語教師資源市場,逐步實現供需直接對接;樹立國際漢語教師綜合素質觀4。
首先,對外漢語教師應具備系統的語言學理論知識體系,對語言學的基本原理、語言的本質、結構、規律等有深刻的理性認識5,這是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與跨學科背景教學的漢語教師的不同,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能夠從語言本質不同上對教學重難點進行辨別與劃分,教學具有針對性。其次,對外漢語教師應對漢語本體知識了解并熟悉,包括漢語基本語言要素的理論與教學方法,能從漢語的特點出發,對不同語系母語背景下的學生教學有基本的專業認識;再次,必須掌握基礎的教學法知識,能夠根據學生的國別背景判定教學實際和需求,選擇合適的漢語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方法靈活有效;再次,具備一定的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知識,能夠及時關注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減少學生學習時不必要的情感過濾,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信心和效率,并且學習對象不同,學習心理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兒童和成人的學習心理的不同;最后,掌握基本的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拘泥于書本形式,能用各種方式方法來教授漢語知識。針對目前國際對漢語教師的需求,漢語教師應該具備以下素質:
1. 系統的文化知識
國際漢語教師應是具有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跨文化實踐者,作為文化信息輸出方,除了掌握較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具備一定的人文藝術素養、了解和包容異域文化之外,更應該有自覺、明確、主動的中華文化傳播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感,并能夠將這種意識、使命和責任轉化為實際行動6。對外漢語教師首先應該了解熟悉中國的文化,能夠闡釋中國文化,還應掌握一項傳統文化技能,例如書法、剪紙、古箏等等。
2. 文化傳播者意識
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教授語言知識,也應在教學中體現文化知識,做到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相結合,而且漢語詞匯中有許多能體現中國文化的詞匯,例如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可以向學生講述中國的“熊貓外交”;“梅蘭竹菊”四君子,每個都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內涵,例如梅花代表品格高尚,古人還把梅花的五瓣比喻為五福,即壽、福、康寧、好德和善終7,蘭花是高潔、賢德之意,竹是淡泊、清高、自持、正直的象征,菊花含有懷念、哀挽之意;成語、歇后語和俗語等等,都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講述成語故事來傳達中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意味著漢語教師可以在詞匯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化教學,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教師,更是漢語教師,擔負著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
3. 跨文化交際意識
在《國家漢語教師標準》8中,標準4就是文化與交際,包括“中國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兩部分,其中對國際漢語教師應具備的能力進行了詳細要求。在教師培訓過程中,注意漢語教師意識的轉變,不能只注重培育漢語教師教授語言知識的能力,并且多提供機會給尚在求學階段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積累經驗。而且跨文化交際意識還應包括多元共生意識、平等對話意識、求同存異意識9。
求同存異意識要求我們能夠接受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對于事物的看法,在具有多元共生、平等對話意識的同時,更應該具有求同存異意識,這體現了我們“海納百川”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在交往過程中找出雙方文化的相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尋求雙方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契合點。
4. 教學創新意識
創新是現代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基礎要求,在對外漢語教育事業上也應該秉持著創新的理念,在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改進,以適應現在不同國家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現狀。編寫國別化、專業化的教材,教學方式多重多樣,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創造新方法,都是教學創新意識的體現,對外漢語教師不能只是在前人的經驗上走老路,要在實踐中摸索出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有時候一點教學小技巧就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涉及的不僅是國家的政策指導,更要教師自己在平常的學習與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創新教學手段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展示漢語的獨特魅力,讓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好傳播。讓自己成為一個專業知識扎實、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的漢語教師,并不斷培養自己文化傳播者意識、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教學創新意識,出色完成語言知識和文化的教學與傳播任務。
參考文獻
①馬國彥:《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模式考察:問題與對策》,《對外漢語研究》,2013年12月31日
②王瓊武:《基于中國文化傳播的國際漢語師資培養研究》,《林區教學》,2016年第12期
③張曉妤,孫琳琳:《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研究》,《科技風》,2019年8月
④計道宏:《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淺議》,《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6月第23卷第1期
⑤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93頁
⑥李紅:《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月第27卷增刊
作者簡介:安琪(1992-04),女,山東省淄博市,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教學法;
注釋:
張曉妤,孫琳琳:《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研究》,《科技風》,2019年8月
2 馬國彥:《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模式考察:問題與對策》,《對外漢語研究》,2013年12月31日
3 馬國彥:《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模式考察:問題與對策》,《對外漢語研究》,2013年12月31日
4 王瓊武:《基于中國文化傳播的國際漢語師資培養研究》,《林區教學》,2016年第12期
5 計道宏:《對外漢語教師綜合素質淺議》,《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6月第23卷第1期
6 馬國彥:《國際漢語教師培養模式考察:問題與對策》,《對外漢語研究》,2013年12月31日
7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93頁
8 《國際漢語教師標準》,www.hanban.org,2020年1月1日
9 李紅:《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月第27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