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麗
摘要:“人工智能+教育”已成為未來教育的必然趨勢,對教育產生了諸多影響,教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分析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教育轉型,關鍵挑戰來自倫理、教學和學術三個方面的挑戰“人工智能與教育”時代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挑戰,并從人工智能應用教育和教師能力兩個方面提出應對策略:一方面,希望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保護數據隱私。另一方面,希望教師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轉變角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技術教育;教師發展路徑;分析研究
1人工智能對技術教育教師發展的影響
首先,人工智能不僅繼承了傳統計算機的“旺盛的能量”和優越的記憶,而且展示了強大的感知、判斷和進化能力。2016年,IBM正式宣布,人工智能機器人沃森將以沃森教師的身份進入教育行業。根據一些學校反饋,“沃森”助教通過在線平臺為學生輸出知識和回答問題,顯然比人類助教的回答更全面、更快,他們的信息存儲和處理能力遠遠超出人腦,知識輸出也包羅萬象。
其次,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并不總是積極的。雖然智能教育技術使我們的教學環境變得更好,教學設施和設備變得更加先進,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但對教育技術的過度重視,也使得教育的本質逐漸趨于淡化和空洞,教育逐漸變得空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像人一樣的機器,而是像機器一樣思考和行動的人。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要求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項必要的專業技能,甚至僅僅以教學環境的智慧、教學手段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電子化為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忽視情感、審美、同情心、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復雜溝通等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育中會逐漸失去人性,變得越來越像機器。過度的教育技術化不僅沒有充分重視教師角色的主體性,而且對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產生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弱化教師人格內涵在育人中的作用,弱化教師的教育目標。
第三,如果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教育,可能會在教育過程中造成教育障礙,使教師出現心理危機。雖然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中顯示出明顯的優勢,如自動設置問題和批改試卷、獲取和收集學生信息、準確推送學習資源、分析和評估學習效果等。但是,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許多弱點,主要體現在“缺乏人性”,如善于收斂思維但缺乏發散思維,缺乏復雜的溝通能力,缺乏移情、好奇等情感,缺乏綜合能力,無法像人腦一樣運用一切。多元智能理論的"父親"加德納概括了人類的八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內省智能和自然主義智能,人工智能(ai)缺乏情感和自我,難以理解這一基本任務。特別是高職生,與普通高中生相比,在自我認知與管理、學習與溝通技能、情感與心理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其優勢在于動手能力強、好奇心強、學習能力強,人工智能完全無法喚醒學生的心智和個性。因此,職業教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完全或簡單地依賴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時代職教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路徑
2.1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職教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機制
首先,人工智能時代是建立在大數據之上的。因此,大數據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獲取的自然數據,包括與學生的交流、教學實施、課程評價等諸多方面。教師在教學中的研究數據,是教師在不斷學習知識和思維技能訓練中獲得的數據。人工智能通過數據分析提高教師的教學發展能力,對教師經驗的積累起到支撐作用。
其次,從經驗的角度來看,中職教師具有專業的教學經驗和實際的工廠工作經驗。然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些經驗還不足以使教師勝任教學工作。教師還需要具備人工智能企業和人工智能研發的實習經驗,以及大數據分析和深度學習算法學習的經驗。通過經驗的遷移能力,教師可以成長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綜合教育者。并將教師從自己的經歷中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第三,從反思機制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能力。具體來說,通過學生、同行、企業、教育管理者、人工智能專家和自身的反思,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學能力的不足。最后,從動力機制來看,應分為外部動力機制和內部動力機制。一方面,在國家外部激勵方面,人才強國戰略和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使教師有所作為。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加大力度,投入大量資金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國家正在積極調整專業結構建設,建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培養一批應用型人才。政府開始精簡管理,下放權力,使教師能夠參與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教師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學。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滿意度和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師應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規劃自己的發展目標,從長期、中期和短期三個方面明確每個時期的目標,爭取外出培訓和企業培訓的權利,積極參加教學競賽等活動,加強自身發展。
2.2更新內容體系,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職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
首先,教師應從大數據、云計算和深度學習技術入手,開發新的課程、算法和課程,重新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MOOCs、翻轉課堂和個性化學習逐漸引入教學模式。單一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或以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教師應主動參與網絡課程的教學,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動態性、互動性和多媒體性,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解,通過相互溝通、討論甚至辯論,獲得新的理解和理解。
最后,教師專業素質的變化。Ai+教育技術包括語音識別、智能評分、自動翻譯等,將取代教師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創造性技能和情感溝通能力的培養上。所謂創新,是指將新思想、新方法付諸實踐,完成人工智能無法實現的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活動。
2.3建立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標準
第一,在政府的領導下。政府應賦予人工智能專家和公司制定評估標準的權利,并充分發揮政府的有形之手。避免人工智能帶來的公平和歧視作用,保證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量化,起到督促作用。
其次,應根據人工智能團隊的建議,為建立動態教學評估標準提供技術支持。隨著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形式,建立實時教學評價。例如,人工智能可以用來從眼睛跟蹤和面部表情監控中及時收集教師的教學數據。評價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反饋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三,以行業為主體建立教學評價標準。因為通過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人才是為企業服務的。因此,企業應發揮主體作用,各省應盡快建立大數據平臺,對各地區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監測,為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評價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同時,各省市應交流評估標準,以達成最有效的計劃。
最后,職業學校是標準的執行者。評價的內容不是基于教師的學術背景,而是基于教學過程中取得的效果。高職院校實施評價的目的是鼓勵教師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教師有一個更寬松的環境、更愉悅的心情和更持久的教學改進動機。
3結論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未來的教育環境將更加智能化。教學參與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及時改變原有的教學或學習模式,善于有效利用新興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玉軍.技工院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8,14(16):96-97.
[2]陳國元,譚紹晶.技工學校學生學習現狀與分析[C].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