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婷婷
摘要:本文采用ETM遙感數據對粵北諸廣整裝勘查區城口幅進行遙感蝕變異常信息提取,通過對遙感蝕變異常信息分析,對城口幅內礦化異常蝕變進行解析,總結該地區遙感蝕變異常特征,為該地區鈾多金屬調查提供找礦依據。
關鍵詞:粵北諸廣整裝勘查區;遙感解譯;異常信息提取
1.引言
本文采用ETM數據提取遙感蝕變異常信息,異常提取以主成份分析法為主,光譜角制圖為輔。前者采用B(1,4,5,7)波段提取羥基為主的基團異常,用B(1,3,4,5)波段提取以鐵染為主的變價元素異常;后者利用調查區已知礦床、礦(化)點統計光譜作為參考光譜,提取與之類似的異常,通過利用多種參考光譜逐次提取,以實現對調查區異常進行分類,為礦產勘查提供依據。
2.數據處理方法
諸廣南部花崗巖型鈾礦田區內與鈾礦化相關的赤鐵礦化、綠泥石化和水云母化蝕變發育,但區內植被覆蓋度高,遙感圖像提取鐵染、羥基蝕變信息嚴重受植被等因素的影響。為了去除植被、水體、陰影和第四系的影響或使它們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分別采用ETM+4/3波段比值的高值掩模去除植被、7/1波段比值的低值掩模去除水體和陰影的干擾。對去除干擾后的圖像,利用TM3/TM1比值法、ETM1、3、4、5波段進行主成分分析法探討能否提取鐵染信息;利用TM5/TM4比值法、ETM1、4、5、7波段主成分分析法嘗試羥基信息提取。

遙感數據源使用LandsatETM+數據,行列號122-043,成像時間為2001年11月20日。選擇這個時段的影像,是由于成像時間處于秋冬季節,為最有利的降低植被影響的時間段。整幅影像清晰,無云霧影響,質量良好且不存在損壞條帶,經過輻射定標、大氣校正、裁剪等一系列預處理后生成基礎圖像。
3.蝕變異常信息提取效果分析
TM3/TM1在植被不發育地區能很好地反映三價鐵的信息,但由于圖幅地區植被發育,比值圖像只反映裸露土壤的信息(圖2),異常主要分布于溝谷、耕種土地區域;TM5/TM7在沒有植被和陰影等因素的干擾下可反映粘土礦物蝕變信息,但由于圖幅地區植被的影響,只反映植被發育信息。因此,比值法對本區蝕變信息提取無意義。采用Crosta法,以ETM1、3、4、5波段和1、4、5、7波段的組合形式,覆上前面生成的掩膜二值圖像分別進行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結果分別置于圖3和圖4中。

ETM1、3、4、5波段主成分分析統計特征表明PC1和PC2所含信息量占據96.8%以上(表1)。通過觀察ETM 1、3、4、5波段主成分特征向量(表2),PC1中主要TM5波段信息占優,主要反映了裸露圖像,在PC2圖像中TM4波段所占比重極高反映植被信息。PC3、PC4的高值區與燕山晚期巖體有一定的吻合性(圖3)。

ETM1、4、5、7波段主成分分析統計特征表明PC1和PC2所含信息量占據98%以上(表3)通過觀察ETM 1、4、5、7波段主成分特征向量(表4),PC1中主要TM5波段信息占優,主要反映了裸露圖像,在PC2圖像中TM4波段所占比重極高反映植被信息。PC3的高值區與燕山晚期巖體有一定的吻合性。PC4占比0.48%,分布無規律,無信蝕變息意義(圖4)。


4.結論
4.1對于ETM數據采用比值法進行遙感蝕變異常信息提取效果不明顯;采用Crosta法運用ETM1、3、4、5波段和1、4、5、7波段的組合形式能增強遙感蝕變異常信息提取的效果。
4.2 ETM 1、3、4、5波段主成分分析中PC1中主要TM5波段信息占優,主要反映了裸露圖像,在PC2圖像中TM4波段所占比重極高反映植被信息。PC3、PC4的高值區與燕山晚期巖體有一定的吻合性;ETM 1、4、5、7波段主成分分析中PC1中主要TM5波段信息占優,主要反映了裸露圖像,在PC2圖像中TM4波段所占比重極高反映植被信息。PC3的高值區與燕山晚期巖體有一定的吻合性。
參考文獻:
[1]龐雅慶,范洪海,高飛,吳建勇,謝小占,等;粵北諸廣南部鈾礦田流體包裹體的氦氬同位素組成及成礦流體來源示蹤[J].巖石學報, 2019, 35(09): 2765-2773.
[2]姚東紅.塘灣楓樹坳地區鈾成礦遠景[J].礦業工程, 2019, 17(04): 12-14.
[3]張俊濤.粵北白石坳地區印支期過鋁質花崗巖成因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廣東化工, 2019, 46(12): 42-45.
[4]陸玉德,陳金聲,張敏,余俊峰,等;韶關乳源刁子塘銅多金屬礦找礦靶區預測[J].西部資源, 2019(04):26-27.
[5]姚東紅.百順礦田牛瀾斷裂鈾礦找礦方向[J].西部資源,2019(04):53+56.
[6]張俊濤.粵北白石坳地區印支期過鋁質花崗巖巖相學、主微量地球化學特征[J].廣東化工, 2019, 46(11):80-84+57.
[7]崔永春.斜州地區成礦規律與找礦潛力研究[J].中國金屬通報, 2019(03):177-178.
[8]劉佳林,秦明寬,蔡煜琦,徐浩,張闖,龐雅慶,田建吉,等;粵北諸廣山巖體南部長排礦區流體包裹體研究[J].地質通報, 2019, 38(Z1):388-396.
[9]趙佳楠,于玉帥,等;粵北諸廣整裝勘查區城口礦床“三位一體”成礦特征及成礦模式[J].地質學刊, 2018, 42(02):283-290.
[10]劉光輝.高植被區多源遙感數據蝕變信息提取與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 2017.
[11]陳一江,祝民強,等;諸廣巖體南部高植被覆蓋區遙感蝕變信息提取[J].鈾礦地質, 2015, 31(03):395-400.
[12]何雅楓,何政偉,趙銀兵,高海洋,等;地質構造與遙感蝕變的相關性分析[J].地理空間信息, 2015, 13(02):91-93+13.
[13]龐雅慶,高飛,夏宗強,徐文雄,許攸,林坤,趙琳,等;諸廣山巖體南部區域鈾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C].《鈾礦地質》2015增刊1.:中國核學會, 2015:198-205.
[14]張玉.諸廣山巖體南部鈾礦床成礦深度和剝蝕深度研究[J].四川建材, 2012, 38(06):239-240.
[15]梁文軒,胡守玉,等;聚類分析在研究諸廣山巖體南部鈾成礦中的應用[J].四川建材, 2012, 38(0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