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宇
(上海航天動力技術研究所, 上海, 201109)
企業標準體系是企業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的科學的有機整體。 為切實發揮標準化對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戰略支撐作用, 企業應當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 科學合理的標準體系。 由于企業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 與之相應的標準體系也應不斷的補充、 完善優化。 任何一個標準體系在建立后, 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 就會產生系統性的退化問題。 這些系統性退化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標準體系架構是基于當時的發展環境、 模式和技術水平設計的, 已不一定能適用當前先進發展水平的需要; 標準體系中的標準存在標齡過長、 標準技術指標和內容落后; 標準制定的協調工作不精細, 產生了標準間存在重復、 交叉、 矛盾等問題[1]。 因此, 為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和發展趨勢, 針對標準體系的系統性退化問題,我們應對原有的整個標準體系進行調整優化。
標準體系優化的目標是: 構建一個框架合理、 層次清晰、 適宜協調、 水平先進、 適應新需求的標準體系。 對于一個企業, 標準體系目標越明確越好, 并盡可能量化, 從而在實踐中可以有效評價其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分析當前企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和趨勢以及標準化對象的發展新要求, 明確企業標準體系的目標,對標準體系框架(即標準體系結構) 進行優化(即調整或重新搭建), 構建科學先進、 系統全面并符合當前和未來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框架。
優化標準體系明細表, 對原標準體系明細表中的現行標準和需求標準項目進行全面復審, 全面摸清標準體系中每個標準的適應性情況, 給出復審結論, 提高標準體系的適應性。
以新標準體系框架作引導, 以原標準項的復審結論為依據, 確定各標準的納入范圍和層級劃分, 形成新的標準體系明細表, 增強標準體系的系統性、 協調性。
根據標準體系服務對象的新應用范圍和新作用要求, 提出新的發展重點和發展需求, 搜集和制定新需求標準項納入新的標準體系明細表中,提升標準體系發展的前瞻性。 基于以上優化后的新標準體系明細表, 提出標準修訂、 整合、 通用化等的可操作性的綜合實施方案, 體現標準體系的實用性。
2.1.1 企業標準體系目標的轉變
集團公司于2019 年3 月印發 《標準體系建設方案》 (以下簡稱 《方案》), 要求院級、 廠所級企業合力構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集團公司新型標準體系, 推動標準化工作由支撐型號和專業發展, 向支撐組織成功和高質量發展轉型, 以實現集團公司 “三高” 和雙 “一流” 目標。 結合本所現階段的使命愿景: 努力建成綜合技術能力國內領先、 國際一流的集中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發、 生產、 試驗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 為繼承上級標準化體系轉型思想, 支撐本所企業轉型, 實現 “ 管—建—用” 協同并形成閉環的標準化目標, 廠所級標準化體系的優化勢在必行。
2.1.2 新發展需求模塊的缺失
近幾年, 隨著國家各項發展戰略的提出, 現階段本所的發展方針和發展戰略為: 形成中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產業為主導、 軍民通用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 持續改進組織管理體系, 系統規劃核心軍工能力, 全力推進智慧型研究所建設。 針對本所新的發展需求, 原有的標準體系明顯缺少了智能制造類標準、 軍民通用類標準、 核心能力建設項目類標準的內容。 本所自2015 年開始實施產品保證體系建設以來, 產品保證標準規范已初步建立, 但各產保工作配套的標準規范仍不全面, 為進一步強化面向產品、 面向組織的技術與管理整合, 完善產品保證的標準規范, 提升產保工作的規范性和系統性, 應在企業標準體系中增加產品保證類分支模塊并持續補充完善。
2.1.3 原標準體系問題的凸顯
集團公司提出 《 方案》 指出要以 “ 三個面向” (面向產品、 面向流程、 面向組織) 為切入點, 構建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標準體系。 顯然本所原有的 “技術標準系統—管理標準系統—工作標準系統” 體系框架已經過于單一, 不能與 “三個面向” 切合, 不再適用與當前新時期企業轉型升級要求。 本所原有的標準體系明細表自2013 年運行至今, 雖每年有動態更新, 但依然存在同一標準化對象各層級標準要求不一致現象, 標準間存在重復交叉矛盾等現象, 部分標準已不適用當前科研生產發展需要, 存在實用性不強等問題,急需進行標準復審與層級調整。
標準體系的框架設計包括標準的橫向分類設計和標準的縱向層次設計。 標準體系的橫向分類設計主要是按標準屬性的差異分列, 按屬性相同或相近集中。 標準體系的縱向層次主要是按標準的隸屬關系進行縱向類別細分。 標準體系框架搭建要從第一層或頂層設計開始, 逐層往下設計展開[1]。
企業標準體系的第一層次是標準體系的總體布局, 具有重要引導、 規劃和定位作用, 為橫向分類設計。 集團公司通過分析新時期企業特點和發展定位, 科學搭建了新型標準體系的頂層框架, 全面覆蓋了企業管理全要素、 產品全層級、研制全過程以及產業全鏈條, 并充分滿足企業管理能力提升, 供應商管理體系建設、 軍民融合和行業航天發展對標準有效供給的需求。 由于集團標準體系頂層框架的橫向全覆蓋, 作為集團公司下屬的院級、 廠所級企業, 可在集團公司標準體系頂層框架下, 針對自身的專業領域特點和發展需求, 對頂層框架下的橫向分類和縱向層次進行刪減和細化, 重新搭建一個 “集團—院—廠/所” 三級協調、 接口統一又適合自身發展的完整的標準體系框架。
隨著標準體系框架的調整或重構, 原有的標準體系明細表顯然不再適用, 需要根據新框架對其進行類別、 層級的調整和標準的重新納入。 其關鍵內容是原標準項的適應性評價、 標準項的協調性定位、 缺位標準項的需求性補充。
2.3.1 原標準項的適用性評價
標準的適用性評價是通過對原標準項進行復審得出的評價結論。 這里的標準復審不僅是對原標準項中的現行標準審查, 還包括原標準項中需求標準的審查。
對現行標準復審以現行標準應用情況為切入點, 論述該標準項應用于哪些產品型號中、 應用于哪些管理過程中、 應用于哪些工作崗位中, 從這3 方面來分析其必要性、 實用性、 協調性、 先進性, 最后得出復審結論: 留用、 刪除、 整合。根據實際需求, 對于企業內部標準, 復審結論可細分為: 有效留用、 修訂留用、 廢止刪除、 整合修訂, 以便于后續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開展。 對于企業外部標準 (如國家標準、 國家軍用標準等上級標準和其他行業標準), 復審結論可細分為:有效留用、 更新留用、 廢止刪除、 無用刪除。 在標準復審過程中, 尤其重要的關鍵點是當多個標準項目存在重復、 交叉、 矛盾、 相近等問題時應進行深入復審。 復審時將這些標準項放在一起,對比出標準間重復、 交叉、 矛盾、 相近的具體內容, 結合企業實際應用情況, 綜合考慮先進性、協調性, 提出一個多標準整合方案。
對于原需求標準的復審, 應對標準名稱和專業方向進行必要性和準確性分析和判斷, 從而得出保留或刪除的復審結論。
2.3.2 標準項的協調性要求
按照標準體系協調性要求, 應明確標準項分層次歸類放置的原則, 調整標準項在標準體系明細表中的位置。 通過復審結論, 大部分留用標準項可在體系框架指引下準確定位。 但由于標準體系結構具有多類別/多層次, 且各模塊間存在相近、隸屬、 相互配合的關系, 難免出現同一標準項在標準明細表中重復出現的現象。 建議每個標準項只出現一次, 且應保留在企業主業務類別模塊中, 從層次劃分上應保留在最先出現的子層次中[2]。
2.3.3 缺位標準項的需求性補充
缺位標準項的補充是依據本企業新的發展重點和方向來確定的。 具體來說是根據企業標準體系應用對象的新要求來補充的, 例如生產制造新技術 (如數字化、 智能化等), 設計與工藝協調要求 (互聯、 互通、 互操作等), 產品組成的新技術狀態 (如通用化、 系列化、 模塊化等), 業務辦公的新平臺 (如信息化、 網絡化等)。 綜合這些新需求、 新方向應積極搜集外部相關標準, 并根據自身特點提出新的需制定標準項, 補充納入標準體系明細表中, 體現標準體系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標準體系優化過程中, 尤其是標準體系框架和標準體系明細表的重新搭建與調整需要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與標準化管理部門共同協商, 對重點模塊進行分類別分層次逐個討論分析, 達成一致意見后形成新版標準體系表。
新版標準體系表發布實施后, 企業各部門應將業務范圍內的標準貫徹落實到位, 并加快體系表中需求項標準的制定。 標準化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需求, 動態補充新增標準, 實現標準體系的更新維護和動態管理, 并盡可能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 如標準化軟件工具的開發與應用等, 對各標準項進行學習宣貫與監督檢查, 實現標準體系數據運行的綜合分析。
企業標準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 與企業的生產、 經營各方面存在著雙向聯系, 需要做到目標明確、 統一認識、 科學設計。 在標準體系的優化過程中, 應用科學的方法, 一切從實際需求出發, 把握優化的關鍵要素, 保證標準體系的有效性、 適用性、 先進性。 通過新型標準體系的運行, 促使企業的各項管理趨向系統化、 條理化、 科學化, 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 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