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能文
摘要:文章以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特征、分布規律及防治措施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征與分布規律進行了簡單的介紹,結合實際案例對該地區地質災害問題進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分布規律;防治措施
1.前言
潮州市潮安區位于廣東省東南,地處韓江中下游,總面積1063.95km2,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類型。近些年隨著該地區經濟建設不斷發展,原本地質環境條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毀壞土地及植被,甚至破壞地貌景觀,加劇水土流失等環境地質問題,以致誘發地質災害。因此有必要對該地區的地質災害特征、分布規律進行探討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從而推動潮州市潮安區經濟穩定發展。
2.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2.1崩塌
通過對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調查了解到,該地區共有76處崩塌地質災害,其中微型崩塌72處,小型崩塌4處;其中微型崩塌一般發生在坡高大于5m的斜坡上;斜坡坡度一般大于60°,共50處;崩塌體厚度一般小于5m,共69處,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格中了解到,潮州市潮安區崩塌地質災害發生有以下特征:首先,在崩塌規模方面,主要表現為微型崩塌,更嚴重的小型崩塌處于次要位置;崩塌地質災害在高度大于5m,坡度大于60°的斜坡中比較常見;尤其是一些人工邊坡容易出現崩塌事故;崩塌厚度通常比較小,一般在5m以內,僅有少數超過了5m。此外,從崩塌地質災害坡面特征看,主要表現為直線、裸露特征,缺乏有效的防護措施。崩塌地質災害經常出現強降雨的情況下,土體由于吸收大量水分,強度變弱,受重力影響引發崩落;巖質邊坡崩塌經常出現在順向坡,且這種坡度傾斜角度也比較大,巖質坡呈裂隙發育,由于在裂隙顳部,充填很多泥土,雨水自巖隙中滲入,軟化泥質,最終引發崩塌地質災害。
2.2滑坡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潮安區共有15處滑坡地質災害,其中13處為小型滑坡地質災害,1處中型滑坡地質災害,1處大型滑坡地質災害;滑坡平面形態以不規則及舌形為主;剖面形態以凹形及階梯形為主;滑坡體厚度主要小于5m;滑坡坡度主要分布于30°~70°之間;從構成滑坡體的物質組成分析,主要為土質及碎石土滑坡。此外,根據調查,潮安區內滑坡普遍存在以下特征:滑坡所在位置的地下水埋藏較深,邊坡地質的裂縫也比較明顯,滑坡多出現在邊坡前緣,崩塌的土體相對較少。之所以會引發滑坡,主要是因為受坡腳開挖、坡頂加載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強降雨助力,因此會誘發滑坡地質災害,具體潮安區滑坡地質災害特征統計圖表2所示。

2.3地面沉降
本次調查發現,潮安區共有15處地面沉降地質災害,且發育程度均為弱,沉降類型主要為淤泥類軟土固結沉降,目前年沉降量較小,沉降緩慢,較均勻,沉降量較穩定,表現為地面凹陷沉降,路面、房屋開裂。根據實際調查及相關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經綜合分析研究,調查區地面沉降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多發生在地勢平坦的海陸交互相沉積平原,社區房屋較密集,人類活動較強烈的區域。由于海陸交互相軟土層巖性多為淤泥、淤泥質粘土,地層承載力差,加之持續加速的城鎮開發帶來的人工加載進而誘發淤泥類軟土固結沉降。潮安區地面沉降主要在其潛在易發性,由于潮安區平原大面積淤泥層厚度大于10m,僅在鳳塘、浮洋一帶、意溪、磷溪一帶小于5m,在沙溪、金石一帶小于10m,因而潮安區平原大面積地面沉降潛在易發程度高。
3.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3.1地質災害時間分布規律

潮州市潮安區降雨量與地質災害發生率關系圖如圖1所示。圖中除了15處地面持續發生沉降外,從潮州市潮安區崩塌、滑坡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來看,區內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與強降雨發生時間相吻合,潮州市潮安區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9月份,地質災害發生時間亦主要為5月~9月份。據調查及統計分析,由于長期降雨以及暴雨作用下,土體處于飽水狀態,土體容重增大,抗剪強度降低,且雨水下滲時結構面濕潤,強度降低,容易引發地質災害。
3.2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律
據調查及統計分析,潮安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形成與人類工程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削坡建房形成了大量的不穩定斜坡,而鳳凰鎮面積較大,地形地貌類型主要為丘陵山地,建設空間有限,因此大量存在削坡建房;而相比于其他山區鎮,鳳凰鎮村民普遍種茶,茶葉數量多、品質好,這使得鳳凰鎮村民財產經濟較好,有錢開展削坡建房活動。在多種客觀條件作用下,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于鳳凰鎮。
4.潮州市潮安區剖析與評價
本文選擇了潮安區鳳凰鎮下埔村烏浪塘崩塌作為典型的地質災害崩塌案例,該地區崩塌位于省道S334旁,山坡表面主要由侏羅系南山村組火山碎屑巖(J3K1n)殘坡積土(含碎石粘土)組成,屬上土下巖邊坡,邊坡土體松散,自然邊坡高度約7m,邊坡坡度65°。崩塌體坡腳海拔標高為364m,坡頂海拔標高為371m。崩塌于2011年6月發生,崩塌體長度2m,寬度21m,厚度為1m~3m,體積80m3,坡向23°,坡度65°,房屋修建在緊鄰陡峭邊坡的坡腳處,崩塌過后,民房出現少許裂縫,崩塌過后,村民于坡腳自建有高約1.2m擋墻,但不牢固,鳳凰鎮下埔村烏浪塘崩塌示意圖如圖2所示。

之所以出現上述崩塌,主要原因包含了以下幾點:一是崩塌體由中風化火山碎屑巖和碎石粘性土組成,結構零亂,碎石含量約為10%,粒徑10mm~20mm,巖土體松散,粘聚力差,遇水極易松散;二是原始山坡陡峭,因削坡建房,坡腳開挖,邊坡坡體中難以達到應力平衡條件,邊坡易出現失穩情況;三是該地區雨水多,日降雨量最大為280.8mm,在雨水的沖刷下,坡體中的巖土層力學強度急劇下降,雨水下滲,使滑動面濕潤,加速崩塌的發生。
針對該地區崩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如下:根據實地調查,下埔村烏浪塘崩塌坡腳有兩處民房約9人居住,于2011年6月發生過微型崩塌,之后暴雨季節,時有巖土體墜落現象出現,該段邊坡過于陡峭,目前該崩塌未加以有效的支護,坡度較陡,坡高較大,坡面裸露,在降雨作用下土體剝落時有發生,因此預測今后在降雨持續影響下穩定性為差,有較大可能再次失穩發生崩塌災害,威脅坡腳居民生命財產。為了有效進行地質災害的預防,建議采用以下幾點防治措施:一是在邊坡設置截、排水溝,將降雨引出邊坡范圍,坡體宜采用土層錨桿進行支護;二是在坡面,可種植一些草皮,防治水土流失,禁止坡腳開挖等工程活動;三是在坡腳,可以樹立一些警示牌,加強當地村民地質災害知識宣傳,提高村民地質災害預防的意識;四是進一步加強監測,從而便于及時發現險情,能夠在災害發生前撤離,并通知有關部門進行地質災害處理[1]。
5.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5.1防治規劃措施
隨著潮州市潮安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工程數量逐漸增多,受工程活動的影響,通常會對潮安區內地質造成一定的擾動,打亂地質穩定平衡,形成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在遇到強降雨等天氣,這些災害隱患便會爆發。因此需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治理。在實際進行地質災害防治之前,首先要有一個科學全面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從而更好地指導本區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明確防治規劃任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比如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任務是加強本區域地質災害防治法規、規章和制度的建設,加大依法監督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機構,落實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職能。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納入本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對重要地質災害點,依據規劃和管理原則,有計劃、有重點地納入防災規劃中,有步驟地和有針對性地實施防治措施。
5.2保護和利用相結合措施
針對潮州市潮安區的地質災害防治,還應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采用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措施,具體包含以下內容:一是針對人類現有工程活動,做好一定的規范要求,禁止隨意動土,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減少工程活動對地質擾動影響;二是結合該地區地質環境實際,做好保護性開放利用,一方面,盡量降低地質開發對地質環境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地質環境的保護。三是從資金方面入手,不斷提升地質環境保護的經費投入,針對已經破壞的地質生態環境,采取封山育林、禁砍禁牧、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措施,不斷降低水土流失量,促使地質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5.3監測措施
在實際進行地質災害監測時,可以采用兩種監測措施,一種是宏觀監測措施,主要是通過定期目視檢查,即通過人的感官系統直接收集變形體的形變與位移,比較適合穩定性較差,危害程度較小的地質災害隱患點。一種是微觀監測措施,實際監測更加專業,主要是通過借助儀器或設置簡易監測設施監測獲取各種信息,比較適合危害程度較大,穩定性差且有變形跡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潮州市潮安區區內的地質災害點分布面廣,險情程度大多為小型,因此適合以宏觀監測為主。在實際進行宏觀監測時,可由當地村主任專門指派他人進行專項負責,自汛期開始時,每天監測1至2次,在遇到降雨天氣下,需要增加監測的次數。在進行監測時,應飽含以下內容,比如地質主體的水平與垂直位移變化,地質裂縫的變化,井、泉水的水量變化等,同時做好周邊巖土的觀察,記錄掉塊、掉土現象及發生頻率。在潮安區,也存在一些危害程度較大,穩定性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因此仍需要采用微觀監測方式進行地質災害監測,比如可采用設樁、設砂漿貼片和固定標尺進行變形體的空間位移監測;或者借助一些專業監測設備,進行地下水位、土壓力等的異常變化情況的監測,從微觀角度及時發現地質災害變化情況,及時發出警告,有效保護周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5.4工程防治措施
在地質災害治理方面除了要做好地質災害變化情況的監測,還應采取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的治理,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認真分析,充分考慮采取工程治理的可行性、保證程度、投資大小、危害程度等,并以此為依據,確定需配合何種工程治理措施,一般面對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點,采用的工程治理措施也存在一定差異性,通常整個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比如針對潮州市潮安區的滑坡、崩塌、不穩定斜坡等地質災害,可采用以下工程的防治措施:
一是地表排水措施。減少滲水對易災體的影響,為有效消除這一影響,可在易災體后緣外圍及兩側,開挖環山排水溝,在溝底,做好防滲漏措施,結合實際匯水面積,做好排水溝尺寸控制,一般溝寬0.5m~1.0m左右,深0.3m~0.5m左右。二是削坡減載措施。及時清除坡面已經崩塌的土地,減輕坡面壓力。或直接從崩、滑體前緣坡腳修建梯形坡,使斜坡坡角變緩。三是建擋土墻措施。在滑坡的前緣建抗滑擋土墻以增強滑坡體的穩定性,從而減輕或避免滑坡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四是清除危巖(土)體措施。針對規模小、危險程度高的危巖(土)體可采用靜態爆破或人工清除。五是加固斜坡措施。在實際斜坡加固過程中,可采用灌漿加固,坡面防滲漏,或者采用錨桿加固。三是生物防治措施。針對小規模、危害性小的地質災害點和水土流失區,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比如坡腳種樹、坡面種草,從而達到防治目的。
6.總結
綜上所述,潮州市潮安區主要面臨的地質災害問題是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對周邊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因此需要全面了解該地區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分布規律,并采取一些有效防治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的治理,更有助于保障該地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汕頭市粵東工程勘察院.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1∶50000)[R]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