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泓
摘 要: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利用導入法能快速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馬上進入到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中來,能夠體現一定的美學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新課;導入;美術教學
萬事開頭難,一堂課如何起步,決定著這堂課的整體質量,小學美術教學課的開頭或起步,就是新課導入。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促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堂美術課能否成功導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導入有如此顯著的教學功效,不管采用哪些方法,關鍵在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和靈活運用。導入新課要親近自然,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下面就介紹幾種我常用導課的方法:
一、謎語導入法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大都喜歡猜謎語。用謎語導課不但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而且也鍛煉了思維能力,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導課形式。
例如:上這一課時,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則謎語:“此物真稀奇,中國人,家家有、人人有,一家就有好多個,外國人家卻沒有”你們猜猜這是什么?提示一:是動物;提示二:又不完全是動物。“對了,就是12生肖(或12屬相)”這是上《有趣的屬相》時我的開場白。
課的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并幫助學生了解屬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的特色文化,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
二、畫面導入法
通過圖畫導入新課,可以增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上《四季的色彩》時,先不出示課題而出示春、夏、秋、冬的圖片,讓學生在感受不同季節的色彩時自己來辨認是哪個季節,不用老師過多的言語,學生們就已經自己總結出來了。
三、故事導入法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好奇心強的小學生來說,故事始終有著很強的“誘惑力”。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饒有興趣的故事情節和教師配合以豐富的表情動作,能引導學生進入生動有趣的意境中,喚起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聯想。
例如:在上六年級《家鄉的小吃》這一課時我給他們講了一個關于南京臭豆腐的由來:相傳康熙八年,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準備再次應試。因無盤纏返鄉,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其父在家鄉開設過豆腐坊,于是王致和每天做些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許久王致和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后來傳入宮廷,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同學們也開始一起討論起各種小吃的由來和做法,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
四、談話導入法
提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問題,使他們產生親切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不僅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通過師生間的親切交談,能使學生從教師的談話中受到啟發和感染,還能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題材和意境中。
例如:《自行車局部寫生》中通過我和學生交流自行車的種類、功能和動力來源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回憶自行車的構造。
五、提問導入法
導入新課時的提問,其目的是為了創設學習的條件,其要旨在于激發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習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問題鏈,進行誘導式提問,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及早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快樂的人》中我問學生們:“什么時候你是最快樂的?”、“你在快樂的時候想做什么?”……
學生回答非常活躍,有幾個學生甚至跑到講臺前做各種動作,我趁機配合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學生的各種動態,使這節課達到了一個高潮。
六、實錄導入法
利用多媒體手段,把身邊的事物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放給學生看,使學生置身于其中,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觀察提供了真實而豐富的內容和場景。
例如:《放學了》這一課,課前我把學生們在放學后的一些活動用攝像機錄下來,課堂上放給學生。通過觀看要求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觀察和記憶,說出所喜愛的活動中的人物動態形象和活動規律。這樣導入,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
除了上述幾種導入方法外,美術教學導入新課的方法還有很多,如通過欣賞范畫、聽歌曲、實物展示、即興發揮等。但是,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導入的方法都要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教學實際,都要緊扣教學目標,都要新穎別致、以學生學習興趣為主,重要的是好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授課的成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