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利峰
(榆林市榆陽區林業和種苗工作站,陜西 榆林 719000)
通過對榆陽區沙地栽植垂柳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后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生長特性進行數據分析和對比,來為今后的林業生產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從而為今后提高垂柳成活率,降低垂柳栽植成本提供科學依據,為榆陽區沙地栽植垂柳探索一條更科學的栽植模式,從而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為榆陽區生態建設提供新智慧。
垂柳(SalixbabyLonica)又名水柳,倒掛柳或垂絲柳等,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Sakix)的一種高大落葉喬木,因其具有分布廣泛,樹姿優美,枝條柔軟,發芽早落葉晚,觀賞價值高和耐寒耐濕,萌芽力強,根系發達等特點,常用于城市綠化、園林綠化、庭院綠化的行道樹和固岸護堤的樹種。
垂柳為喬木,樹冠開展而疏散,樹高12~18m葉狹長,有鋸齒,托葉早落,互生,稀對生;辛荑花序直立,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蕊2至多數,花絲分離或部分或全部合生,子房無柄或具柄。為多倍體(2n=19x)。樹皮呈灰黑色,不規則開裂;枝細下垂,淡紫綠色或褐綠色,無毛或幼時有毛;葉狹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 cm,寬5~15 m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無毛或幼時有柔毛,背面帶白色;葉柄長6~12 mm,有短柔毛;花序軸有短柔毛,雄蕊2,基部微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1.5~2.5 cm,雌花腺體1,子房無毛,柱頭4裂;蒴果黃褐色,長3~4 mm,帶綠黃褐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1]。
試驗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毛烏素沙地南緣。地理坐標:東經108°58′~110°24′、北緯37°49′~38°58′,試驗區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年降水量400 mm左右[2]。地貌多為半固定、固定沙丘,土壤相對貧瘠,其中榆林沙區面積 2.4萬km2,約占毛烏素沙地的 57.8%,是全國生態脆弱區之一,也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和京津風沙源工程的重點建設地區。
選擇2018年在榆陽區前灣灘村一條通村沙地道路兩側新栽植胸徑8 cm的垂柳來做對比試驗,觀察調查期一年。要求栽植時候苗木統一定桿,同一塊苗圃地內選擇良苗,并且要求栽植深度一致,這樣就可以避免苗木質量差異、定桿高度差異、栽植深度差異、立地條件差異的影響。采取不同的栽植工程措施,如栽植垂柳過程中換土量的多少、澆水間隔期長短、抺芽時間段進行詳細地記錄并做好數據統計和收集,然后對數據進行分析,來確定哪項工程措施對垂柳后期生長有利,從而為今后的林業生產提供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試驗樣地選擇在榆陽區芹河鎮前灣灘村一條6 m寬的通村油路兩側距路基各1.5 m處栽植垂柳進行對比試驗,株距5 m,栽植深度統一為80 cm,定桿高度統一為3.5 m。
3.3.1 整地及地表清理
要對綠化區進行地表清理,包括雜草清理,建筑垃圾的清理,同時對道路兩側進行微整地,從而達到整齊美觀的綠化效果。
3.3.2 打坑
打坑要根據苗木規格進行,一般有1 m×1 m×1 m、1 m×0.8 m×0.8 m、0.6 m×0.6 m×0.6 m等,本次垂柳對比試驗統一采取1 m×1 m×1 m的標準進行打坑。
3.3.3 換土
為了能保證垂柳根系在沙地環境中良好發育,必須采取人工換土措施,換土以黃綿土為主,既可以增強土壤肥力,又能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同時也可以防止板結。因為發育良好的根系是垂柳吸收水肥的基礎,只有強大的根系,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才有可靠的營養供給。
3.3.4 澆水
第一次澆水一定要在垂柳苗木栽植后立馬進行,澆水一定要澆透,這樣才能使垂柳根系充分和土壤接觸,有利于垂柳更好地扎根,同時也避免因風影響而使剛剛栽植的垂柳苗木左右搖擺,影響穩定扎根。然后隔一周后澆第二水,以后澆水根據天氣情況及墑情進行統籌安排。最后一次冬灌水在秋后至入冬前,結合施基肥澆一次封凍水。
本次對比試驗以10 d、15 d、25 d為間隔澆水期進行對比試驗。如果遇到下雨天氣,時間向后順延。
3.3.5 防蟲
垂柳栽植后,在澆透了定植水后,就應該采取防蟲措施,這樣就可以對垂柳苗木進行殺菌消毒處理,一般采用成品石硫合劑水劑進行樹干涂抺,也可以進行樹體噴灑。噴施濃度為500倍液。
垂柳叢枝病。垂柳叢枝病是全株性病害,植株一旦染病,治療困難,可以通過阻斷介體昆蟲傳播途徑與適當的園林修剪,能有效阻止叢枝病的擴散蔓延。同時噴施殺蟲濟3%苯氧威來進行治療[3]。
爛皮病垂柳爛皮病可以在早春樹干表皮或病皮順長割幾條傷痕,涂上1∶10碳酸鈉液,或10%蒽油,涂后可用泥覆蓋。也可以用1%的退菌特、5%甲基托布津等作為預防劑,于早春涂干。
3.3.6 抺芽
垂柳栽植時候統一定桿高度為3.5 m,栽植深度為70 cm,根徑以上埋深為50 cm,抺芽范圍在露出地面2.0 m以內所有萌出的芽都要進行抺掉,防止競爭養分,消耗水分,影響成活,同時讓頂梢優勢減弱。截桿傷口應該用蠟或者漆進行涂抺,這樣可以防止水分向上流失,同時也可以防止傷口被太陽灼傷,更能防止細菌感染,引發疾病發生。
3.3.7 鋤草圍坑
鋤草圍坑既可以對土壤進行松土,又可促進根系更新,增加吸收根的數量。圍坑可以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即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蓄水和保肥能力,增強透氣性,提高養分有效性。
3.3.8 施肥
垂柳在栽植時候應該施底肥,底肥以有機肥料為主,如廄肥、糞肥、堆肥為主。關于垂柳后期施肥量為多少尚無準確依據,生產中大多“看樹施肥”,及根據樹齡、樹勢、土壤狀況、肥料質量等確定。一般株施農家肥3~10 kg、化肥0.5~1 kg。幼樹少施,大樹多施。
2018年4月,在榆陽區芹河鎮前灣灘村通村沙地道路兩側進行栽植垂柳對比試驗,試驗設計采取三種類型進行觀察,依次各選擇30株垂柳為一組進行對比試驗。
第一組換土量為1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0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7次;換土量為0.64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0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7次;第三組換土量為0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0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7次。
第二組為換土量1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5次;換土量為0.64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5次;換土量為0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1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5次。
第三組為換土量1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次數為2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3次;換土量為0.64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2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3次;第三組換土量為0 m3,打坑深度為1 m×1 m×1 m,澆水間隔期為25 d一次,抺芽次數從一出現無用芽就開始就進行,共抺芽次數為3次。
對采取不同工程措施栽植的垂柳進行各項生長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表1~3所示。

表1 換土量不相同,澆水間隔期相同數據統計分析

表2 換土量不相同,澆水間隔期相同數據統計分析

表3 換土量不同,澆水間隔期相同數據統計分析
通過以上對比試驗對比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沙地栽植垂柳采取了不同的工程措施后,所反映出來的成活率高低和抽枝長度有明顯的變化,當換土量達1 m3時,澆水間隔期為10 d,抺芽次數7次時,發芽率和成活率均為100%,抽枝優勢明顯。當換土量減少時,澆水間隔期拉長時,抺芽次減少時,發芽率和成活率在不斷下降,抽枝力比較弱。
通過調查對比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換土多,澆水間隔期短,抺芽次數多的整體發芽率高,成活率高,生長量大,抽枝優勢強,長勢好,反之就影響發芽率和成活率,同時抽枝力就比較弱,長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