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志翔
摘要:隨著社會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心理援助在應對這次重大突發衛生事件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社會實踐中還存在著諸如:法律法規對心理援助的規范不夠完善,相關的心理服務專業隊伍建設規模和程度不夠,以及科學、規范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仍未形成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心理援助服務在應對公共突發事件作用的發揮。因此,在政府層面要加強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體系,同時也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服務人才隊伍的建設,構建心理援助服務體系等方面持續發力,做好與之相關的心理援助服務工作,提升應對諸如重大突發衛生事件這種公共突發衛生事件對社會的影響,為建設平安中國,健康中國而努力。
關鍵詞:重大突發衛生事件;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也在不斷加強,我國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斷加強。當前而言,我國越來越重視重大突發事件對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影響,并且,現在已將心理援助服務納入到相關的處置中,正在踐行“救人要救心”的服務理念。
二、重大突發衛生事件期間社會心理服務的特點
(一)社會服務主體的多元化
重大衛生事件防控期間,大批國內知名高校,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以各種各樣的行動積極參與到重大突發衛生事件期間心理援助服務和危機干預工作中。在這其中包括國內心理學權威機構“三會議所””,即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心理學學科“雙一流”高校以及其他多所心理學學科實力雄厚的高校;各地政府機關,民政部門,婦聯以及各種兒童組織也都參與到其中;同時,相關的服務類性質的協會,比如: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中國災害聯合會等一批協會組織等等。這些機構和組織的積極投身介入這次重大突發衛生事件,為打贏這場心理防“疫”提供了重要專業力量支持。
(二)社會心理服務形式的多樣化
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和調度下,各地各種心理社會工作機構發揮各自的專長,迅速退出了一系列的社會心理服務樣式。具體形式大致包括:開設熱線電話,現場走訪,編輯出版各式各樣的心理服務圖書,開設網絡直播課,開通面向心理疏導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如此格式的社會服務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服務平臺,傳遞給各種需要的幫助的人群中去,在促進重大衛生事件防控下社會心理的穩定方面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與此同時,在服務廣大群眾的同時,也增強了專業心理服務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社會心理服務的覆蓋面廣度化
在這場重大衛生事件防控阻擊戰中,自上而下的社會心理服務推動力度非常大,各地各機構以多種形式紛紛響應,社會心理服務的覆蓋的受眾面也得到極大擴展。在重大衛生事件初期很多省建立了從省一級到縣的三級聯動方案,并取得的顯著成果。在專業社會心服務機構的介入后,通過開設熱線電話以及網上申請能推廣方式,便于群眾根據自身的需求及時獲得心理援助。不僅如此,直播課程還支持在線回看,優質心理防疫培訓課程的影響力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得以拓展和延續。
三、重大突發衛生事件下心理援助服務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
社會公共突發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往往是突然發生,人們毫不知情,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特征,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心理上、精神上的極大恐慌,在這種環境之下,這種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散排解,將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恐慌,進而還會相應的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對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爆發之后,政府部門對于不同的社會群體之間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工作,及時有效的遏制住了人民群眾中的恐慌情緒的傳播和蔓延,幫助人民群眾樹立起戰勝重大衛生事件的信心和勇氣,極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維護了良好的社會秩序,為全國人民打贏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阻擊戰打下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二)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由此可見,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是黨和政府在新時期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的一個重要舉措。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爆發以來,給我們國家和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與此同時,網絡謠言也趁機發酵和擴散,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剛開始時,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謠言,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人民的恐懼情緒,給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了解決公共突發事件給人民群眾帶來的這些心理問題,緩解社會恐慌情緒,有必要對人民群眾的心理進行相應的心理援助。最大程度的保證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效促進人民群眾的健康指數。
(三)促進心理學學科發展
心理學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很強的學科,但是由于其專業固有局限,與其他專業相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大多限制在本專業,跟其他專業聯系不夠緊密,相應的也就很少受到社會的關注。但是在類似于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這種重大的公共突發性事件的出現,使得心理學專業開始面向于社會,面向于人民群眾,能夠讓人民直觀的感受到心理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公共突發事件發生以后,光大心理工作者也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之中,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這過程中于管理學、社會學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了心理學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的推動心理學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四、我國公共突發事件應對中心理援助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援助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國家政策和立法支持是社會心理援助有效實施的制度保障。我國政府在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援助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條文,但是這些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條文僅僅說明了開展心理援助的必要性,除此之外,沒有詳細的說明如何實施心理援助,以及進行社會心理援助之后的措施和規定。因此可操作性不強,可能無法有效指導心理援助工作在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中的應用工作,這大大降低了心理援助工作作用的發揮。
(二)心理援助的精細化程度不高
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的出現對不同的個體之間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每個人的心理環境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這必然導致產生的心理問題也各有不同。又加上重大衛生事件爆發之后心理援助需求量大,而心理服務從業者隊伍較等,如何高效、精準的進行心理援助成為一個重點難點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心理工作者的人數較少,無法與數量龐大的心理問題者成比例,這勢必在精準度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導致在心理援助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因年齡,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沒有采取相應的個性化措施,使受助者對心理工作者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心理援助的效果。
(三)心理援助隊伍建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國心理學發展較之于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心理治療援助方面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的心理援助從業者數量較少,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一時間可能無法滿足數量龐大的心理健康求助者。另一個方面來書,我國心理援助的專業人才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爆發后,需要臨時組建心理工作者隊伍,這很有可能會出現專業化人才整合度不高的現象。在應對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資源分配不均,心理援助不高等相關問題。
(四)科學、高效的心理援助服務體系尚未建成
建立科學、高效的心理援助服務體系,是提升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建設平安中國,健康中國的重要舉措。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我國應對突發性事件心理援助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應急相應越來越快,管理機制也越來越科學。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科學高效的心理援助體系仍未形成。在這次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與汶川地震相比,心理援助工作無論是在組織上還是在管理上都比以往有大幅提升。但是從目前已開展的工作來看,由于沒有專門的機構管理應對突發性事件心理援助事務,缺乏統一高效的協作機制,很多心理援助工作仍是自愿自發,松散的志愿者公益行為,缺乏統一的組織調度。
五、完善心理援助服務體系建設對策
(一)完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為心理援助提供法律保障
由于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具有不可預見性且危害極大,應該做好相應的心理援助工作。完善心理援助服務法律法規工作,要從法律層面明確對心理援助的整個過程進行規定,其中包括事后事項以及相關報酬機制建設。一是要加強對應急管理辦法的修訂工作,在重大突發事件還沒有發生之前要對公眾的心理變化進行檢測和預警,在對求助者救助的過程中直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在相關事項完成后,也要將相關的心理援助工作納入到恢復重建工作中。二是廣大地方政府要按照各自的情況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出符合本地發展的獨立的應對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預案,建立健全心理援助相關的資源配套服務,完善重大公共突發事件中心理援助的制度設計。三是政府應及時出臺《心理援助法》等法律法規,通過國家政府立法的形式確立下來,提升心理援助工作者在社會中的地位,使整個社會心理援助服務體系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完整化。科學把握求助者的心理需求,精準進行心理援助
(二)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在應對這場罕見的新冠肺炎重大衛生事件中,廣大一線心理工作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對心理學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一是要建立起相應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庫。將高校、醫院、社區單位的相關心理學人才整合起來,建立起統一的人才資源管理庫,與此同時還要擴大人才庫的規模,可以將符合條件的社會工作者納入其中,并按照專業人才庫的專業所長來分類管理,為心理援助服務體系建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儲備。二是加大對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建立起學歷教育、技能教育和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同時,也應該選拔出優秀的心理學人才到心理援助經驗豐富的國家交流經驗,學習外國的先進成果為我所用,加大學術交流力度,提升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三是不斷壯大心理援助服務志愿者隊伍。廣大志愿者隊伍作為對專業心理工作者的一個有效補充,在應對突發性重大事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專業的心理工作者要加大對志愿者的指導力度,促進志愿者心理援助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以達到專業的心理工作者與志愿者一起形成良性互補。與此同時,要加大對志愿者隊伍的激勵機制的建設,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對于志愿者予以支持,充分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
(三)完善心理援助體系,提高心理援助的系統化水平
建立完善的心理援助體系是應對重大突發性事件的必然舉措。一是做好心理援助管理機構的建設。各省、市、自治區要根據各地自身發展情況,成立自己各自的執行機構,統籌相關工作的建設。二是構建心理援助的預防體系。俗話說“未雨綢繆”良好的預防機制的建立對于應對突發性事件具有重要意義。各地政府和組織要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使心理健康工作常態化,同時教育部門也要將心理建立納入義務教育的培訓課程之中。醫療衛生部門應當建立協作機制,共同建立心理援助服務平臺。三是構建心理援助網格化平臺。借鑒現有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在心理援助領域也要運用網格化管理,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系統對重點人群進行檢測,及時對其開展心理工作,將社會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1]彭麗麗.公共突發事件應對中的心理援助問題研究[J].三晉基層治理,2021(02):73-76.
[2]陳雪峰,傅小蘭.抗擊重大衛生事件凸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刻不容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03):2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