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 李蕾
李若冰是被稱作披一身柴達木風沙走進中國文學史的老一代作家,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就和他筆下的柴達木一起享譽中國文壇。他的《柴達木手記》幾經再版,每一次再版,都在社會上掀起一陣柴達木熱,因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以后,他又先后去過大慶油田和塔里木盆地,還當過大慶油田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寫出一系列謳歌石油人的作品。李若冰的石油作家之稱就是這么來的,他也因而榮獲了“中國石油鐵人文學特殊貢獻獎”。
2001年10月18日,李若冰隨陜西省電視臺“沙駝鈴攝制組”再次來到青海油田敦煌基地,這是李若冰第六次來青海油田,與他第一次涉足柴達木已經相距整整48年。當時,李若冰已是76歲的老人,身體狀況不允許他再進盆地,這是老人六到青海油田只能五進柴達木盆地的極大遺憾。李若冰和工人最有感情,特別是一線工人,他的筆始終都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這次沒能如愿,他不甘心,說過幾年他還要來,沒進盆地怎么能叫又到了青海油田呢?
(一)
李若冰1926年出生于陜西省涇陽縣云崗鎮,本姓劉,由于家境貧寒,他一生下來就被賣到杜家,隨養父的姓,取名杜西山,小名虎娃。后來,養父母雙雙病逝,李若冰便成了孤兒,由杜姓的四叔和大伯照料。李若冰的李姓,據說源自生母姓氏,若冰取“一片冰心在玉壺”之義,他和妻子一個取若冰,一個取抒玉,寓意了他們純潔的愛情。
在他12歲的時候,一個偶然原因,改變了李若冰的命運。這天,從北山上下來一個“孩子劇團”,做宣傳活動,就住在他家對面的棉花店里。團長叫楊醉鄉,是個中年男人,可孩子們卻都親切地叫他楊媽媽。李若冰羨慕這樣溫暖的集體,他纏住楊媽媽要參加劇團,可大伯不同意,他未能如愿。但他忘不了這個“孩子劇團”,幾天后,他和一個小伙伴偷偷離家出走,終于找到八路軍駐云陽辦事處,被安排藏在去北山拉棉花的大車里,終于追上了邊演邊走的孩子劇團,來到延安。
在延安,他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邊排練,邊開荒種地,還上了邊區藝術學校,接觸到《西游記》《水滸傳》等著作。他是個刻苦而有天賦的孩子,后來考取了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就是在這里,李若冰才開始了最初的寫作練筆。他曾一度被調到中宣部做助理秘書,還隨中央機關轉戰到陜北。
(二)
李若冰最初涉足石油勘探是在1953年。那是個夏天,他從北京中央文學講習所剛剛結業,在陜北石油探區,他心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沖動,于是,第一組表現石油生活的散文《陜北札記》,在這年11月的《人民文學》上于讀者見面。以后,他要求到地質勘探單位掛職,擔任了酒泉地質勘探大隊副隊長。他去掛職絕不是做樣子的,而是真正和地質勘探者們摸爬滾打在一起,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1954年9月,李若冰跟隨由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帶領的柴達木地質考察團,與著名詩人李季等人一起,第一次踏入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在以稀有的地理地貌吸引了專家學者們注意的同時,也以地域的神秘、滄桑極大地激發了李季、李若冰的創作熱情。李季的《柴達木的小唱》從此膾炙人口,而李若冰則對柴達木做了這樣的描繪:“滿眼是無涯無際的沙海,天上地下飄著變幻莫測的云霧,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似的。”他一口氣寫下了《在柴達木盆地》《勘探者的足跡》《在嚴寒的季節里》《戈壁灘上的姑娘們》等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使柴達木和勘探隊員一下子上升為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后來,他在北京參加中國作家理事擴大會,和柳青等幾位作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周總理握著李若冰的手說:“你很年輕啊,希望你繼續寫出大西北地質工作的好作品。”是的,李若冰確實很年輕,他那時只有28歲。
1957年,李若冰第二次奔赴柴達木。他寫柴達木綺麗的風光,寫勘探者的精神,這些篇章后來結集為著名的《柴達木手記》,感召了一代有志青年。
(三)
1980年,李若冰第三次來柴達木。故地重游,使李若冰感慨萬千,思如泉涌,又一批反映柴達木的作品問世。李若冰說:“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似乎離開了這些,我就無法動筆,就失卻了靈魂。這就是我幾十年來為什么寫的多是野外勘探者生活的緣故。這些地方都很荒涼,都是被中外探險家稱為生命禁區的,然而越荒涼越有寶貝,越有人們需求的熱源和稀有礦藏,越是荒涼越能顯示人類的吃苦耐勞精神和創造的魄力。我正是從他們身上,真正領悟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1987年,李若冰四進柴達木之后,又去了西部新的石油探區塔里木盆地。他的《塔里木書簡》被認為是其文學創作生涯的又一個高峰。時隔六年之后,李若冰又于1993年五進柴達木,他對柴達木始終有著一種至深至純的愛的渴望。他曾深情地寫道:
柴達木,久久的向往你!
我仿佛始終在不停地跋涉,一次又一次懷著熾烈的渴望,投向你神奇的懷抱。荒古的大漠,寂寥的戈壁,沉睡的處女地,你是這般嚴酷,冷峻,幾乎無人問津,而卻為什么緊緊地牽動我的情愫!昆侖的狂風,格爾木的冰花,尕斯庫勒湖上的星月,你是這般粗獷,富麗,像一幅幅動情的畫面,而又怎能不令人傾倒!
我尋思,又如夢幻。呵,干涸的荒原,燃燒的生命。那勘探者的足跡,像一簇簇篝火燒亮了大戈壁;那創業者的血汗,和地下油海一起噴薄;那開拓者的業績,在大沙漠上留下了金色的回憶。于是,柴達木,你賜予大西北一頂輝煌的寶石花冠,以斑駁鮮艷的光彩,挺身于中華大地!我捧出這顆心,歡呼你的蘇醒,祝賀你的崛起,渴望你的未來!
柴達木,我深深地愛著你!
李若冰的書架上有幾塊從柴達木帶回去的礦石,一直舍不得扔掉,他從那些礦石之中似乎能夠感覺出柴達木的心跳。
(四)
李若冰的文學人生和石油結下了扯不斷的淵源,他不停地追趕著石油發展的步伐,除了前文提到的,他還先后去過華北、中原等油田。還去過海上石油基地。他不斷謳歌石油人的風采,于1999年被授予“中國石油鐵人文學特殊貢獻獎”。
李若冰從16歲在延安邊區刊物上發表第一首詩作開始,至今已經走過六十多個年頭,他是一個永不疲倦的跋涉者,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一位成就顯著的散文作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單位:青海油田公司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