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申 何艷春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起著支持與保障作用的新評價體系已經誕生,尤其是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正在為許多教育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育實踐者的探討和研究。當前,小學課堂教學中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研究頗多,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則少有人問津因此,加強小學課堂課程的實踐和研究,特別是學生的學習評價研究讓兒童在體驗中進步,在評價中發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樹立新的評價觀;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結果時效性
引言:《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小學教科書把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發展作為主線,把課堂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輔線進行構建,力求貼進學生生活,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發展需要。因此,要遵循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生理特點,構筑自由民主的對話平臺,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使學生積極參與評價,讓小學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激情。
一、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
我認為,尊重人的個性差異,主張為兒童提供適應他們各自發展需要的小學教育。因此,小學課堂教學的評價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評價是一根指揮棒,對學生作出怎樣的評價,將影響他繼續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執教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好奇心,利用一切機會和資源,把激發學生參與評價的興趣放在首位。利用直觀教學法,如實物演示、做游戲、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評價的興趣,調動起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找準參照物,指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以便找準差距、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在自我評價中,學生通過自我學習成果的展示,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也有利于其反省自己的學習過程、整理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學習方法,這樣不但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而且還能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調控。
二、小學課堂學習評價方式的多維化,主體多樣化。
即評價主體對象多元化(學生、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等參與其中)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法多樣化,評價時機全程化。評價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重點,有層次地進行。評價的層次性最主要體現在評價的具體內容上以及評價的對象上。因此不能用同一的標準,同一的方法評價學生。
1:評價方式的多維化
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再加上評價目標的多元,評價內容的多樣,因此對學生評價的方式應該是多維的,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多角度地發現學生的優點。要改變過去太偏向于教師對小學生的評價、小學生應該聽從教師評價的被動現象,讓小學生、教師、家長成為參與評價的三大主體,實現“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觀念,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切評價,都不能忽視小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對于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情感體驗,如是否喜歡數學,學習數學是否有信心,數學探究是否有興趣,小學生感覺是最真實的。因此,小學生的自評很有必要,也很有價值。比如,在小組評價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表格,讓學生在小組活動后對自己進行評價:
2、評價主體多樣化——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
自評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有效途徑。通過自評,引導學生自覺總結學習方法,判斷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互評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互相評價活動,使學生面對面地相互交流,深化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見,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三、評價方式方法科學簡便、靈活多樣、富有實效。
評價的基本模式是“肯定”加“提示”,也就是找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以肯定,同時鼓勵他們糾正不足:評價形式我們采取學生自評與小組互評、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發展記錄袋評價與即時觀察、管理評價與激勵評價、改進建議與發展方向等多種形式,同時改變那種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方式,強調學生的自評、互評等方式,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其他有關人員參與學生學習評價。
由此,你就會明白高效課堂為什么如此重視學生學習評價。當學生自發組建的學習小組成為一個學習的“組織”時,這個組織便有了“育人”功能,課堂成為一個重要的精神場、文化場、育人場。高效課堂讓我重新認識了“評價模式”對于教學的意義。
有人說,高效課堂過度夸大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想說,這同樣是一種策略,從教師主導課堂到學生成為課堂主體,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其實,并非一線教師不認同先進的理念,而是改變習慣確實很難,不是一下子就能實現的。高效課堂是“去控制”的課堂,主張教師的“不言之教”,這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無為”思想。
主要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08-01
2、李明新等編著: 《幼兒教育心理學》 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07-01
3、2021版《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編號:314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