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蘇州市中學校園籃球的狀況,總結歷史與把握未來相結合,對提高蘇州市中學生的籃球興趣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影響蘇州市中學生籃球運動開展的主要問題。結果表明造成蘇州市中學生籃球興趣不足的問題主要包括:籃球課程數量較少、課外籃球活動不足、籃球活動組織策劃能力欠缺、籃球運動的重視程度較低。結合問題提出建議:學校要履行職責,培養學生的籃球興趣,增加豐富的校園籃球活動,充分利用校園籃球聯盟的優勢,增加校際合作。
關鍵詞:蘇州市中學生;籃球教學
2013年,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工作的意見》,指出目前我國的青少年,體質整體水平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比較明顯的下降,因此校園籃球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以籃球這種運動項目為依托,提高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選擇籃球作為校園推廣的運動項目,既有提高我國一直以來非常低迷的職業籃球水平的原因,也有籃球運動趣味性強、塑造球員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有助于學生成長的原因。
從長遠看,要形成籃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出職業球員的“生產流水線”。我國不能總依靠全封閉的籃球學校作為籃球后備人才培養的基地,因為傳統的籃球學校幾乎不考慮球員的文化知識,而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專業訓練上,這種模式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籃球學員的綜合發展和全面提高,是遲早要被時代淘汰的。蘇州市成立籃球聯盟后,中學有各類比賽可以參加,中學生組成的籃球隊可以參加5人制聯盟聯賽、3人制聯盟杯賽、5人制籃球比賽和3人制籃球比賽。因為比賽種類多,所以籃球隊忙于奔走于各個賽場,而非籃球隊球員的廣大學生卻幾乎對籃球的興趣較低,即蘇州市的廣大學生依舊沒有生活在籃球氛圍非常好的校園中,中學生甚至沒有打過籃球。作為學生課外活動最豐富多彩的校園,中學校園的籃球文化尚且沒有建立,蘇州市的中學校園籃球文化更是非常薄弱,導致學生對于籃球的興趣較低。因此在本文中通過調查的方式找出中學籃球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中學生籃球興趣的建議,目的是增加豐富的校園籃球活動,提高中學生對于籃球的熱愛。
一、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蘇州市中學生的籃球興趣進行探究,以定量研究為主,對蘇州市中學生籃球興趣的總體情況進行分析,以定性研究為輔,對個別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其對于學校籃球運動開展的情況以及對于籃球的喜愛程度。
(二)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本文寫作過程中,本課題通過對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把握研究方向,通過體育教育、體育心理學和體育科學等多方面作為理論指導,在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踐調查對中學籃球運動開展情況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結果與分析
(一)籃球課程數量較少
蘇州市很多中學生幾乎是沒有籃球課的,這嚴重違背了2017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下發校園籃球項目的政策要求。對于蘇州市中學生來說,一個月內的籃球課次數很少,一學期籃球課次數在7次左右,也沒有達到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的要求。這個情況不僅是阻礙蘇州市中學生校園籃球體驗、校園籃球發展的問題,更是沒有落實國家政策要求的陽奉陰違的行為,因此目前仍然沒有設置籃球課或者籃球課數量達不到要求的學校,必須立即整改。
(二)課外籃球活動不足
蘇州市很多中學生幾乎是沒有參加過校內的課外籃球活動的,這很可能是蘇州市的中學沒有組織校內課外籃球活動,即中學校方沒有設計出校園籃球落實的方案,所以課外籃球活動不僅談不上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甚至許多學校沒有課外籃球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這嚴重違背了2017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下發校園籃球項目的政策要求,嚴重違背今年2月國家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新政策中對打造校園籃球文化的要求。
(三)籃球活動組織策劃能力欠缺
蘇州市存在一批學生不喜歡籃球運動,所以不希望學校組織活動強制他們參加。雖然國家制訂的《中國籃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和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下發的文件中都有對校園籃球工作的具體量化標準,但是學校在落實此項工作時,一定要先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意愿。尤其是人數比較多的一批女同學非常不喜歡籃球這種看起來比較野蠻粗暴的運動,對于這部分女同學,雖然要鼓勵她們參與趣味性強的籃球游戲,但是不應該強制她們參加籃球比賽和課外活動,學校包括地方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不能為了一味追求死板的數字和指標而凌駕于學生的個人意愿之上。因為蘇州市中學生中有一部分群體對自己的愛好沒有明確的認知,所以當問及為什么對學校組織的校園籃球活動不感興趣時,這部分受訪中學生選擇了“其他”這一選項,這說明這部分學生可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喜歡籃球或者是否喜歡積極參加學校的活動。
(四)籃球運動的重視程度較低
蘇州市中學生不了解蘇州校園籃球聯盟的原因,可能在于學校和體育教師不在上課時多向學生傳達這些消息,可能是本地媒體對校園籃球這項有利于大多數學生的項目沒有進行大力宣傳,也可能是學生不關注新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但是既然蘇州校園籃球聯盟是一直以來負責校園籃球項目,也是今后繼續與學生打交道的校園籃球管理組織,蘇州校園籃球聯盟就必須先通過入校宣傳或媒體推廣的方式讓學生和家長們了解組織的情況,這尚且只是聯盟吸引學生參加籃球活動,培養學生籃球興趣的第一步。
而分析學生不參加聯盟組織的校內籃球活動和其他籃球活動,活動本身不吸引學生,是首要原因。現在的中學生能接收到非常豐富的信息,對自己參加活動的要求也變高了,這就要求蘇州校園籃球聯盟在組織學生活動時,首先端正態度,不要將活動變成完成上級任務的潦草行事,其次要了解學生希望參加的籃球活動是什么樣的。
三、結論與建議
(一)培養中學生參加籃球活動的興趣
目前的情況下,學生上籃球課和參與課外籃球活動的熱情不高,如果主觀意愿上學生不配合校園籃球工作的開展,那么無論學校或相關政府部門如何努力,校園籃球活動都無法開展。而中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和熱情,都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籃球文化、組織學生現場看比賽等“體驗式”的方式培養起來。實際上,培養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和喜愛本身,也是校園籃球發展和中國籃球改革的目標之一,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和未來,此時培養他們對籃球的興趣,就是在培養未來的籃球從業者和忠實愛好者,甚至是籃球運動員。
(二)落實校園籃球工作的進程
結合部分前人的調研結果和調查數據的結果,可以發現很多校園籃球布點學校的場地建設和器材準備尚且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存在一批學生對籃球感興趣并且非常喜歡這項運動,校園籃球本應是這些學生“大展身手”的舞臺,而目前的形勢沒有滿足這些學生的需求,也沒有達到國家的要求。還可以發現蘇州市存在學校不仔細規劃校園籃球活動方案的工作計劃的情況,籃球改革目前上升到“國策”的級別,這說明校園籃球項目絕不是“一窩蜂”的短期工作,而是長期的對我國體育教育和素質教育事業的規劃,因此學校不能對校園籃球項目持有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而要把校園籃球作為學校教育的日常項目,像廣播體操或冬季長跑那樣成為學校里一項新的體育活動方式。
(三)重視校園籃球課程
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籃球選為進行深化改革的項目,有振興中國籃球的深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學校園里就是存在著一批不以意志為轉移的不喜歡籃球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強制性的籃球課已經能夠達到籃球普及的效果。當然還有為數較多的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籃球活動的,對于這些學生,籃球課或多或少有些呆板,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學校要順從這些學生的喜好,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籃球活動。仍以校內籃球比賽為例,當班級之間開展男生籃球比賽時,最喜歡籃球的男同學往往就是場上隊員,打籃球比賽本身對這些籃球愛好者就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班級中對籃球不感冒的少部分男同學和大部分女同學,因為有集體榮譽感,一定會觀看比賽為本班級球隊加油助威,因此這些同學雖然不是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校園籃球活動,但卻以觀眾或者啦啦隊的身份投入校園籃球活動中,觀眾們雖然不能通過觀賽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但是觀眾們能通過觀賽了解籃球比賽規則和籃球文化,因此也是有好處的。而如果一定需要提高女同學對籃球活動的參與度,不妨將女同學培訓成助理裁判、啦啦隊員或籃球比賽通訊記者和攝影記者,可以不讓女同學直接參加身體沖撞激烈的籃球比賽,而間接地為籃球比賽服務。
(四)組建中學間的校園籃球聯盟
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不是教委,因為教學工作上幾乎沒有聯系,所以日常工作中的合作不暢通,而且因為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目前對中學校沒有行政隸屬或上下級關系,所以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對中學校籃球活動的管理機制就可能效率不高或者效果不好。在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與中學校沒有行政關系的情況下,由于聯盟與學校都有落實校園籃球工作、培養學生籃球興趣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這些共同的目的,所以聯盟與學校之間可以為了共同的目的而密切合作。
結束語
校園籃球作為《中國籃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各方要引起重視。目前蘇州市校園籃球工作落實得并不令人十分滿意,不僅中學校要做好工作計劃,與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多溝通,與對接的高校多交流教學經驗和活動經驗,而且蘇州市校園籃球聯盟和中學校都還應該擴大宣傳,借助媒體的力量讓社會知道校園籃球在蘇州市的工作情況,爭取讓社會力量也能夠為校園籃球的發展提供幫助或服務。中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在校園籃球的環境下,又多了一個新的重要任務,即培養學生對籃球的興趣愛好,這一點想要完成并不容易,需要學校營造出一個比較好的校園籃球氛圍,通過文化的滲透,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觀念,還需要學校在工作中創新工作方式和教學形式,讓學生喜歡籃球課,愿意參加課外籃球活動,只有這樣,才真正完成了國家的要求,培養了我國的籃球人口,促進我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曾桂生,郁晶晶.蘇州市校園籃球現狀的模型分析與發展建議[J].體育科研,2017,32(1):15-16.
[2]劉樺楠.蘇州校園籃球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8(4):62-64.
[3]劉樺楠,季瀏.蘇州市校園籃球“一條龍”培養體系的集聚、輻射效應[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7):67-69.
作者簡介:單紅軍(1981—),男,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國際學校,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