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軍,易 旺 ,張 欣 ,姚國鵬,鄧 潔
(湖南農業大學 景觀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隨著國家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城市最具活力和特色的濱水區域也得到相應重視與發展。濱水植物景觀,是城市濱水區景觀中的重要內容,它的建設和發展對城市發揮持久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有重要作用[1],且濱水植物的搭配與所形成的景觀都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公眾的審美與情緒。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長沙,水資源豐富,景觀多樣,有著一定的評價價值,因此選取長沙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濱水綠地植物景觀進行質量評價,得出普遍公眾喜愛的植物配置模式,為濱水區的綠地景觀提供設計依據。
研究區位于湖南省長沙市(111°53′~114°15′E,北緯27°51′~28°41′N),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17 ℃,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 mm。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對湖南長沙地區濱水綠地進行勘測踏查,選取長沙市具有較好景觀特色的長沙烈士公園、西湖文化公園、梅溪湖公園以及湖南松雅湖國家濕地公園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大量實驗數據表明,將照片作為風景質量評價的媒介同現場評價無顯著差異[2]。所以從上述幾個公園及濕地中挑選出來的20個景觀樣本進行調查,記錄每個景觀單元中園林植物的構成、生態習性以及周圍環境等,并對相關植物進行拍攝;同時從不同方位拍攝每個景觀單元,在拍攝的20多張照片中挑選1張最具代表性的作為評分材料,供評價者評價。
選擇評價者150名,根據職業等特點,將評價者分為4種類型。因此選擇專業學生、非專業學生和社會群眾各40名,專家30名。
BIB-LCJ 法 ( Balanced Incomplete Block de-sign-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平衡不完全區組設計-比較評判法)是由俞孔堅提出的,將風景審美評判測量法中的 SBE 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美景度評價法)和LCJ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比較評判法)相結合,融合雙方優點、消除缺點,因而可靠性高,能真實準確地反映公眾對景觀的審美態度[3]。
以比較植物景觀之間的優劣次序為試驗目的,參考俞孔堅的研究、心理學的等級排列法及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得設計[4~6]。
BIB—LCJ法以照片為媒介進行風景審美評判測量時,對20個樣本中的植物景觀(照片)進行隨機編號;考慮人辨別照片會產生視覺疲勞,故將每組照片設置為5張,將20張樣本照片排成 5×4的矩陣[7],并重復5次編排。再將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給評價者,評價者依據自己喜好,給每組照片進行由好到差1~5級的等級評價,并將其填入發放的表格中。
BIB-LCJ法是根據頻率矩陣算出選擇分數百分率,再查詢PZO轉換表,得出Z值,由此表明各景觀的美景程度及各群體對不同景觀的審美評判。但赫葆源在解釋等級排列法時,表明平均等級同樣適用BIB-LCJ法的美景度值,比Z值更具準確的區分度。因此本研究采用平均選擇等級的修正值T=5-MR作為各樣本的美景度量值。
參考文獻中的等級排列法,將數據進行初步整理,形成頻率矩陣,從中可直觀地看出評價者對各景觀樣本的評價等級情況;其中等級人數是指評價群體將該樣本評價為該等級的人數,等級和是指各個等級人數與等級的乘積之和[8]。并進一步得出平均選擇等級MR,從而將平均選擇等級的修正值T=5-MR作為各種樣本的美景度量值。從表1中可知,濱水植物景觀樣本的審美評價值隨著T值的增大而增高,從而對所有樣本進行美學質量的美度值分析。

表1 頻率矩陣
專業學生與非專業學生之間的回歸方程是y=0.6329x+0.7403,相關系數是0.8339;專業學生與社會群體之間的回歸方程是y=0.7562x+0.4929,相關系數是0.8684;專業學生與專家之間的回歸方程是y=0.7784x+0.4511,相關系數是0.9;非專業學生與社會群體之間的回歸方程是y=1.0254x-0.0513,相關系數是0.7861;社會群體與專家之間的回歸方程是y=0.7674x+0.47,相關系數是0.7726;其中評價群體兩兩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75以上,總體屬于高度相關,表明對濱水植物景觀樣本,不同評價群體具有較為一致的審美態度;相關系數由高到低依次為專業學生與專家、非專業學生與社會群體、專業學生與社會群體、專業學生與非專業學生、非專業學生與專家、社會群體與專家。這個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同[7],說明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形成較為一致的審美觀;也就表明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群審美較為嚴格,評價也并非只局限于照片所表現的內容,能夠對景觀樣本進行全面性的評價,并能從長遠發展考慮。其中專家與專業學生相關系數最高。社會群體與專家由于專業文化背景差別較大,故相關性最低。
將T值作為代表評價群體對各樣本的喜愛程度,將其從高到低進行排序,詳見表2。不同評價群體的審美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因人各有異,所以會表現出相對的差異性。社會群眾對植物配置和色彩搭配較為豐富的照片3、5、9、18號做出較高評價,非專業學生對空間感有一定把控,對植物景觀層次較為豐富的照片1、2、16號評價較高,對植物圍合較差,植物種類較少的照片10、17號評價較低。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專家和專業學生可能更加關注整個植物配置效果以及搭配關系,并從長遠發展考慮,故對樣本給出近似相同的評價。
在20個樣本中,全體評價一致較好的有相片6、13、20、15號;全體評價一致較差的有相片19、2號;評價一般較好的樣本有5、16、8、11、17號;評價一般較差的樣本9、7、1、4號。整體構圖均衡,層次分明,色彩不單調,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給予較好評價,如照片6、13號;植物品種多樣,層次豐富,將彩色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結合,但未注意搭配問題,致使景觀效果差,評價低,如照片2號;植物配置過于簡單,并且養護不當,導致草皮裸露,得分低,如照片19號。出現評價波動起伏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學生和專家在進行評價的同時會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予以應用,不僅評價植物目前所展現的景觀,更會深入挖掘植物景觀所表現的長遠特征,比如四季的不同景象,不同生長階段所展現的景象等。而非專業學生和社會群眾容易被樣本所在的環境本身所影響,比如色彩、明暗度等。樹種長勢不錯,構圖畫面均衡,但由于樹木種類太少,導致形成的層次感較差,例如照片11號,會使專業學生和專家在打分會比非專業學生和社會群眾高,因為專業學生和專家會有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對景觀更加細致觀察后進行評價;而非專業學生和社會群眾是從整體大致上看,認為不同樹種連成一片,層次感不強。對于景觀層次感、自然感較強,樹木品種多,但整體色調單一,所形成的景觀未有太大變化,會使非專業學生和社會群眾出現審美疲勞,使4個群組之間的評價值波動較大,例如照片9號。

表2 各評價群體美景度值
不同群體對濱水植物景觀打分差異較大,主要區別在于:第一,是否具備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第二,是否會從長遠角度考慮植物景觀;第三,是否會受到天氣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專家和非專業學生之間的相關性較低,從20張照片的評分等級中可看出,專家在進行風景評價時,具有洞察細節及長遠分析的眼光,不會將色彩、天空等外在因素考慮其中,而是分析景觀的本質特征,但會或多或少地受到形式美的影響(6、11號),總體來說對形式多樣的風景評價較高。非專業學生對風景評判大多對色彩搭配舒適以及自然感較強的景觀(1、2、16號)評價較高,較大程度地分析當前營造出來的效果,但未從長遠角度考慮。
對于濱水綠地植物景觀質量的研究目前較少,通過閱讀大量文獻,引入BIB-LCJ法到濱水景觀評價中,可對不同群體對精選代表性的樣本的植物景觀進行評價,得到植物景觀美景度值,得出較為全面的數據并反映植物景觀的質量及各類型植物景觀的差異性。這種方法能很大程度地了解公眾的審美特點,總結其優缺點,從而營造更為舒適、和諧的城市濱水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