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玉
摘要: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時期,是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提升法治建設水平的途徑,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尤為關鍵。特別是近些年來大學生群體的法律案件頻發,使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教育工作水平變得十分重要。對此,大學教育要加強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工作,通過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格的培養,將法制素養當成是養成個人素質必備條件,增強學生法律意識,真正使學生知法、懂法,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程;法治教育;法律素養;思想政治素養
在我國法律現代化進程發展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加強對學生法治素養培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貫徹于大學生法治教育始終,真正做到將法律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確保學生可以依法、懂法、知法。同時要構建完善的校園法制教育基礎體系,營造校園內部良好法律氛圍。
一、高校法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意義
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直接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素質教育發展,對于全社會的公民法律素質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教育的發展無疑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作為大學生群體,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網絡,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下,只有確保學生有準確的法律道德意識,才可以真正引導學生思想正確發展。社會不良風氣與負面網絡消息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會造成極大沖突,影響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學生受到不良因素影響時,若無法對該事件進行正確處理,很容易使學生走向違法犯罪道路。近年來,大學生法律案件頻發,也加強了我國教育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重視程度。
二、思想政治素養與法治素養間相互關系
1.教育目標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棟梁與民族進步的希望,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綜合素質的全面性人。因此,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與法律素養,在素養發展中具有教育的統一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的培養,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知識、法律素養,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觀念,學生在社會發展中可以遵守法律,滿足個人發展,在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過程中是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核心旋律的。
2.教育內容
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知識教育,而在對德育方向,尤其是對于學生的法制教育依然有所欠缺。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高校在教育發展中要清楚地認知到法律是道德發展的底線,法制教育才是完成人才培養核心素質的基本層次。高校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良好的素質教育環境熏陶下,確保學生的正確發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也就是說,法制教育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要提高法制教育在整體教學環節中的比例,同時可以借助法制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缺乏法律意識
經統計表明,近些年來大學生觸犯法律案件以每年約3.47%的比例呈增長趨勢,通過對大學生所觸犯的法律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大學生的法律案件發生原因,67%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識或者法律觀念淡薄。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型文化信息借助互聯網進行快速傳播,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網絡環境中,而復雜的網絡環境很容易對學生的思想做出錯誤引導。不良的網絡環境與社會校園風氣影響下,部分學生養成了自私自利、注重物質享受的負面思想,甚至部分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嚴重扭曲,為達目的無視法紀、不擇手段、背信棄義。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缺乏法治教育
隨著對綜合性人才培養的教育目的的提出,目前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加大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00%高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思政教師配置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目前,87%的高校思政教師配置師生比例達到了1:350。但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偏重道德教育,而忽略了法制教育環節,據調查表明,僅有58.74%的高校開設了專門的法治教育課程(不含法律專業)。若依靠道德教育來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培養,是片面的、不充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教育部分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師進行法律講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效率,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將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一同納進人才培養體系中。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針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法制教育工作,無法實現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目的,學生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自覺學習法律知法懂法。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法治教育實踐教學路徑
1.樹立正確法治教育教學目標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法律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法律基礎與思想道德素養》,雖然在教材中添加了更多法律知識內容,但對于學生來說,加大了法律知識的學習難度,缺少了實際分析。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樹立正確的法治教育教學目標,即以培養高素質的“法治公民”為導向,提升新時期大學生的法治素質,實現法制教育的文化教育、信念教育和理性教育的基本屬性。在我國社會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要求每個人都要具備較高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以此來完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但在現實實際生活中,部分人的法律觀念依然較為薄弱,這也就強調了教育發展過程中對于每個人的法律素養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法制教育在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基礎上,也加強了學生的道德修養。
2.加強課堂教育評價體系設定
高校對學生開展的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質量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基本以教材為主,講課形式只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論知識講述。此種教學模式停留于表面,很難對學生起到根本性教育作用,浪費了大量的教學資源。為提高思想政治法治教育課堂教學質量,高校應開展更具有科學評價能力的課堂教育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從多角度多層面建立,一方面,與信息化相結合建立數字化評價體系,能夠快速有效并且尊重隱私地對課程設置、教師授課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從而提升學校在教學方式上的質量提升。另一方面,要拓展對知識接收者的考評方式,建立多角度的評價系統。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不應該直接參考學生的卷面考試成績,而是要對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習過程做出綜合性評價。對于學生全面過程的監督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提高學習注意力,通過集中精力去學習,來達到構建高效教學課堂的教育目的。
五、結語
在人才素質教育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與法治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踐行人,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在高校新時期的教育改革中,真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真正做到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與法律素養,加強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結合社會發展現狀與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以思想教育課程為主開展法制教學課堂,真正做到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加強學生道德意識、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淑媛,阮方明.依托法制教育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34).
[2]趙榮華.高校輔導員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9(8).
[3]郭軼,杜會平.從“藥家鑫事件”說起,淺談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J].科技信息,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