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霏
自然缺失癥,近年來流行的新詞,直指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現象:無論兒童或者成人,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如何治愈自然缺失癥?很簡單,回到大自然里開心地玩。事實上,早有一群人投身自然教育工作,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孩子打開自然之門。蘇格拉底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自然教育尤為如此,當自然流進生命里,成長著的“花朵們”便也會更為舒展和燦爛。
《海峽旅游》:您如何理解自然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
盛江華:我理解的教育實質應該是使人對生活保有熱情,去做真正的自己。而在種種教育形式中,自然教育最符合孩子的天性。我和團隊成員在一所打工子弟小學給孩子們開展了7年的自然教育活動,今年嘗試給心智障礙兒童親子家庭進行自然教育,在長期的接觸和觀察中,我更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對孩子有天然的療愈作用。我們看到心智障礙的孩子也喜歡在自然中開心地釋放自己,看到他們每次為了參加我們的自然活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要來;在活動中,他們開始嘗試主動表達,自主探索發現,這些都是我們期待自然教育帶給他們的。對于那些普通的城市孩子而言,如果能放下電子產品,走到大自然中,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大自然能幫助孩子們去更好地打開自己、重新認識自己,當孩子們開始與自然萬物共情,內心會越來越有力量,有愛、有情感支撐,身心會發展得很好;大自然也能很好滋養孩子的心靈,鳥兒的鳴叫和機器的轟鳴聲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花草的氣息和化學香精帶來的感受也不可同日而語,常常浸潤在大自然里的孩子往往在自主學習、創造力、協作溝通方面會更有靈氣。這種體驗會深刻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讓他們更有力量、更有信心去做真正的自己。

《海峽旅游》:說一說給孩子的自然教育課程設計有哪些技巧?
盛江華:通過實踐我覺得,自然教育的課程設計,沒有特別的技巧,但有兩點尤為重要:一是要充分地了解孩子,二是要尊重自然。要切實地做到這兩點并不容易,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每個個體都不一樣,自然教育不是單純地輸送自然知識、增強技能的教育,而是多元綜合的教育。這很考驗老師的心念,通過自然觀察、生態游戲等,讓孩子們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引導他們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共生、與他人相處、接納自己,才是自然教育真正想傳遞給孩子們的。
《海峽旅游》:有沒有什么經驗和建議可以分享給家長們,讓他們能在生活中踐行自然教育的理念?
盛江華:教育家杜威說,從生活當中學習。生活就是隨時可以發生教育的場域。要意識到,自然本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和自然有著聯結。最直接的,我們的一日三餐,就是來自于自然。在生活中踐行自然教育,其實就可以從吃飯這件小事入手,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們去了解我們和土地的關系,追溯我們餐桌上的食物從哪里來?還有垃圾分類,我們也可以和孩子討論垃圾與自然的關系、和我們的關系。重要的是,讓自己與自然產生聯結,讓自己也有一顆向自然、向生活學習的心,并以此影響孩子,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自然教育書單推薦
《林間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
作者: [美] 理查德·洛夫
記者兼兒童權益倡導者理查德·洛夫,在他這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作品中,揭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令人驚異的斷裂。今天,電子產品環境下成長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與自然的接觸,洛夫把這一現象和一些最令人擔憂的兒童發展趨勢聯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郁現象。這是第一本總結了系統研究成果的書籍,指出與自然的直接接觸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兒童與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洛夫不僅僅敲響了警鐘,也為恢復這一至關重要的聯系提供了實際的方法。
《與孩子共享自然》
作者: [美] 約瑟夫·克奈爾
作者約瑟夫·克奈爾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自然教育家。他將對自然的敏銳感悟力和熱愛之情,傾注在了他的戶外教育活動中,以游戲的方式把孩子們帶進了奇妙的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純美,共同分享自然的樂趣。本書被譽為“自然教育圣經”,是全球自然教育里程碑式的經典。它集錄了約瑟夫·克奈爾多年來在輔導孩子“體驗自然”的過程中收集和創作的50個游戲。 這些游戲除了用充滿創造力的方式講述生態學知識外,還能讓人們充分體會在自然中的喜悅、寧靜,培養人們對周圍世界的愛和尊重。
《筆記大自然》
作者: [美] 克萊爾·沃克·萊斯利、 [美] 查爾斯·E·羅斯
《筆記大自然》是一本指導如何給大自然書寫日記的入門書。克萊爾和查爾斯是美國著名的自然觀察家、藝術家、教育家。他們用兩種指尖藝術——書寫與繪畫,來傳遞大自然的色彩與神奇。在日記的字里行間,有流動的色彩,有疑固的字跡,有停駐的腳步,有飛揚的神思……其美感難以言喻,其寧靜無以殂容……似乎,所有珍貴而不被注意的,都選擇隱遁在這樸素的書里。
家庭自然游戲推薦
找一找春天的顏色
(適合1-3歲的孩子)
游戲內容
在樹干或者紙板上涂上或者貼上不同顏色的色塊;
用卡紙剪成相框、照相機等式樣,讓孩子在一片森林、公園一角或者菜園農場,找尋對應的顏色;
把孩子分成小組,比賽來找找看,誰找到的顏色最多。春天撿落花,秋天撿落葉,也可以挖點泥土和沙子。撿到的花葉顏色最多就獲勝。這個游戲每個季節都能玩。
用樹葉和花朵來作畫
(適合1歲以上的孩子)
撿拾好的落葉、花瓣、果實都可以作為材料來作畫。
1歲左右的孩子,可以直接用手拿著樹葉、花瓣,甚至果實,沾了水洗顏料,印在畫紙上。也可以印在玻璃上,再用吸水性強的軟紙拓印。
1歲到3歲的孩子,可以壓住白色紙的邊緣,用彩色鉛筆來回描畫,拓印出樹葉的葉脈形狀,花朵的花蕊花瓣形狀。
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觀察,直接描摹繪畫。不要去干預孩子,要求他畫得像,而是要鼓勵他們從眼前的觀察對象,隨便去畫去創造。
猜猜我是誰的果實
(適合1歲以上的孩子)
可以準備葵花籽、花生、地瓜、土豆、南瓜大小不一的果實和根莖,讓孩子們先觀察幾分鐘,然后放在封閉的盒子或者布袋里;
1-3歲的孩子,只需要直接報出果實的名字就好;
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倆倆組成一對,一個伸手摸,講述形狀和手感,然后由隊友來猜,答對最多的獲勝;
果實可以現場吃掉,也可以拿來擺成不同圖案,或者拿來玩過家家游戲。
猜猜哪個部分可以吃
(適合1-5歲的孩子)
可以用卡紙、貼布,畫出或者剪出胡蘿卜、玉米、地瓜、土豆、花菜、大白菜的全部分,包括根須、葉菜、根莖和果實部分。把每個部分分別剪開來;
把各種蔬菜的各個部分打亂后,讓1-3歲的孩子,來玩配對游戲。看看能否拼對,組成完整的蔬菜;
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玩“猜猜哪個部分可以吃”的游戲。把打亂的蔬菜組合,拿給孩子看,能不能吃,可以用角色扮演,擬聲來玩,比如“胡蘿卜葉子可不可以吃?”“不能吃!”“其實很嫩的胡蘿卜纓可以炒來吃,燙著吃。”等等;
5歲左右的孩子有更強烈的表演欲望,可以和家長、伙伴分別扮演兔子和熊的角色,玩“我要哪一半”的故事。懶惰的熊想不勞而獲,租地給兔子種,說他要分走地上的那一半,于是兔子就只種胡蘿卜和土豆、地瓜,收獲的時候把胡蘿卜纓和地瓜葉留給熊。之后可以有“我要地下一半”,“我要地上和地下兩部分”等情節。可以反復玩,換角色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