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友煒,李茂松,李 健
(1.安徽農業(yè)大學 林學與園林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2.沙河鄉(xiāng)林業(yè)工作站,安徽 金寨 237374;3.湯家匯鎮(zhèn)林業(yè)工作,安徽 金寨 237363))
古樹名木是悠久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筆寶貴社會財富和象征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價值、科研價值、景觀價值和社會公益價值等[1]。金寨縣沙河鄉(xiāng)是著名的銀杏之鄉(xiāng),全國十大銀杏小鎮(zhèn)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大小銀杏有十多萬余株,植被茂盛,物種資源豐富,保存兩百多株的珍貴古樹名木。因此,摸清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生長和保護現狀,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提出了相關保護管理的建議和措施,經驗借鑒,以供參考。
沙河鄉(xiāng)隸屬金寨縣,位于金寨縣北部邊陲,115°22′~115°30′E、31°18′~31°28′' N,境內轄9個行政村。總面積16266.7 hm2,森林覆蓋率達82%。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5.5 ℃,年均降水量 1382 mm,土壤為黃棕壤,土壤肥力中等,土壤結構良好,山巒起伏,高差較大,平均海拔約480 m 。
2.2.1 調查對象
根據國家評定古樹及名木的標準,調查金寨縣沙河鄉(xiāng)行政界線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及古樹群。
2.2.2 調查內容
①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種類和分布的總體情況與動態(tài); ②古樹名木的樹種、樹齡、保護級別、生長地點、生長環(huán)境和生長狀態(tài); ③古樹名木的生態(tài)、歷史、文化、觀賞和科學價值; ④古樹名木保護與管理狀況。
2.2.3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由沙河鄉(xiāng)黨委政府于2015年成立臨時普查領導小組,成員由沙河鄉(xiāng)林業(yè)工作站專業(yè)技術人員構成。在2015年前沙河鄉(xiāng)林業(yè)工作站已經分別進行了兩次普查,在本次調查前,調查組統(tǒng)一參加技術培訓,統(tǒng)一了調查方法和技術標準;進行工具材料準備以及對以往資源收集整理(古樹名木花名冊、相關文獻資料、鄉(xiāng)志)、社會調查(走訪土著群眾等)。調查嚴格遵守《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guī)定》的要求,對沙河鄉(xiāng)境域內9個村的古樹、名木及古樹群進行逐一系統(tǒng)的實地每木調查,統(tǒng)一填寫表格、記錄原始數據,內業(yè)整理由專人負責,逐項檢查原始記錄無錯漏之后,進行古樹和古樹群數據錄入,完善一樹一檔資料,最后匯總后進行各技術指標的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金寨縣沙河鄉(xiāng)現存古樹名木共有212株,隸屬11科15屬18種,比2012年記錄共計增加94株,新增其中2科2屬4種6株(表1)。其中散生古樹193株,古樹群5群(19株)。
主要樹種及數量:銀杏(GinkgobilobaL. ) 112 株,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 36株。合計148株,占總量的69.81% (表1)。

表1 金寨縣沙河鄉(xiāng)古樹分類
沙河鄉(xiāng)212株古樹名木廣泛分布于轄內9個村,其中樓房村最多(77株),占總數的36.32% ;其次為街道村(32株),占總數的 15. 09% ; 高牛村、西河村、祝畈村并列第三,每村26株,占總數12.26%;梓樹村、香鋪村、碾灣村、沙河村四村總計25株,四個村合計占總數的 11.79%(圖1) 。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主要生長在村民家周邊、村小組內、以及路邊和塘邊(表2)。

表2 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分布生境
調查表明,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中長勢良好的有205株,占總數的96.7%;存在生長問題需要技術修復的共計7株,占總數的3.3%。胸圍最大的是西河村陳灣組的銀杏樹(GinkgobilobaL.),達610cm,胸圍最小的是西河村陳灣組東岳廟西側的木瓜樹(Chaenomelessinensis(Thouin) Koehne) ,僅為100 cm; 樹高最高的是街道村屈灣組儲興邦屋后的楓香樹(LiquidambarformosanaHance) ,達 32 m,最矮的為樓房村竹林組陳尚科屋邊的銀杏樹(GinkgobilobaL.),為6.0 m。年限最大為樓房村大灣組朱家大灣的櫸樹和西河村陳灣組的銀杏樹(GinkgobilobaL.),樹齡年限最低為100年,全鄉(xiāng)共計53株。冠幅最大的為樓房村大灣組朱家大灣的櫸樹,平均20 m ,冠幅最小的為祝畈村金灣組的圓柏(Sabinachinensis(L.) Ant. ),平均4 m。
調查結果表明,沙河鄉(xiāng)古樹中一級古樹3株,占總數的 1.42% ; 二級古樹8株,占總數的3.78 % ;三級古樹201株,占總數的94.8% (表3)。

表3 沙河鄉(xiāng)樹齡結構及分級、古樹群統(tǒng)計
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的權屬大多為集體所有,共133株,占比63%個人所有79株,僅占總數的37% (圖2)。

圖2 沙河鄉(xiāng)權屬狀況統(tǒng)計
據調查,212 株古樹名木中得到良好保護的有205株,占總數的96.7% ;保護狀況一般的有7株,占總數的3.3% ;保護狀況差的有0株,占總數的0% ; 無保護的古樹有0株,占總數的 0% 。可見,沙河鄉(xiāng)保護狀況總體較好,不存在無保護的古樹名木,保護一般占總比較小。境內所有古樹名木皆掛牌保護。權屬單位全部落實到責任人,由專門人員管護,一樹一人。
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目前大部分長勢良好,均為正常株,僅僅有7株需要進一步修復保護,占總數的3.3%。下一步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對現有問題的古樹名木進行保護,問題及時整改,促生長。
古樹名木是寶貴的財富,是短期內不可再生資源,具有諸多價值。古樹名木的衰老死亡是由外因和因外引起。外因包含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內因是由于古樹名木樹齡偏大,自身機理衰退[2]。通過普查發(fā)現,沙河鄉(xiāng)古樹名木1株由內因引起,6株外因引起。古樹名木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脅迫現象,復壯修復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4.1.1 極端天氣原因
自然災害無常極端天氣頻繁,如臺風、暴雨、雪災等自然災害對古樹名木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多,災害惡劣天氣會導致山體遭受雨水沖刷、土壤流失下陷,引起古樹樹根裸露、樹枝風殘以及樹皮開裂;又因養(yǎng)分供給不足導致枯頂、枯枝、死杈、干腐、空心問題;加上災后沒有立馬進行修復,古樹樹齡較大、樹木長勢減弱,為病蟲害發(fā)生提供了潛在條件[3]。
4.1.2 雷電火災等原因
古樹名木長勢茂盛,樹高易遭受雷電侵害,加之林間野外用火仍有存在,對山區(qū)防火形勢緊迫壓力大。這些無形潛在危險威脅著古樹名木的安全。
4.1.3 野生動物的危害
山區(qū)野生動物豐富、昆蟲種類繁多,古樹成了很好的庇護所和食物來源,長年累月,樹體遭受侵害變得不完整。
4.1.4 病蟲害侵蝕
古樹名木雖已樹立已久,經歷漫長歲月,但機理衰老是不可避免的,枯枝爛皮、潰瘍病、昆蟲食葉侵害、寄生植物長期寄生等影響樹木正常生長,乃至衰亡。如銀杏超小卷蛾、銀杏大蠶蛾、天牛等。因此,不能忽視了對病蟲害的預防治理。
4.2.1 工程建設影響
城鄉(xiāng)進程不斷加快,鄉(xiāng)村振興,鄉(xiāng)村經濟得到質的發(fā)展,各類工程項目建設增多,很多沿街路段進行硬化美化,在建設規(guī)劃之初沒有充分考慮如何安置這些沿街古樹名木,致使在建設中的一些措施(如鋪設水泥地坪、水泥樹池過小、埋設管線等)導致古樹名木的生長存活受到威脅,引起衰敗。
4.2.2 土壤因素
長期生長在同一環(huán)境中的古樹汲取的土壤養(yǎng)分減少,營養(yǎng)缺失。人為活動亦導致土壤板結,特別是水泥地面、實心地磚,阻隔地上與地下氣體交換,影響古樹名木根系對水、肥、氣、熱的吸收,根系代謝有害物不能及時排放,影響古樹的壽命。
4.2.3 人為損害
古樹名木分布在廟宇周邊,會有人迷信地在此供奉香火,古樹因高溫根部、樹干受損;有醫(yī)用藥用價值的古樹,如銀杏,在村民采摘過程中會對樹體造成損害。
隨著樹齡增長,古樹自身各項生理機能在不斷退化[4],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期,抗蟲抗病抗災害能力都減弱。
山區(qū)地勢復雜,日常管護工作量大,日常養(yǎng)護經費嚴重不足,管護任務重,管護人員心力明顯不足。古樹名木存活年限久遠,機理衰退會導致養(yǎng)分吸收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擾能力下降,易發(fā)生病蟲害等。由于技術和資金的缺乏,古樹名木的管護治理不及時,防治不治本。
當地黨委政府應該高度重視,自然資源和鄉(xiāng)村規(guī)劃管理服務中心掌握全鄉(xiāng)古樹名木狀況,對全鄉(xiāng)境內所有的古樹名木進行實時監(jiān)控[5],在古樹名木生長受到自然災害時要及時做好補救措施,完善健全古樹名木信息數據,切忌隨意將古樹移植出鄉(xiāng)。
加強保護古樹名木的宣傳,使用不同宣傳工具和方式來開展宣傳,如利用新聞媒體信息報道、微信、廣播等。二是加大對管護人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相關知識的培訓。三是充分發(fā)揮護林員巡山護林宣傳作用,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使“保護古樹名木,人人有責”的概念深入人心[6]。
古樹名木保護、病蟲害防治以及復壯的專項資金,并借鑒其他地區(qū)的保護經驗及運用科學技術開發(fā)新的具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現今,林業(yè)基層單位使用的保護技術和檢測儀器相對落后, 如洞穴填充技術的新材料、樹體牽引新技術和適合當地樹種的防水透氣的防腐固化劑配方、注干施肥技術、土壤改良劑配方等的研究開發(fā); 樹齡無損傷探測儀、樹體彈性加固支撐技術引進消化;可信度較高的樹木年齡模糊分析方法的探討等都需要加大投入, 盡快取得成果并應用于實踐。
在鄉(xiāng)村發(fā)展的同時應該保護古樹名木和其他自然資源,鄉(xiāng)黨委政府對鄉(xiāng)村進行合理規(guī)劃負總體責任,自然資源和鄉(xiāng)村規(guī)劃管理服務中心內部需多溝通協(xié)調,充分考慮所有因素,協(xié)調樹地關系。街道、建筑物、修路等應盡可能避開古樹名木,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應做好古樹名木的移栽工作。
切實貫徹執(zhí)行《安徽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六安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金寨縣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加大監(jiān)管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對惡意破壞的處罰力度[7]。
加強古樹名木的日常管理。發(fā)揮林長制的作用,各級林長加強巡護,防止人為的破壞和及時修復;同時注重日常水肥管理、清理枯枝,減少樹體傷害。同時要注重疏花疏蕾工作,減少營養(yǎng)流失 ,病蟲害防治極其重要,需定期監(jiān)測,提前預防,及時除治,合理用藥。沙河鄉(xiāng)古樹銀杏居多,特別要注重白蟻和銀杏大蠶蛾的侵害防治。
古樹保護注重改善生長環(huán)境,地上、地下環(huán)境兼顧。保障地上空間充足,環(huán)境適宜,地下環(huán)境可視情況開復壯溝以及加施有機肥。
保護好古樹景觀資源。可以充分利用古樹背后歷史古樹、傳說,挖掘文化內涵,結合當地紅色旅游發(fā)展,改造打造古樹、古樹群成為旅游景點,如銀杏文化。
進一步貫徹落實林長制,完善林長體系,強化林長作用、明確林長職責,達到目標效果,充分發(fā)揮林長的職能:林業(yè)生態(tài)保護修復、強化監(jiān)督管理、預防治理森林災害[8]。
古樹名木承載著一方鄉(xiāng)愁,是珍貴的“綠色文物”。古樹名木的保護是一代代人的辛勤傳承,要加強日常監(jiān)測,采用“因樹施治、一樹一策”,采用新技術和復壯措施,此外,還要提升生林業(yè)總體水平和當地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帶動古樹名木資源的后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