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峰
摘 ?要:這種情況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教師可利用各種社交軟件或交流平臺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方式、內容和要求,使得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和老師搞好教育,積極給孩子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家校共育;“互聯網+”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家校教育共同發揮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利用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進一步實現家校共育的結合。它重新詮釋了以學校為中心、家庭配合學校的單一的傳統模式,創造了家校共育的新時代,把家長從學校教育的助手、幫手變成了同盟軍和伙伴的新模式。“互聯網+”給家校共育搭建了一個新的溝通的方式,并構建了一個學校與家庭新型的互助的信息化平臺。
一、談談傳統家校共育存在的弊端
教育成功的因素,既離不開學校對孩子諄諄教導的教育,更離不開家庭父母對孩子細心的教育。
(一)教育觀念沒有達到共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些家長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孩子的教育者,而是認為孩子已經交給了學校,孩子學多學少,變好變差都是學校的責任,而自己只有撫養的義務,忽視了家庭的教育。殊不知孩子的品行和德育的第一課都是從家庭開始,孩子的言行舉止更多的是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性格形成都離不開家長們的教育和影響。因此,家長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重要性的認識有必要提高,讓家長由被動變成主動擔負起教育者的責任,這樣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的新局面。
這種情況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教師可利用各種社交軟件或交流平臺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方式、內容和要求,使得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配合學校和老師搞好教育,積極給孩子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
(二)談談傳統的家校共育方式有局限性
我們傳統的家校共育模式多以電訪、家長會、家訪等形式開展,互動不足、反饋不及時、效率低下。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家庭教育觀念的改變,傳統模式中“費時又費事”的溝通方式逐漸不受家長們和老師的采用。
因為城市發展和地域關系,學生居住的地方分得散且遠,在現代人比較注重隱私的情況下,很多家長不太喜歡老師的家訪。約見家長需要湊合老師和家長的時間才能進行。
現在電話家訪逐步取代“上門家訪”,但是這種形式也存在著不足。教師工作除了課堂教學還有教研、做資料等任務,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傳統的家校共育方式,因為實施的效果不理想,所以開展起來十分不便。
二、談談“互聯網+”背景下開展家校共育的優勢
“互聯網+”的家校共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只要老師信息發布,家長和老師雙方都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方便老師和家長之間一對一的交流機會,這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
“互聯網+”可以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學校科學搭建網絡共享平臺,不但能加強學校和家庭的溝通,而且分享的學習資源也可以讓孩子做到在家學習。
“互聯網+”有助于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有了即時交流工具,家長都可以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定期與老師進行溝通。老師也可以向家長及時反饋孩子在校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學習成績等方方面面的表現。有了孩子在家在校表現的了解,有利于家長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只有家長和學校保持溝通,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做到思想統一,教育交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三、談談“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
網絡時代,信息的使用更方便,傳遞更快捷,內容更豐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普及,特別是近年來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各種軟件的更新,從而促進學校和家長互動與溝通,班級中各類信息通知的發布與交流,班級和學生動態和風采展示,學習資料的共享。教師和家長的溝通形式由走訪、電訪這些單一的模式向著多元的方式拓展,家校溝通更方便、更高效、更深入。因此,教師也要隨著時代的要求更新“家長聯系”的理念,利用多樣化的網絡平臺,實現家校深度交流。
第一,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進行家校共育。微信作為更快捷的即時通訊工具,使用廣泛,溝通無漏洞;實進發布,溝通無時間限制;開誠布公,溝通少誤解;課余交流,溝通有彈性;資源充足,溝通有內容;群策群力,溝通多途徑。與傳統的短信溝通相比,更智能、更靈活。在班主任工作中利用微信輔助班級的管理,有力提高了班級管理水平,還能加強了學校和家長的聯系,拓寬學校教育的層面,形成了家校彼此溝通的全新紐帶。
第二,可以利用班級QQ群進行家校共育。“新媒體時代”,網絡平臺無疑是群眾基礎最廣、實踐性最有效、普及性最強大的方式之一。利用智能手機QQ與家長進行交流,也是一種這個時代有效的家校溝通的方式。QQ除了群發消息方便快捷,溝通交流及方便之外,它更強大的功能在于QQ相冊,可以進行照片視頻的分享及保存。QQ相冊可以保存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記錄孩子們成長的點滴,分享孩子們活動的快樂,旅游的見聞、社會實踐等。對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也起到一個補充了解的作用。
第三,可以利用班級優化大師實現家校共育。班級優化大師可以實現學校、教師、家長三者共同體,創造性地打通了教學、班級管理和家校關系的環節,能夠將家長加入班級,同步查看學生的在校表現。家長對學生的情況一目了然,才能有針對性地和老師進行溝通教育。讓學校、教師、家長都能及時有效地知曉孩子課堂上的一切,將家校關系激活和打通,共同深度和深入參與到孩子的教育與成長中來。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是一種適應教育改革步伐新的平臺和方式,它開啟了家校共育的新時代和新模式。在“互聯網+”的家校共育改革路上,不斷探究家校共育策略,探尋與家長溝通的高效的方式,做到家校之間溝通無阻,才能使家校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玉香. “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家校共育的策略[J]. ?2021(2018-2):27-27.
[2]魏錦明. 淺談如何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家校聯系[J]. 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 2016, 000(018):13-14.
[3]徐明剛. QQ家長群,拉近家校聯系[J].中小學教育,2020(395).
(作者單位: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三桂小學,廣東 ? 佛山 ?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