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摘要:滑坡是廣東省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此類地質災害對滑坡體影響范圍的群眾、建筑物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本文以某典型特大型滑坡的治理設計實踐,研究該滑坡的成因、類型,從安全、經濟、施工等方面對治理方案選型進行了對比分析,介紹了該滑坡治理所采用的工程手段,供類似滑坡治理工程借鑒。
關鍵詞: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1.工程概況
廣東省某特大型滑坡地質災害位于廣東某縣某中學東北側山體,教師宿舍樓、學校運動場、學生宿舍樓位于坡腳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受學校建設開挖山體及自然因素影響,該段山體多次在雨季發生滑坡,滑動摧毀了長約40m的擋土墻,造成了運動場南側擋土墻開裂變形。滑坡為淺表性土質滑坡,滑坡主要發生在殘坡積粉質為土層,平均坡度33°,平均傾向270°,滑坡體剪出口位于坡腳擋土墻,南北向全長約120m,后緣線高程分布121.5m~146.2m,與坡腳高差8m~33m,滑向縱長約55m,滑坡后緣陡坎高約0.5m~3.0m,滑坡陡坎前裂縫呈弧狀,寬度10cm~30cm。滑坡前緣局部見隆起,后緣壁上局部見較明顯擦痕,坡面有新發展的滑坡裂縫,滑坡穩定性差。該滑坡潛在經濟損失0.5億元,受威脅人數1100人,按險情分級屬于特大型滑坡。
2.地質環境條件
2.1氣象
治理區多年平均降雨量1687.3mm,年最大降雨量2134.0mm,最小降雨量1102.8mm,歷年日最大降雨量為264mm。
2.2地形地貌
治理區屬丘陵地貌單元,坡地東面為山坡,坡腳的標高約為113.5m~116.3m,邊坡最高點高程為205.62m,邊坡南北橫向長約270m,山體原始坡度約20°~30°,坡度呈運動場中間陡,然后向南北兩端漸緩變化。人工削坡后,運動場段坡體由原始坡度25°~30°變化成30°~45°,最北側兩棟教師宿舍樓坡度基本無變化,為20°~25°,南側學生宿舍樓段山體坡度亦基本無變化,為20°~22°。邊坡基本為殘坡積土組成的土質邊坡,自然排水條件好。坡地位于一剝蝕殘積丘陵上,地貌類型單一,覆蓋層較厚,地形坡度削坡后局部偏陡,為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2.3巖土分層及其特征
根據本期鉆探揭露,勘查深度范圍內巖土可劃分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堆積(填土層)(Q4ml),第四系全新統滑動土(Q4del),第四系殘坡積粉質粘土(Qel+dl),基巖為寒武系(ε),巖性為砂巖與頁巖互層[1]。現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素填土(Q4ml):棕黃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組成,含碎磚塊、雜石碎塊。厚0.60m~0.80m,平均厚約0.73m。
(2)粉質粘土(滑動土)(Q4del):棕黃色,可塑狀,主要由粉粘粒組成,土質不均,局部夾少量碎礫石,遇水易軟化分布于滑坡周界內,層厚1.00m~2.70m,平均厚度1.92m。
(3-1)粉質粘土(可塑)(Qel+dl):棕黃色、褐黃色,濕,可塑狀,主要由粉粘粒組成,土質不均,局部夾少量風化碎礫石,遇水易軟化。層厚1.60m~8.90m,平均厚度4.77m,埋深0~2.70m。
(3-2)粉質粘土(硬塑)(Qel+dl):棕黃色,稍濕,硬塑狀,主要由粉粘粒組成,土質不均,局部夾少量風化碎礫石,土體遇水易軟化。呈層狀分布于風化基巖層上,揭露層厚1.00m~15.30m,埋深2.80m~7.50m。
(3-3)角礫(Qel+dl):褐灰、褐黃色,飽和,多呈中密狀,粗顆粒原巖以砂巖質為主。分布于坡腳風化基巖層上,揭露層厚0.50m~3.70m,埋深6.90m~19.80m。
(4-1)全風化砂巖(ε):棕黃色,原巖結構基本破壞,礦物基本風化為粘性土,殘余少量巖碎屑,巖芯呈堅硬土柱狀,遇水易軟化崩解。層厚1.40m~2.90m,平均厚度2.15m,埋深7.20m~10.40m。
(4-2)強風化砂巖(ε):棕黃、褐黃色、棕紅色,粉細粒結構,層狀構造,風化裂隙很發育,部分礦物風化為粘性土,巖芯以碎塊、塊狀、土夾巖塊狀為主,巖質極軟,手可折斷,遇水易軟化崩解。層厚1.20m~12.30m,埋深0~15.90m。
(4-3)中風化砂巖(ε):褐黃、棕黃、褐紅色等,粉細粒結構,層狀構造,由鐵質、鈣質及泥質膠結,節理很發育—發育,部分裂隙面鐵錳質渲染,巖芯呈塊狀、碎塊狀,少量短柱狀,巖質軟,較易擊碎。
(5-1)強風化頁巖(ε):灰色、褐黃色、灰黑色,泥質膠結,層狀構造,風化強烈且不均勻,巖芯呈土狀、碎塊、塊狀,巖塊手可折斷。場地內與風化砂巖呈互層狀分布,厚度變化大,揭露層厚0.40m~7.00m,埋深4.10m~23.00m。
(5-2)中風化頁巖(ε):灰色、褐黃色、灰黑色,泥質膠結,層狀構造,多呈薄層狀,層理厚1cm~3cm居多,風化裂隙很發育—發育,巖芯呈塊狀、碎塊狀,少量短柱狀,錘擊聲悶,輕敲易碎。與風化頁巖呈互層狀分布,層厚0.80m~7.70m,埋深6.10m~26.10m。
2.4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殘坡積土層的孔隙潛水和風化基巖的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雨滲流補給,以地表徑流為主,少量滲入地下。坡地地下水主要以殘坡積層孔隙潛水及基巖孔隙裂隙潛水形式存在,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層為弱透水層,角礫層為強透水層,全風化巖礦物多風化呈土狀,透水性弱,屬弱透水層。地下水位埋深為7.10m~21.20m,坡腳地下水位埋深約為12.30m~15.60m。
3.地質災害現狀特征
滑坡的坡高約8m~33m,滑坡長約為120m,滑坡體后緣存在陡坎,陡坎高約0.5m~3m;滑坡體上樹木傾倒,雜亂無章;滑坡后緣前后存在拉裂縫,滑坡后緣陡坎前裂縫呈弧形,滑坡后緣陡坎后裂縫未聯通;滑坡破壞了擋土墻,原滑坡前緣堆積體已被清理,滑坡剪出口即為運動場擋土墻底,運動場南側擋土墻附近地表見隆起。判定為復合式淺層土質滑坡,以牽引式為主,表現為坡面張性裂縫發育,滑體上小下大呈塔狀,局部(運動場南側)推移式特征明顯,表現為運動場南側扶壁式擋土墻局部地表隆起。
據鉆孔揭露,滑坡場地巖土體由殘坡積土及砂頁巖互層(ε)組成,由鉆探成果顯示現滑動土層主要為殘坡積粉質粘土層,現滑動面在土層中,由多次滑動疊加成大滑坡體,現滑動土厚度約2m~5m。
由鉆探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邊坡地質剖面分析,計算推測邊坡的最大潛在滑動面為殘坡積層與風化巖層間,滑動面呈弧形,半徑26.73m~37.72m,最大潛在滑面深度約8m。
4.治理方案選型比選
本工程地質災害隱患點危害對象主要為坡腳學校師生,潛在經濟損失0.5億元,受威脅人數1100人,按險情分級屬于特大型滑坡,按現行《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 0219-2006)第5.1條規定,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等級為I級[2]。根據該滑坡體的特征,治理方式可以采用削坡+格構梁+錨桿(索)的治理形式,也可以采用抗滑樁+錨桿(索)+截排水溝的治理形式。
4.1治理方案一:
采用削坡+格構梁+錨桿(索)+坡腳混凝土擋土墻+截排水溝+坡面綠化的支護型式。清理滑坡坡面堆積物,對邊坡分級放坡支護,每級邊坡坡高12m,每級設置2.0m寬平臺,坡面采用錨索(錨桿)格構梁支護,一級邊坡施工4排預應力錨索,錨索采用4×7φ5,錨索長度為20m~22m,水平間距為3.0m,豎向間距為3.0m。二級邊坡下部施工2排預應力錨索,上部施工2排鋼筋錨桿,錨索采用4×7φ5,錨索長度為22m~25m,水平間距為3.0m,豎向間距為3.0m;錨桿長度為18m,采用φ32鋼筋,錨桿水平間距3.0m,豎向間距3.0m。根據邊坡形態設截排水系統[3]。
4.2治理方案二:
采用抗滑樁+錨桿(索)+截排水溝的支護型式。在邊坡125.00m標高處設置抗滑樁,抗滑樁尺寸為1.5m×2.0m,間距5.0m,長度為25m,共24根抗滑樁,樁頂設置冠梁及預應力錨索,錨索采用5×7φ5,錨索長度為35m,水平間距為5.0m[4]。根據邊坡形態設截排水系統。

經治理方案比選,采用方案一進行詳細施工圖設計。
5.治理工程布置
設計DM4-DM4′剖面為滑坡主滑動剖面,坡度29°~37°,坡腳標高約+114m,坡頂標高約+149.5m。對滑坡分3級削坡,每級邊坡坡高12.0m,一級平臺標高+128.0m,二級平臺標高+140.0m每級設置2.0m寬平臺,坡面采用錨索(桿)+格構梁支護。一級邊坡削坡坡率1∶1.80,施工4排預應力錨索;二級邊坡削坡坡率1∶1.80,底部施工2排預應力錨索,上部施工2排錨桿;三級邊坡削坡坡率1∶1.35,施工2~3排錨桿。錨索采用4×7φ5,錨索長度為20m~22m,水平間距為3.0m,豎向間距為3.0m,施工角度為25°,成孔孔徑150mm;錨桿長度為12m~18m,采用φ32鋼筋,錨桿水平間距3.0m,豎向間距3.0m,施工角度為25°,成孔孔徑130mm。坡頂設置一道截水溝,坡腳擋墻墻頂、坡中平臺設置一道排水溝,坡腳擋墻墻底設置一道排水暗溝。

治理工程完成后,受檢的預應力錨索、鋼筋錨桿抗拔力符合設計要求;治理工程施工期間及完工后近一年監測的位移量穩定,累計最大位移量點為16.15mm,累計最小位移量點為4.35mm,平均位移量8.56mm;累計最大沉降量為10.08mm,累計最小沉降量為1.47mm,累計平均沉降量3.79mm,變形趨于穩定,沒有異常變形。治理工程的各主要技術指標實測值均在設計的允許范圍內,滑坡臨近坡體及坡腳鄰近建筑物等均完好無變形[5]。治理工程實施后,經受了多次臺風及暴雨的考驗,消除了該滑坡地質災害,獲得了當地政府、群眾的好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6]。
6.結論
本工程通過對某特大型滑坡的成因、類型分析,對整體邊坡設計了截排水溝及豎向跌水槽的排水系統,對滑坡體采用了分級削坡后采用錨索(錨桿)+格構梁的治理措施,消除了該滑坡地質災害,達到了預期的效果[7]。本工程的成功治理,為治理該類淺層滑坡地質災害積累了成功的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 0218-2006).
[2]《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 0219-2006).
[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13).
[4]鄭穎.《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第二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5]易順民,梁池生著《廣東省地質災害及防治》(ISBN: 9787030263971)科學出版社.
[6]張建國,魏平新,等;《廣東省主要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與防治對策》.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3, 14(4)∶44-48.
[7]劉會平,潘安定,王艷麗,駱麗芳,等;《廣東省的地質災害與防治對策》,自然災害學報, 2004, 13(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