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靖洲
摘要:鐘美美事件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發生的網絡媒介事件。在事件報道中,自媒體是事件話題的制造者,能夠較快的發布信息,并促使鐘美美事件持續發酵,在引發輿論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而傳統媒體采用深入訪談方式彌補了自媒體碎片化報道的遺憾,還以時評的方式將網絡輿論向正確的方向進行了成功的引導。就新媒體輿論場而言,鐘美美事件中“兩個輿論場”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融合的特征,而網絡輿論場呈現多元化的同時,也與傳統媒體對應的輿論場進行了相互促進,延長了鐘美美事件的周期。
關鍵詞:鐘美美;傳統媒體;新媒體;網絡輿論事件
一、鐘美美事件的概況及形成原因
鐘宇本是黑龍江省鶴崗市的一名普通學生,2020年以鐘美美的身份在快手平臺發布模仿老師的視頻而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鐘美美的模仿視頻本身并不能引起網絡媒介事件,起初網友們對其關注僅是從表演方面肯定其天賦,盡管有少數觀看者會認為其有不尊重教師,但這方面的評論并沒有形成多數意見。事實上,鐘美美的話題發酵有兩個關鍵的轉折點,這也是其成為網絡媒介事件的原因。其一是網傳鐘美美遭到教育部門“約談”的信息,同時大量視頻開始在各平臺下架,這引起了自媒體的第一波討論熱潮。其二,教育部門的回應,承認的確有接觸過鐘美美,但并不是所謂的“約談”,而是在承認其存在表演天賦基礎上,引導其傳播正能量的視頻,這致使微博關于教育部門承認與鐘美美接觸的話題迅速成為熱搜榜首。在此階段,更多的官方媒體開始介入鐘美美事件的報道,對網民進行了正確的輿論疏導,使得部分網民開始理想思考學生的本職任務是學習,網絡討論開始出現支持與反對教育部門做法的兩個陣營。
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報道情況對比
(一)新媒體在鐘美美事件中的報道表現
鐘美美事件開始由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的自媒體制造話題,并不斷的傳播話題,通過博眼球的話題引發網友們的廣泛討論。從話題內容來看,由社交平臺發布話題的真實性有待考察,但內容本身更能抓住網民的心,例如在沒有探究消息真實性時,自媒體開始制造噱頭,聲稱鐘美美被學校和教育局進行了“約談”,并將視頻下架的原因直接歸因于教育部門,成功的制造了網民關注的討論議題。據有關統計顯示,在各種話題中,討論量能夠過萬的話題均圍繞事件的進展,集中于教育部門的回應。以此,我們可以說社交類網絡平臺往往可以作為網絡媒介事件的引導者,能夠較快的發布新聞信息,并能夠讓廣大網民進行廣泛參與,在引發輿論方面具有較大的影響。但也有個別平臺的信息發布者,為了制造網民愿意參與的議題,只注重了目標正義,而忽視了過程的理性化。
(二)傳統媒體在鐘美美實踐中的報道表現
傳統媒體相對于新媒體而言介入本事件報道是相對較晚的,但從其報道本身而言,一方面展現了傳統媒體的專業性,但也存在為了吸引眼球而有失專業報道水準的問題。其中專業性體現在,傳統媒體采用了深入訪談的形式,對鐘美美本人及相關人士進行了報道,使得該事件能夠較為完整的呈現在公眾視野,彌補了平臺發布碎片化信息的缺陷,較為客觀的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從而使得民眾對事件具有客觀的認識。同時,傳統媒體還以時評的方式,較為深入地將話題引入社會問題反思層面,使得網友能夠理性的從教育部門的模糊回應話題過度到考慮教育容忍度、社會正能量等前沿社會問題,將網絡輿論向正確的方向進行了成功的引導。
但在鐘美美事件的報道中,部分傳統媒體同樣存在不核實信息的問題。有些媒體起初報道該事件時,并沒有跟有關部門核實,而是利用網絡傳言鐘美美被“約談”的信息,以鐘美美疑似被“約談”為議題進行報道。而單從參與方式講,鐘美美事件是網絡傳播作為直接誘因的事件,而傳統媒體則是在傳播過程中而介入的。相對于傳統媒體制造議題的事件而言,將網絡傳播作為媒介而傳播的事件,傳統媒體所掌握的輿論話語權會相對較弱。[1]但如前所述,盡管傳統媒體沒有掌握該事件的主動權,在事件發生后,傳統媒體也是較迅速的進行了專業報道,較好地發揮了引導輿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作為被動參與者而不能從從開始就引導輿論的遺憾。
三、新媒體端的輿論場特征
有學者認為,當前的網絡輿論場現已融合了傳統傳媒與網絡平臺(民間傳播)而形成了“兩個輿論場”。[2]然而,在鐘美美事件中,兩個輿論場并非界限鮮明,在一定程度上出現融合的狀態。如前文所述,有些媒體在未探明消息真實性的情況下,立足有爭議的“約談”矛盾點而討論“教育容忍度”問題,進一步激化了大眾對于教育制度的不滿。
單就網絡平臺對應的輿論場而言,不難發現其存在觀點多元化的特征。網絡群體的多數觀點并不能代表社會各個階層的意見,同理,設置議題的意見領袖和參與話題討論的網民也不能代表大眾的真實想法。退一步講,即使不討論“沉默的螺旋”現象[3],網絡平臺的意見領袖與參與討論的網民也會出現不同的意見。
對網絡輿論場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發現鐘美美事件中網絡輿論場存在對立認同的特征。正如學者所言,在網絡媒介事件中,盡管議題是具有爭議性的,但傳播過程中如果存在被多數人認同的觀點,那么反對的現象也隨之確定下來。[4]在鐘美美事件中,傳統媒體介入之前,網絡輿論較為一致的指責教育部門干涉過多,限制了鐘美美的創造才能。這些網友在意見領袖的帶動下,完全站到了官方的對立面,不再理性思考教育本身的作用,只是看到教育部門相關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一致抨擊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
再者,網絡平臺對應的輿論場與傳統媒體對應的輿論場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特點。鐘美美事件中,傳統媒體是以網絡輿論場為報道的議題而進行的,在傳統媒體報道后,其輿論場開始作用于網絡輿論場,二者的呈現共振現象,高峰時刻與事件關注點基本相同,即可說明二者的互動與互促效應。[5]同時,二者相互促進的特點還可以從延長事件周期性來看,網絡平臺輿論場在鐘美美改變風格后事實上已經處于退熱狀態,但隨著央視對鐘美美事件中各方的采訪,再一次促進了網絡輿論場討論的又一高潮。
參考文獻:
[1]申哲.網絡媒介事件中的傳統媒體參與方式分析[J].中國地市報人,2014(04):14-16.
[2]劉榮.論網絡社會輿論場的屬性與特征[J].新聞世界,2016(01):55-57.
[3]馬小風.大數據時代輿論生成機制與智能化應對——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探討[J].中國廣播,2021(04):48-50.
[4]鄭宏民.共識與分化:網絡公共事件中的社會認同建構[J].傳媒觀察,2020(05):76-81.
[5]施勇勤,金一超.網絡媒介事件傳播特征及其對新聞編輯的啟示[J].中國編輯,2012(02):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