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學武
(泗陽縣中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泗陽)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的慢性內分泌疾病,其病理主要機制為患者機體胰島β 細胞功能缺失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數據顯示,在糖尿病患者中2 型糖尿病所占比例高達90%,這類患者若在疾病早期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使其胰島β 細胞功能持續衰退,會大幅度降低機體胰島素分泌水平,使患者血糖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進而誘發嚴重的并發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諸多研究顯示,多數初診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已存在胰島β 細胞功能衰減甚至是喪失現象,這與葡萄糖中毒有著密切的相關性,故臨床認為對于初診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給予胰島素強化治療,改善其血糖水平與降低胰島β 細胞功能是疾病治療的關鍵[2]。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兩種胰島素強化治療用于初診2 型糖尿病患者治療對其胰島B 細胞功能的改善效果,現將內容講解始下。
摘選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期間,我院內分泌科收治的50例初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隨機方式分為A、B兩組,各25例,A 組:男15 例,女10 例;年齡:40-72 歲,年齡均值(57.33±3.56)歲:病程;1-7 個月,病程均值(3.21±0.64)個月;B 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41-73 歲,年齡均值(57.46±3.48)歲;病程:2-8個月,病程均值(3.31±0.59)個月;此研究已取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2 組患者資料對比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入組標準:全部入組者均確診與WHO 給出的T2DM 診斷標準符合;均為初診患者,無任何降糖藥物治療史;FPG 高于11.1mmol/L 或2hPG 高于14.0mmol/L;患者均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心、肝、腎有嚴重疾病者;存在感染或酮癥酸中毒者;處于妊娠或是哺乳期女性。
2 組患者均于入院第2 天,于清晨空腹狀態抽血,對其血糖、血脂、肝腎功能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監測的,同時讓患者服用75g 葡萄糖胰島素進行激發試驗(INS)、耐量試驗(OGTT)。
A 組行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方法為:以患者體重為依據,計算每天的胰島素用量,0.3-0.6 U/(kg·d),按照每天需要的胰島素用量,分別以30%、20%、20% 以及30%的配比,于早、中、晚以及睡前注射,藥物采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Novo Nordisk A/S 生產,國藥準字為J20050097,規格為3mL:300U),于三餐之前5min 皮下注射,睡前則注射重組甘精胰島素注射液(甘李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S20050051,規格為3mL:300U)皮下注射,用藥期間,于每天凌晨2:00、三餐前后以及晚22:00 進行血糖監測,每間隔2天對胰島素用量與配比進行1 次調整,血糖達標后,再持續治療2 周。
B 組行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治療,胰島素泵采用韓國丹納進口胰島素泵,藥物采用門冬胰島素注射液,方法為:于患者腹部留置胰島素泵針頭,依據其實際體重計算每日注射藥量,0.3-0.6U/(kg·d),再按1:1 的比例分配為基礎用量與餐前用量,三餐前用量分別是1/3、1/3 以及1/3,于每天凌晨2:00、三餐前后以及晚22:00 進行血糖監測,每間隔2 天對胰島素用量與配比進行1 次調整,血糖達標后,再持續治療2 周。
治療后,對患者開展靜脈葡萄糖耐量試驗,檢查其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狀態,計算出血漿胰島素峰值(AIR)。采用穩態模型,對患者的胰島B 細胞功能(Homaβ)進行計算,公式為:20×空腹胰島素/(FPG-3.5)=Homaβ,并對胰島素抵抗指數進行計算,公式為:FPG×空腹胰島素/22.5=HomaIR。
治療前后,分別檢測2 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與餐后2h 血糖(2hPG)。
研究所得數據均以SPSS 22.0 軟件作統計,計量相關的各項數據全部用(±s)代表,組與組之間的差異以t檢驗;計數相關的各項數據全部用以[%(n)]代表,組與組之間的差異以χ2檢驗,P<0.05 時有意義。
治療前,2 組各項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B 組AIR、Homaβ 與A 組相比明顯更高,而HomaIR 與A 組相比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治療前,2 組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B組的FPG、2hPG 較A 組明顯更低,P<0.05。見表2。
表1 對比2 組的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標(±s)

表1 對比2 組的胰島β 細胞功能指標(±s)
組別 AIR Homaβ HomaIR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25) 7680.11±4761.32 11127.65±7367.59 15.34±5.91 25.32±4.51 3.24±0.71 2.96±0.55 B 組(n=25) 7682.05±4759.43 22869.63±12579.64 15.31±5.89 54.20±6.54 3.23±0.61 2.57±0.24 t 0.0020 5.6953 0.0254 25.7055 0.0755 4.5955 P 0.9984 0.0000 0.9798 0.0000 0.9399 0.0000
表2 對比2 組的血糖指標變化(±s)

表2 對比2 組的血糖指標變化(±s)
組別 FPG/mmol/L 2hPG/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n=25) 12.57±2.41 6.11±0.64 19.15±2.29 7.12±1.23 B 組(n=25) 12.59±2.39 5.67±0.61 19.17±2.31 5.95±1.19 t 0.0416 3.5189 0.0434 4.8340 P 0.9668 0.0007 0.9654 0.0000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種最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病癥類型,該病的發生與發展均與患者機體的胰島β 細胞功能缺陷與胰島素抵抗有著直接關系,患者糖尿病病發后,其胰腺β 細胞功能下降的速度對于糖尿病病情進展的速度有著直接影響,因此,針對2 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初診患者,除了要對其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之外,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胰島β 細胞分泌功能,消除其胰島素抵抗也非常重要[3-4]。有研究顯示,于2 型糖尿病早期對患者進行外源性胰島素,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為理想,可以更好的對患者的胰島β 細胞功能進行保護,改善機體胰島素抵抗,促進患者疾病康復[5]。
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與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均是當臨床治療初診2 型糖病的常用方案,均可取得一定療效,但是多次皮下注射治療對降糖強度的控制難度比較大,容易發生藥用使用過量的情況[6]。而采用持續泵入則可以依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對用藥劑量進行實時調整,可以避免降糖過度的發生,且采用胰島素泵開展治療可幫助患者更快恢復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胰島素基礎輸注可維持24 小時,更有效的對肝糖原合成進行抑制,其基礎胰島素分泌曲線更加平穩,且無峰值,并且餐前進行釋放量追加,可避免餐后出現血糖高峰,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更加穩定;此外,短期持續胰島素輸注模式更加接近患者機體正常的胰腺分泌胰島素模式,更符合其生理狀態,同時還能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動態性監測,24h 多次依據其血糖變化,對胰島素用量進行調整,讓患者的血糖水平更快得到控制,提升血糖達標率[7-8]。本次研究也顯示,治療后,B組AIR、Homaβ 與A 組相比明顯更高,而HomaIR 與A 組相比則明顯更低,P<0.05,B 組的FPG、2hPG 較A 組明顯更低,P<0.05。
綜上所述,初診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持續輸注短期強化治療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優于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短期強化治療,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胰島β 細胞功能,促進疾病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