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璇
語文作業是檢驗課堂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延伸。知識的鞏固、 能力的提升、素養的形成,都離不開作業的維系和深化。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語文作業的潛在功能和價值,是所有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著手。
一、有趣 :鏈接生活,注重綜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因此,語文作業要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學會觀察,融入生活,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而語文作業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結合,不僅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意識。
例如五上《牛郎織女》的課中作業設計:
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什么是連環畫以及連環畫的特點。然后,借助課文插圖讓學生明白每一頁連環畫的構成要素,這為接下來的設計連環畫掃清了障礙。
(一)設計連環畫環節:
(1)快速默讀課文《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從中挑選幾個故事情節作為連環畫的內容。
(2)組內交流:為什么挑選這些情節?其他的為什么不被列入?
(3)全班交流。
預設:身世凄苦一用心照看老牛一得老牛相助,喜結良緣—男耕女織,幸福生活一織女被抓,天河相隔—初心不改,七夕相會。(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織女,應選擇與他們有關的情節。而其他都是次要的人物和情節,在設計連環畫的時候不用被列入,這也是我們概括課文小標題的方法。)
(二)創作連環畫環節:
(1)每小組挑選1~2幅畫面,分工合作,進行連環畫的創作。(提醒:創作前,請先根據選定的畫面情節確定人物和景物以及他們的布置和安排,考慮細節,別忘了配圖的文字。)
(2)全班展示。
各組展示所創作的連環畫,每小組挑選一幅較滿意的,通過多媒體依次展示,組成完整的連環畫。
(三)復述《牛郎織女(二)》的故事。
這一環節將創編連環畫分為兩個步驟:設計和創作。設計環節的重點在于挑選編入連環畫的情節,引導學生緊扣主要人物選擇主要情節;創作環節的重點在于根據選定的情節選擇人物、景物和配圖文字。這樣分步操作的要義在于降低創編連環畫的難度,提高課堂效率。然后匯集精品組成完整的連環畫,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后,讓學生對照連環畫復述故事,降低了復述的難度,是對本單元“復述故事”這一主要目標的又一次練習與回歸。
二、有料 :強調運用,注重探究
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小學語文作業主要目的是內化知識、拓展能力,要讓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學以致用。
例如,在教學五下《有趣的漢字文化》中,設計改錯別字。
在了解、熱愛漢字文化的基礎上,維護漢字的規范使用。通過社會實踐類的活動,讓學生加強漢字規范使用的意識與能力,提升梳理、分析、概括、賞析的能力,并體現“綜合性學習”單元的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我們組織一次有趣的探究學習活動——“啄木鳥行動”,來維護漢字使用的規范。
(1)活動設計1:“火眼金睛孫悟空”。以小組合作等適宜的方式尋找校園展板、社區標幅、周邊環境中使用的錯字、別字,維護規范語言文字的嚴肅。
(2)活動設計2:“專家門診小醫生”。以班為單位組織評選“診斷錯別字大王”,尋找作業中的錯字、別字、病句的現象,充分認識不規范用字帶來的各種不良后果及語言規范化的重要意義。
反思與啟示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這次有趣的“啄木鳥行動”,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全方位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更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處處能學語文的“大語文”觀。
三、有創意 :創新形式,注重開放
傳統語文作業,非常重視夯實語文基礎知識,但作業形式較為單一,遠離生活實際,不利于學 生語文素質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如何讓語文作業不落入單調、乏味的窠臼,這就要在作業設計創新上下功夫。
例如,《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導讀的作業,可以如下這樣設計。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 張飛、諸葛亮、曹操如果穿越到現在來找工作,你認為他們分別適合什么職業崗位?請你選擇其中一個人物,為他設計制作一份求職簡歷,開始他的當代求職之旅。(提示 :請考慮人物性格、專業特長、履歷、從業經驗、個人愛好等因素)
這些作業打破了傳統模式,通過多元化的設計,讓學生依照自己對事物、人物的理解,做出個性化的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語文素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需從注重綜合、注重探究、注重開放的角度入手,關照、創新、優化學生的作業設計,從而讓語文學習從生活出發,向課外衍生,與實踐相聯,真正成為一架理解課本知識、服務課堂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語文能力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