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耀東

摘 ?要:眾所周知,小學中年段(三四年級)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轉折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從低年段的具體形象思維向高年段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小學中年段的數學學習,開始接觸周長、面積、分數等需要借助數形結合思想來學習的復雜問題。他們的數學思維慢慢形成,具體形象思維慢慢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這個時候,如果還是使用單一的多做、熟能生巧的作業練習輔助教學的話,必然達不到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效果。也不符合維果茨基提出的兒童教育發展觀——最近發展區的理論。為此,本文通過結合中年段學生學習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通過教學實踐,在結合“雙減”政策的情況下,提出中年段數學作業優化的教學措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中年段數學;作業設計
根據中辦國辦公布的義務教育“雙減”政策要求:一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二是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由此可見,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必須讓學生從單純的“刷題”、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中抽離出來,達到減負的效果。雖然數學作業不是課堂的附屬品,但作業也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環節之一,它能讓學生鞏固數學知識,起到讓學生鍛煉獨立或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數學作業的優點也是不容忽略的。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施行,作業的設計更加規范了。因此,針對中年段學生的特點設計作業,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利用“互聯網+”與小學數學作業的緊密結合,開創小學數學作業新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一、傳統的小學中年段數學作業弊端
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發現,當前傳統的小學中年段數學的作業設計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作業功能單一。當前,很多學生面對作業持有的態度是被動的,家長老師讓我做,而不是我想做。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是作業功能過于單一。很多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知識希望鞏固課堂知識,而忽略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以下是筆者通過問卷調查,隨機抽取自校和外校共100名中年段學生,對其完成作業的目的進行調查。
第二,太過于依靠練習冊。鑒于現在可供選擇的練習冊越來越多,大部分的教師就直接選擇練習冊作為課后作業。但很多時候,練習冊的題目沒有經過嚴格篩選,直接讓學生長期使用,容易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到枯燥,漸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第三,沒有針對本班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小學中年段是一個“分水嶺”。對數學學習來說,就更明顯了。這個時期,同一個班里,兩極分化的情況會普遍開始出現。如果不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布置作業“一概而論”。就會出現學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做不會的現象。這樣的作業設計,顯然效果甚微。
二、小學中年段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實踐
(一)開口說
小學中年段數學能力的培養中,審題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和強化口頭表達的鍛煉,有利于學生內化知識。在完成書面練習時,多鼓勵學生讀題和“說”題,把題目的分析過程“說”出來。也有利于學生提高審題的能力。對此,我采用以下方法讓學生“說”題,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進行表達。
方法1.建立數學微信學習群。每周五挑選一條題目,讓學生分析題目,并把分析的過程用語音或視頻的形式,發送到學習群內。老師一一針對其分析的過程進行評析。
方法2.關注學生的錯題,在批改完書面作業后,讓學生先自行修改。并在每次評講前,每道重點的題目,找幾個做錯的學生先回家自行分析做錯的原因以及解答的方法。評講時,講到那幾道題目,就由那幾個學生上臺講解。
(二)動手做
動手做,顧名思義就是動手操作型的作業。在中年段的數學學習中,涉及了很多需要借助教具或學具進行學習的知識。如:測量物體的長度,學習長度單位。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分數的初步認識。制作活動日歷等等。這一類的作業能充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筆者多次實踐發現,操作型的作業需要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帶領動手能力弱的同學一起完成。這樣的效果會比單獨操作的效果更好。下面我以我班一次動手操作作業為例進行說明:
知識點:人教版三年段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前,筆者布置了一個預習任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筆者打印了一張長方形和一張正方形的圖片,讓學生通過預習,在紙上分別標出每條邊的名稱,并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方法,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利用課前三分鐘,小組內(小組成員按照動手能力一強一弱或一強多弱進行組合)展示預習成果。
除此之外,筆者還定時進行數學知識思維導圖創作等操作類的活動。這一類型的數學作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內化數學知識。
(三)視聽類的作業
視聽類的數學作業是通過學生觀看優秀微課等音視頻資源進行預習、復習,或以此拓展數學知識面。此類的數學音視頻資源包括數學趣味故事、數學習題解析、重難點知識講解等等。視聽類的作業如果運用得當,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比如,筆者教學人教版三年段下冊測量圖形的面積后,就利用動畫制作軟件制作《測量圖形的面積》一課的微課,并發給學生進行課后復習鞏固。以下為作業案例片段:“下面兩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更大呢?叮當貓:我用若干個大小相同的○來量一量。我再用若干個大小相同的△來量一量。老師:我用若干個大小相同的□(正方形)來量一量。小朋友們,大家覺得哪種方法更好呢?大家一起來動手擺一擺吧。”通過動畫作業的加強鞏固,學生們對利用正方形做單位進行面積的測量這一知識點掌握的更牢固了。
雖然網上此類的音視頻資源繁多,但良莠不齊。所以,需要老師進行精心挑選,或者自行制作,并針對學生實際進行篩選剪輯,再給學生觀看學習。
三、結語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時代在變,我們的教法也需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作業。教師在設計小學中年段數學作業時,謹記需要循循善誘,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依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發展其潛能。
參考文獻:
[1]楊春華.淺淡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與評價[J].教育教學論壇,2013,22:251-252.
[2]晏薇薇.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如何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化作業練習[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5:193.
[3]陳建軍.我這樣布置數學家庭作業[J].基礎教育課程,2006,9:29.
[4]劉權華.“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學應有的作業觀[J].教學與管理,2021,31:64-66.
[5]宋蓉蓉. “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策略[J]. 教育科學論壇,2016(10):35-37.
(作者單位:錦繡香江學校,廣東 ? 廣州 ?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