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艷
摘 ?要:在一個倡導學生學習減負的時代大環境下,教師應該積極地優化自己物理作業的內容與形式,在有限度地降低物理作業量與減輕物理作業負擔基礎上,提高自己物理作業的效果。根據物理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設計出富有活力和獨具特色的物理作業,更好地推動學生的自我發展,使得學生積極做事、樂意參與物理學習,從而真正達到減負、增效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優化;作業設計;落實;減負增效
從1955年7月,教育部正式發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至今66年來,中國各地的減負令已經多達上百項。從2021年1月7日至8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到2021年4月25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五項管理"文件全部出臺,這個減負令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各種考核機制及中高考指揮棒的推動下,中國式的減負舉步維艱,傳統課堂教學的"題海戰術""學而優則仕"的中華民族傳統思想與應試教育"成功論",也決定了學生無法真正做到無壓力學習,教師也將一直面臨如何給學生減負和提升升學率的雙重壓力。。
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第一次談及如何把教學最好地優化并且減輕學生的負擔時,勸告他人"不要取消作業"而是要"從一道練習作業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下面具體介紹我在作業設計中的幾種做法。
一、整合具有基礎性與時效性的教材習題,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教材各類習題具有一定的教學典型性、示范性和教學針對性。精心地整理符合學生發展和考試的典型習題,并對部分習題進行適當改編,以達到及時鞏同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的目的,并領悟和掌握蘊涵在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通過有效整合教材習題,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計習題的原則,具有很強的教學時效性。在實際操作中,我重點總結了壓強、浮力、阿基米德的原理、功、功率和機械效率這六節課后習題,強化了學生的基礎,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二、精心設計歸納類比型習題,加強物理思想與物理學習方法的滲透
習題設置中,圍繞鞏固對象的要素設計若干個題目,通過解決問題、歸納、整理,串聯成串,延伸拓展,掌握方法,真正達到"練一題,習一法;做一題,會一類"的良好效果。例如:在初三電功率的專題復習中,我以電飯鍋為例,設計了串聯式和并聯式電飯鍋的電路圖,并進行了電能、電熱、電功率等電學物理量的計算。在歸納類比總結的過程中,滲透物理思想和物理學習方法。
三、設計鞏固性作業,讓學生在"錯"中歸納總結物理規律
學生所做的每道錯題都很"公正"地把學生的薄弱點"擺"了出來,指明了學生在自己的學習中存在的漏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錯題就是針對學生下階段的心理狀態而開的最好"藥"。錯題本是個見效緩慢的學習工具,畢竟這個錯題在數量上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積累起來。之后只能通過多翻看、多總結、多反思,才能真正發揮錯題本的作用,從而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效果。實際操作中,我要求學生將課本上、練習冊上、試卷上的難題及易錯易混題寫在了錯題本上,并引導學生定期復習錯題本。
四、設計層次性作業,提升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能力
由于學生生活體驗、認知差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諸多因素,則要求我們教師在進行設計作業時,必須做到教師要有一定的層次,有一定梯度,設計一些基礎性的作業、提高一些作業、開拓一些作業,給予學生一些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好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訓練與提升。實際操作中,我主要是針對一些難度比較大的章節、針對兩級分化的比較嚴重的班級和學生,設置了一些分層式的作業。例如壓強、浮力、功率和機械效率這幾節內容,待進生主要做練習冊或課本中或學案上的基礎知識題或當堂訓練或課堂十分鐘練習題,中等生做課后作業或選做題,優等生以做練習冊上的“超越自我”或學案上的“能力提升”題為主。
五、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在"樂"中學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在物理課堂的教學中和課后,教師們還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物理作業,如繪制漫畫、手抄報或者是思維導圖等,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在完成這一特色作業時,融入更多的熱情、興趣、思考力和想象力,寓教于樂,各展所思,從而深刻地感受到物理知識都是鮮活的,而非生硬。
六、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
培養科學探究精神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理念。實踐性作業的合理布置,能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在生活探究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動手動腦習慣,徹底打破"讀死書"、"死做題"的困惑局面。例如:讓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時間調查噪聲的來源,調查利用能源發展情況(如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了解溫室效應,談談如何控制溫度等;自制小孔成像、針孔照相機、溫度計、氣壓計、噴霧器、飛機機翼模型等易操作的動手小實驗;讓學生利用吸盤等物品感受大氣壓的存在,用報紙、泡沫、塑料等感受靜電的存在等;給學生提供實驗器材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實驗等家庭實驗,讓測量學生自己上樓的功率等實踐性較強的課外實驗;統一聽專家講座或專題復習,學生寫學習收獲及感想等。實踐作業的布置激發了部分學生動手的興趣,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大部分學生很樂意參與到課外實踐活動中去。
七、開展學生特色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初中學生十分在意同學、老師和家長對自己的認可和欣賞。他們喜歡不遺余力的表現自己。針對初中生的性格特征,我每一個學期都會定期組織物理知識性競賽和學生的才藝秀,這些具有特色的活動,極大地調動了我們初中生對于學習和掌握物理的積極性,增強的自信心。
八、加強跨學科題型的設置和訓練,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在物理課程設計中,要特別注意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交叉點,有意識地精心設計跨學科不同類型的物理作業,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系統整合能力以及運用數學等方法、技巧解決綜合性物理知識的能力。例如:在2021年的烏市初三年級物理適應性考試中,就特別考查了"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它就是取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一首長詩《天問》。實際教學中,我刻意設置了一些跨學科的模擬試題,例如:宋朝著名的中國文學家范成大去了一個海拔3700m的敏眉山腳下旅行,發現在山上"煮米不成飯",他們誤以為是泉水太冷,固有"萬古冰雪之汁"之說。實際上,這是因為高山海拔較___,導致礦泉水的沸點___。為了適應這種考試模式和規律,教師要加強跨學科學習,增加知識面,拓寬視野,提升學習的深度、廣度和寬度,才能真正做好跨學科設置物理題,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
總之,作業的合理設計和改編,以及設計的多樣化,旨在改變學生機械式刷題的困境,使學生在自己能力和興趣上達到收益最大化。教師一定要精心鉆研閱讀和吃透教材,關注每個學生的物理認知能力特點和差異,設計出了富有自己特色的物理作業,將所學物理知識與我們的社會實際、生活體驗有機結合了起來,增強學生自主完成物理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感悟到物理作業學習的重要性和價值,真正做到了學用相結合、達到減負增效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朱秀芳.淺淡初中物理教學中減負增效的幾點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0(12).
[3]張小利.初中物理作業設置研究 [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12).
[4]沈偉云.基于學生需要的初中物理作業創新設計[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