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袤





關鍵詞:小地墊;體能練習;跑與跳;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2-0073-02
初中階段對于跑與跳提出了更高要求,初中生喜歡新穎有趣、富有挑戰的體能練習,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跑與跳練習的興趣,是體育課乃至體育訓練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充分借助小地墊顏色豐富、形狀各異、輕便攜帶等特點,充分挖掘其用法,針對跑與跳設計了豐富多樣且可以靈活創編的體能練習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與合作探究,逐漸形成知之、行之、樂之的良好鍛煉習慣。
一、巧用小地墊發展跑的能力
首先利用小地墊設計跑的任意圖形,擬定跑的任意路線,靈活設定跑的速度、時間、步數、距離等,遵循由易到難原則,任選以下一種或幾種跑的形式進行體能練習,如慢跑、快速跑、接力跑、耐久跑、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后退跑、后踢腿跑、側身交叉跑等,練習時保持安全間距。初中階段主要發展各種跑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據單元教學目標、課時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任意選擇、組合或搭配跑的圖形、路線、條件、形式。本文將小地墊賦予情境,設計了定向“尋寶”“循環空間站”“掃雷”三種跑的體能練習,旨在提高跑速,發展有氧耐力。
(一)定向“尋寶”
練習目的:耐久跑與“尋寶”情境融合,豐富跑的組織形式,提高耐力水平。
練習方法:學生分成4組,每組8~10人。將紅、黃、藍、綠4種顏色小地墊分別標上數字1~10,相互間隔3米以上,交錯分散于場地,學生自由選擇并站在小地墊上。教師一聲哨響,學生以高抬腿跑的形式,快速離開自己位置,在最短時間內找齊同顏色其余數字,每找到一個數字,喊出數字并舉手示意,全部找齊,以快速跑的形式回到起始位置舉手示意。比評誰用時最短或規定時間內誰找到數字最多(圖1、圖2)。練習4~5次,做到及時避讓,防止碰撞。
練習創編:小地墊的布置,跑的形式、路線、練習次數等,可靈活變換。比如每種顏色適當增加幾個不標號的小地墊,增加“尋寶”難度;每找到一個數字,變化一種跑的形式,力求每次都不同。
(二)“循環空間站”
練習目的:在定向“尋寶”的游戲基礎上,升級難度,使之新穎、富有挑戰,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發展有氧耐力。
練習方法:學生分成4組,每組8~10人,分別站于紅、黃、藍、綠4種顏色小地墊圍成的4個“空間站”內(如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圓形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空間站”大小可靈活調整,相鄰“空間站”間隔10米以上。一路縱隊從各自起點“空間站”出發,“后蹬跑”至右側相鄰“空間站”,繞其逆時針“后踢腿跑”3圈,繼續向右“后蹬跑”至下一個“空間站”,繞其逆時針“后踢腿跑”3圈,直到跑完3個“空間站”,沖刺跑回起點。以藍色“空間站”為例(圖3、圖4),練習4~5次,練習時保持好間距,注意運動安全。
練習創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逐漸增加空間站數量、升級路線難度,滿足學生挑戰欲望。比如每種顏色“空間站”各增加2個,標記序號如紅“空間站”1、2、3等,相同顏色“空間站”盡量相隔最遠,相鄰“空間站”間隔10米以上,學生從起點(紅)“空間站”1出發,繞其逆時針快速跑1圈,然后側身交叉跑至(紅)“空間站”2,繞其逆時針快速跑2圈,然后側身交叉跑至(紅)空間站3,繞其逆時針快速跑3圈,最后快速跑回起點縱跳10個。
3.“掃雷”
練習目的:在定向“尋寶”和“循環空間站”的游戲基礎上,增加“掃雷”情境,使之趣味新穎,進一步提高有氧耐力水平。
練習方法:學生分成4組,每組8~10人,分別站于紅、黃、藍、綠4種顏色小地墊分別圍成的“空間站”1,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空間站”大小可靈活調整,相鄰“空間站”間隔5米以上。兩路縱隊從各自起點“空間站”1出發,快速跑至同色“空間站”2,繞其逆時針高抬腿跑2圈;快速跑返回起點“空間站”1,完成10個蹲跳起;接著高抬腿跑出發尋找同色“地雷”小地墊1~5號,可以不按順序,每找到一個同色“地雷”,完成10個收腹跳,找齊同色“地雷1~5號”代表掃雷成功,沖刺跑回起點“空間站”1。以藍色“空間站”1為例(圖5),練習4~5次,注意及時避讓,防止碰撞。
練習創編:可以靈活改變跑的形式,任意組合跑的路線,增加“空間站”個數,增加“地雷”顏色及編號。比如,從起點紅(黃)空間站1出發,跑至紅(黃)空間站2,繞其逆時針跑2圈;然后快速跑回起點做10個縱跳,接著快速跑至紅(黃)“空間站”3,繞其逆時針跑3圈;隨后快速跑回起點做10個縱跳,最后出發尋找紅(黃)“地雷”1~5號(可不按順序),每找到一個紅(黃)“地雷”,即刻完成蹲跳起10次,找齊紅(黃)“地雷”1~5號代表“掃雷”成功,快速跑回起點。
二、巧用小地墊發展“跳”的能力
首先利用小地墊設計跳的任意圖形,擬定跳的任意路線,靈活設定跳的時間、組數、步數、距離等,遵循由易到難原則,任選以下一種或幾種跳的形式進行練習,如蛙跳、跨步跳、并腿縱跳、分腿縱跳、分腿跳轉、立定跳遠、三級跳、深蹲跳、弓步交換跳、腳跟前(側)點地跳、腳尖前(側)點地跳、開合跳、小馬跳、收腹跳、單足吸腿跳、單足盤腿跳、單足后搬腿跳、盤踢交換跳、正(側)踢腿跳等,練習時保持安全間距。
本文在充分設計小地墊的排列方式、路線布局的基礎上,將各種跳的練習融入小地墊中,對于每種形式的跳,既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也可加上跳轉90°~360°,或與其他形式的跳進行組合,即可創編出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跳的體能練習(表1)。
三、結語
教師可以根據小地墊的實際數量、顏色、形狀、大小等,結合學生實際年齡特點、體能發展水平與目標,合理選擇和搭配具體的跑與跳練習內容、練習次數、組織形式,適時升級練習難度,使其練習更具適切、新穎多樣、富有生趣。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小地墊進行跑與跳體能練習或創編之前,要盡可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跑與跳動作,形成學生自身“動作素材庫”,可為體能練習或創編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健康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推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T-b/2018/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