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不僅確定了我國教育總方向,也是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總要求。新形勢下,高職師范院校要堅持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圍繞“立德樹人”中心環節,教育引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研究重視理實結合,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充分考慮當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狀和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主體的認識發展水平,構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2+2”實踐模式,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 立德樹人 高職教育 理論信念 “2+2”實踐模式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7.024
On the "2 + 2" Practice Mode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XIANG Kun
(Hu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Yueyang, Hunan 414000)
Abstract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put forward "taking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and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further stress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which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igher vocational normal colleges should adher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focus on the central link of "moral education", educate and guid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to establish lofty ideals and belief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Fully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and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main body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2 + 2" practice mode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triv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basic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belief; "2 + 2" practice mode
1“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2+2”實踐模式內涵及必要性
1.1立德樹人概述
作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核心理念,強調以德育人、立德樹人,立德樹人的結構是一種連接結構。[1]道德修養是育人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育人的價值追求和最終歸宿。道德與教育是互為因果,互為補充的辯證統一。要正確理解道德教育的內涵,首先必須把道德教育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有研究認為,德性培養中的“德性”不僅包括道德和能力,還包括理想、信仰和價值觀。它是一個人思想政治修養的綜合體現,是人們思想觀念的集中體現。“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這類人才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寬廣的知識視野、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人才是美德的源泉,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道德突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育人突出了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德才兼得、全面自由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2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概述
科學理想信念不是自發形成的,其建設需要外部環境的影響、加強社會實踐、理論教育的指導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學生的身心發展還處于成長階段,他們的理想信念容易受到復雜多變的時代環境的影響,需要適當的教育和引導。理想信仰教育是一項涉及道德、政治、文化、歷史等廣泛領域的復雜教育活動。與單純的知識教育不同,它的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三觀”,并自發地付諸行動。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理想信念教育起著“支柱”作用,這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第一要義。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職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之后,在《意見》的指導下,各高校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意見,由各部門落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豐碩成果。[2]
1.3“2+2”實踐模式概述
突破傳統“職業導向”“技能至上”教育培養模式,采用“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采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實踐模式,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全方位教育,使學生接受并自覺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師教育的人文培養目標,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
1.4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4.1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緊迫需求
意識形態是思想的集合,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學等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任何時代的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因此,國家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是指統治階級能夠有效地管理其統治范圍內的各種意識形態,避免外來不良意識形態的滲入,保持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確保其控制功能的充分發揮,以及各種社會思潮的向心力和引領能力。思想穩定決定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命運。[3]當前,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習近平主席指出,宣傳和思想工作的目的,是為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第一線,加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掌握工作的“底線”是發展“紅色和專業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隨之變化。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日益頻繁的全球化時代環境下,高校應積極面對各種意識形態領域的不安全因素,創新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在理想信念教育方法上,要在思想上堅持自己的領導,在主要思想上保衛我們祖國的花朵,維護國家安全。
1.4.2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需求
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這個夢想曾經很遙遠,但經過中國人民長久以來的艱苦奮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需要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肩負著國家建設重任的下一代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只有樹立堅定遠大的理想和信念,才能為祖國的基礎教育建設服務。另一方面,實現中國夢的道路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克服這些障礙、挫折和挑戰而形成最強大、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就是理想和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把理想信念比喻為精神上的“水”。[4]如果你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你就會患上“缺水”的疾病。因此,幫助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建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避免“缺水”,努力實現中國夢。
2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分析
2.1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不明顯
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外化和評價,是檢驗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直接表現。通過對“報告”和“分析”的觀察,可以發現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很有效。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道德認知,可以很好的控制,他們將能夠認識到“誠信”是生活的基礎,更認同“愛國主義不需要一個理由,但需要理性”,“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相互理解,也可以看到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個人和集體或個人與國家的關系。[5]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行為選擇是與道德認知相違背的。這說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沒有外化,“知行不同”的現象十分普遍。
2.2教育方式日趨多元化,但管理監督不到位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變化,部分高校也在積極開發和構建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但是缺乏網絡課堂,課堂實踐等新的教育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多樣化發展難以滿足。所以,要創建一個學生們樂于接受教育的平臺。但由于在這些新平臺缺乏專業的管理和監督,各種各樣的好信息和壞消息在新興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行傳播,學生受好奇心和缺乏監督的影響,容易形成錯誤的觀點和認知。此外,小學教育專業學生預防能力、抵制能力有限,理想信念容易動搖。
2.3教學內容相對陳舊空洞,學生的“獲得感”不強
根據“教學-思想-行為績效”的結構方程模型,教育內容、教育方式、課程設置和教師水平都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做出了貢獻。理想信念的教育不同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而是價值觀的教育。在教學內容內化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是情感沖擊和理性沖擊的結合教育。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忽視了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對學生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模糊。這樣既不能滿足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需要,也不能激發學生自發內化知識的意識,更不能向學生傳達時代的新要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中國處于新時代的歷史地位,培養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一代人民”十分重要。報告強調,這是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使命和責任。“新一代”應該是能夠關注國家大事、緊跟國家潮流的年輕一代。因此,與時代發展脫節的課程內容將成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時代課題”的障礙。
3“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教育專業理想信念教育“2+2”實踐模式
3.1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的產物,其形成與個體社會化、心理認知發展和社會實踐能力密切相關。加強小學教育專業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貫徹以小學教育專業為主體的思想,按照小學教育專業的成長規律和才能規律,滿足小學教育專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解決小學教育專業思想和認知上的困惑。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處理好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思想與實踐的關系,使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3.2利用線上教學改變教師的角色
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構建課程,將課程內容、教學大綱、教材、參考資料(視頻、網站、參考資料、PPT等)、進度計劃按章節顯示在課程網站上,方便學生提前學習。這樣一來,老師就不會再重復在網絡教室里記住的知識了。他們把精力和時間放在突破難點上,放在考試評價上,放在其他網絡教學無法完成的教學任務上。在這樣的教學設計,從原始追求全面的教學內容,教師只能考慮多數類的教學進度和其他復雜和緊張,低效率的狀態改變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關鍵和困難解決,評估和評價,隱性知識傳授。這樣一來,教師就不再是單純的教育者,而是傳授知識,解決學生疑問的人。
3.3線下課堂教學內容具有主體性,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
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將理論課的內容分成專題講義,改變章節授課的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次上課都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圍繞主題,選擇2-3個好的問題在課堂上討論,如:理想與現實的比較?怎樣正確愛國?和問題一起學習、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把理想信念教育的話題引導成短劇,擴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地位。考試形式靈活,平時成績占60%,期末成績占40%,優秀者可申請免試,最大限度保障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
3.4讓理想信念教育進入在線“新”課堂
“要用新媒體新技術激發工作活力,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增強時代感和號召力。”在互聯網時代,學習如何使用新媒體,關系到小學教育專業教育觀念和信念的影響。這就像分子的熱運動,溫度越高,擴散越快。小學教育專業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新媒體在內容的傳播和擴散上發揮作用。高校可以整合新媒體傳播理想信念教育,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建立公眾號,及時傳播高質量、有影響力、能傳遞正面信息的信息。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網絡教育平臺,關注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學生可以留下評論,表達個人意見,教師可以及時回應,引導、弘揚主流價值觀。高校應堅持“自主使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安全管理”的原則,堅持自主、科學管理、網絡服務和管理的原則,堅持以信息網絡的特點和規則為基礎,加強網絡管理和監督,建立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3.5課外實地考察和社會實踐
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通過實踐,學生可以了解中國歷史,提高學生的愛國心,鍛煉學生的毅力,培養學生的品格,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展館的解說由高年級學生向低年級學生進行講解,在學生之間架起了理想和信念的橋梁。學生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參與當地的高層職位所利用的資源、社區、街道、學校企單位等資源合作、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打工等,了解社會,高層職位的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高尚的思想人格的培養和正確的價值觀、理想和信念的教育氛圍,為社會服務。
3.6將校內德育建設融入課外學習中
勞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道德教育滲透到勞動過程中,是實踐與知識相結合的最佳效果,這與陶行知先生“德性在于實踐”的觀點不謀而合。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融入勞動教育,無疑是培養下一代勞動者的重要途徑。課外勞動實踐應滲透到德育中。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獨特的協同效應,并有意識地加以加強。發揮課外勞動實踐的道德功能,加強空洞的說教和被動的道德教育,使學生在道德領域中體驗獨立活動,提高分析判斷能力,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同時要加強教師的道德意識,注重德育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參與性,充分發揮課外勞動實踐的道德功能,將德育納入課外勞動實踐。
4結語
研究“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教育專業理想信念教育“2+2”實踐模式,要依托高校、社會、家庭,充分發揮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積極作用,對各種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確保“協同工作”,在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形成積極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加強研究,根據社會現狀,提出更全面、更系統、更有效的路徑。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理想信念教育‘2+2’實踐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論立德樹人視角下的中高職研學旅行[J].中高職校長,2019(2).
[2]孫麗麗.立德樹人視域下中高職家校合作模式的構建探討[J].中國農村教育,2019,000(014):5-5.
[3]馮立新.新時代“立德樹人”理念在中高職教育中的實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3):22-23.
[4]于亞玲.高職道德與法治實踐視域下的人格教育[J].中高職校長, 2020,000(003):22-24.
[5]王沁怡,王之秋.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路徑與策略[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7).
[6]高會洲.理想信念教育視域下新時代學生黨員教育模式創新[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001):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