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當代藝術”專題
01 中國當代藝術變革的四十年
馬爾科·梅卡萊利
08 當代藝術策展觀念的變革及其美學問題域的構成
——以瑞士策展人奧布里斯特的“對話”策展理念為例
劉 琛,邱正倫
“藝術與空間”專題
12 從日常生活批判視角解析當代公共藝術
林崇華,張海琳
18 空間美學的主體性特征與“空間實踐”表征
肖玉欣
“女性與電影”專題(學術主持人:龔艷)
23 世紀女生相:阮玲玉·于藍·鞏俐
楊遠嬰
31 以熱忱靈魂作光影書寫
——論許鞍華改編張愛玲作品的作者性追尋
彭 可,力冬梅
37 “目光”下的張愛玲影像創作
曹輯憶
戲曲專題(學術主持人:張婷婷)
42 戲曲表演藝術特質之歷史形塑
孫 玫
46 《劇話》剿自翟灝《通俗編》考論
——兼論《通俗編》《劇話》與《函海》的版本牽纏
蔣 宸
63 梁祝傳說與“華山畿”故事淵源考
王寧邦
70 戲曲研究的立體化與劇壇研究的新推進
——評裴雪萊《清代前中期蘇州劇壇研究》
顧芯佳
75 芥子園與昆曲
廖俊雄
美術學
79 《蘭亭序》的魏晉風度及其美學思想
蔡洞峰
84 王維的詩畫相融與水墨風尚
王 惠
89 歐陽修對北宋書壇崛起的貢獻
吳紅松
94 山水圖式與遺民心態
——倪瓚“一河兩岸”圖式的經典化歷程與遺民自我形塑
宋石磊
100 清代四川地區四角攥尖墓碑的營建之道
羅曉歡,王慧靈
第二期
名家訪談
01 走向戲曲理論園林深處
——王安奎先生訪談
安 葵,李志遠
藝術理論與批評
08 社會轉型中藝術集聚的歷史演進與基本特征
榮 潔
15 演出藝術學之曲藝學與雜技學的歷史與現狀
張 月
23 藝術參與新時代中華道德文化建構
黃永健,趙 雪
29 “藝術”何以“現代性”?
——評胡玲玲的《日常生活與藝術現代性》
黃桂娥
戲劇學(主持人:張婷婷)
33 戲劇本體還能如何思?
——讀譚霈生先生《戲劇本體論》
陳 軍
41 試論廣義戲劇性與狹義戲劇性
陳云升
47 《曾經如是》:對現代人集體性苦難的生命關懷
胡明華
電影批評專題(主持人:龔艷)
55 劉苗苗電影中的地域基因、心靈治愈與詩意美學
——以《紅花綠葉》為中心
孫 萌
61 從“古畫技法”到“戲曲身段”:中國電影民族化表演的文化理據與創作路徑
——以《不成問題的問題》為例
張 陽
70 挪用與重構:基于中國古典神話的《流浪地球》再解讀
張仕林,李 彬
舞蹈學
76 動作的隱喻:游牧文化的身體記憶
——以納西族葬儀舞蹈“熱美磋”為例
馮 莉
84 性別視域下的京西太平鼓“記憶之場”研究
楊秀明
89 體育舞蹈“蓮花十八響”的運動特征、創設思路與意境營造
崔曉蘭
本土藝術
95 黔西北苗族蘆笙文化研究評述
——兼談苗族支系蘆笙文化對比研究的意義
付立志
100 語言詩意化、意象符號化與敘事碎片化
——畢贛電影形式探析
劉可文,白倩雨
105 雕塑守藝與大匠人生
——田世信雕塑作品評議
李 革
第三期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專題
01 《覺醒年代》:唱響青春理想的主旋律,重現披荊斬棘的紅色之路
楊鎣瑩
07 從力量英雄到改革弄潮兒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工人銀幕形象及其男性氣質研究
丁 寧
15 先驗的崇高主體
——“十七年”電影中黨員形象的審美形態與文化表達
陳亦水,張珍妮
圖像學
24 藝術介入科學:文藝復興時期制圖術的學科啟示
孫曉霞
33 科學圖像敘事研究
姚 鵬,崔之進
“數據庫電影”專題(主持人:龔艷)
38 可量化的電影史?
——格里菲斯與計量電影學
邁克·巴克斯特,達莉亞·科特洛娃,
尤里·齊維安/著,羅顯勇/譯
51 數據庫電影
——理解“漫威電影宇宙”的一種路徑
檀秋文
59 數據庫電影的概念及其哲學意涵
趙 斌,徐博文
65 場面處理的三重超越:一種“計量電影學”的視角
楊世真
72 風格的代際轉移:中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計量學研究
范 倍,郭柳蹊
“音樂民族志”專題(主持人:趙書峰)
87 不識廬山“真”面目
——音樂民族志書寫的三重境界
胡曉東,包悅力
94 節日與歡歌
——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農民豐收節”音樂民族志研究
蔣 燮,向晶晶
103 生殖崇拜對太昊陵廟會音樂文化的建構
董勝強
第四期
“禮樂中國”(主持人:唐應龍)
01 “不學禮,無以立”:“天意”“應該”和“必須”
——王啟發研究員訪談
陳 雄,王啟發
07 從民族音樂教育理念到秦派二胡
——魯日融教授訪談
梁 偉,魯日融
13 “禮樂中國”名家訪談緣起
唐應龍
藝術理論與批評
18 吸收外來資源 以資今日之鑒
——孫曉霞《西方藝術學科史:從古希臘至18世紀》書序
李心峰
22 藝海幽深:藝術學理論的中國經驗探索
——評學術新著《新編藝術原理》
張 悅
“影視與改編”專題(主持人:龔艷)
27 內容生產與傳統類改編研究
周洪波,萬傳法
32 后情感主義視野下仙幻IP的改編策略研究
——以熱播劇《琉璃》為例
張 薇,李勝利
39 淺議IP改編劇創作的兩難處境
——以電視劇《香蜜沉沉燼如霜》的改編為例
石天悅,黃金華
45 從《魔道祖師》到《陳情令》
——“雙男主”人物關系塑造與性別氣質游戲
袁 也,陸嘉寧
美術學
51 漢畫像磚、畫像石藝術的歷史尋跡與研究理路
夏燕靖
66 春秋戰國“器惟求新”的玉器改造研究
張潔寧
74 明代“空白期”瓷器問題初探
薛元可
“民族音樂學理論與田野個案”專題(主持人:趙書峰)
81 誰的“非遺”?
——中國傳統樂舞類“非遺”傳承與傳播問題再思考
趙書峰
87 傳統的發明與文化的轉型:當代土家族樂人文化身份的焦慮與反思
向 婷
93 行政區劃變更中阜新蒙古族音樂的消散與再塑
石秋月
99 共享·互文·場域
——以湘中新化縣紅旗新村梅山師公教“拋牌”與道教“奏職”儀式音聲為例
楊聲軍,李祖勝
第五期
名家論談
01 邊界與融合:審美人類學、藝術人類學與文學人類學的交叉對話
王 杰,方李莉,徐新建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專題
15 以輕御重:脫貧攻堅主題電視劇《花繁葉荗》的敘事策略
楊 飛,朱永富
20 情誼深幾許
——脫貧劇《山海情》中“情”之多重演繹
安 倩,景秀明
25 形塑新中國
——“十七年”時期外國美術家對新中國的表達
黃合歡
“藝術與空間”專題
33 論電影空間中的本土性與現代性之關系
——以貝赫·澤特林的后南方電影為參照
陸心宇
43 AR技術與當代中國公共藝術空間重塑
——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特展
宋 蒙
“海外譯稿”專題(主持人:龔艷)
48 走神的信徒:論柏林的電影宮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文,徐亞萍/譯
53 走進德古拉
——日本電影與香港電影的無聲吶喊和文化交匯
韋恩·斯坦/文,郭沫杉/譯
64 馬克思·阿伯與路易斯·布努埃爾的談話
路易斯·布努埃爾,馬克思·阿伯/文,孔 雁/譯
書法專題
71 書法是藝術,更是國學
周興祿,周方舟
77 印象與真相:梁巘書法真偽考辨
熊言安
86 危機與啟示:書法與現代性的兼容性思考
王雪璞
92 現代性危機中當代書法藝術的價值尋繹與思變求新
王 娜
本土藝術
98 變與不變:“貴州美術現象”的轉身
駱麗君
103 黔東北土家族傳統民居建筑與裝飾藝術研究
——以江口縣云舍村為例
唐洪剛,梁曉鵬
第六期
名家論談
01 18世紀歐洲中國風壁飾畫
王才勇
“藝術與空間”專題
11 在法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他者”身份
——以陳箴為例
唐麗霞
18 空間性:公共藝術的本質思考
徐 杰
24 迷宮:類型電影之原型空間初探
劉苗苗
“戲曲”專題(主持人:張婷婷)
31 清代內府目連戲《上路魔障》研究
王 巖
38 詮釋與情境
——試論《牡丹亭》的多重敘事空間
莊清華,郭 旗
“地緣、空間與電影”專題(主持人:龔艷)
45 社會變遷與城市意象
——中國電影中的北京呈現
儲雙月
54 《小偉》:一個廣州家庭的電影修辭
甘小二
60 “夾層空間”在粵港澳大灣區電影中的呈現及運用
段婷婷,海 洋
“民族音樂學”專題(主持人:趙書峰)
66 族性音聲的多重表達:湘西苗族接龍儀式的音樂人類學考察
李祖勝,鐘楚鯤
79 時空中的階序:中—泰南傳佛教節慶儀式音聲系統的比較研究
董 宸
設計學
90 設計師:一種作者的身份
邁克爾·羅克/文,宋厚鵬/譯
98 時尚與僭越:宋代禁奢令中的鋪翠裝飾
王希俊,謝純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