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珍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陽泉)
作為新生兒科常見危重癥,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主要指的是氣流終止超過20s 伴隨心動過緩即心率<100 次/min 的病理現象,部分伴隨發紺、呼吸異常,在出生后2~7d 早產兒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1]。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式不當,將會損傷患兒心臟、腦、腎臟等重要臟器,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腦性癱瘓、腦室周圍白質軟化及猝死等。目前,臨床治療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多以藥物為主,常見包括氨茶堿、多沙普侖、枸櫞酸咖啡因等,不同藥物其臨床療效也呈現出明顯差異[2]。此次研究收集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病例40 例,分別采用不同治療方案,對其效果予以比較,結果如下。
按照納入標準,采用隨機對照方法(隨機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選擇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病例共40 例,觀察組與對照組人數比例為1:1(即觀察組、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9 例,胎齡最大為35 周,最小為29 周,平均(32.63±1.72)周,呼吸暫停發生時間為出生后1~6d,平均為(3.28±0.24)d。對照組:男12 例,女8 例,胎齡最大為35 周,最小為28 周,平均(32.56±1.68)周,呼吸暫停發生時間為出生后2~6d,平均為(3.26±0.23)d。統計學檢驗兩組間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1)患兒經診斷及檢查均確診為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與《實用新生兒學》呼吸暫停診斷標準相符[3];(2)患兒呼吸暫停持續20s 以上,心率<100 次/min,伴隨肌力減弱、血氧飽和度降低等;(3)患兒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1)臨床診斷確診為肝腎功能疾病患兒;(2)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及感染性疾病患兒;(3)近期接受過影響觀察指標的相關治療;(4)對研究藥物存在過敏或過敏體質患兒;(5)繼發性呼吸暫停患兒;(6)體溫異常患兒[4]。
兩組患兒確診后均給予干預處理,準確記錄患兒各項身體指標,將患兒放于保溫箱中,給予心電血氧持續監測,針對呼吸困難患兒,通過鼻導管吸氧(吸氧濃度<40%)或持續氣道正壓無創輔助通氣(給氧濃度40%)給予呼吸支持,并確保呼吸道通暢。加強營養支持,觀察患兒有無食物反流等的發生。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對照組:給予氨茶堿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靜脈滴注治療,起始劑量以5mg/kg 為宜,于30min 滴注完畢,治療12h 后給予維持劑量為2.5mg/kg,每12h 給藥1 次,治療時間為1 周。觀察組:給予枸櫞酸咖啡因注射液(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治療,起始劑量為20mg/kg,于30min 滴注完畢,治療24h 后給予維持量5mg/kg,1 次/d,治療1 周。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結合病情情況對用藥劑量及間隔時間做出相應的調整。
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記錄呼吸暫停發作次數,評估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標準:患兒經過治療12h 后呼吸暫停消失,心率、膚色恢復正常表示顯效;治療后48h 患兒癥狀緩解,呼吸暫停發作次數減少,體征好轉表示有效;治療后無改善或惡化說明無效[5]。
研究涉及數據均在SPSS 22 版本軟件包上處理,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形式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予以表示,檢驗用獨立樣本t;χ2用于計數資料檢驗,表示方法為%。獨立樣本秩和檢驗適用于計量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情況,將0.05 作為界限,<0.05 表示差異顯著。
兩組患兒治療前PaCO2、PaO2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兩項指標均改善,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PaCO2(kpa) PaO2(kp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6.45±0.21 5.12±0.13 6.34±0.15 7.83±0.31對照組 20 6.42±0.26 6.12±0.23 6.31±0.22 6.83±0.23 t/0.133 10.182 1.218 7.392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兒呼吸暫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及疾病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呼吸暫停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呼吸暫停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呼吸暫停次數(次) 發作持續時間(s) 疾病消失時間(h)觀察組 20 2.53±0.34 27.58±3.24 42.32±4.27對照組 20 3.92±0.34 36.42±5.74 56.39±5.74 t/6.632 7.503 3.357 P/<0.05 <0.05 <0.05
觀察組13 例顯效,5 例有效,總有效率達到90.0%,較對照組的65.0%明顯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中1 例發生心動過速,1 例煩躁不安,占10.0%,對照組2 例心動過速,2 例喂養不耐受,3 例煩躁不安,占35.0%,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原發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常見病癥,多發于孕周<32 周患兒。以往研究發現,早產兒腦干呼吸控制中樞發育尚不完善,容易發生呼吸暫停,并證實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與胎齡、體質量呈現出明顯負相關,胎齡越小,呼吸暫停發生頻率越高[6]。臨床強調針對胎齡<34 周早產兒更應加強生命體征監測,予以早期治療,以增強患兒預后。
氨茶堿是臨床治療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的常用藥物,其能夠對呼吸中樞對CO2的反應性起到提升作用,引起興奮呼吸反應,進而對呼吸暫停產生抑制作用。然而,該藥物在治療的同時容易引起糖降解率下降,誘發高血糖癥狀,不良反應多,臨床常見心動過速、煩躁不安、喂養不耐受等副反應,效果達不到預期。本研究觀察組患兒采用的是枸櫞酸咖啡因治療,其作為一種黃嘌呤藥物,能夠對延髓呼吸中樞效應起到刺激作用,促進呼吸頻率的增加,有利于膈肌收縮,使早產兒呼吸中樞對CO2敏感程度大幅提升,發揮氧合作用[7]。不僅能夠糾正低氧血癥,而且可對患兒呼吸功能起到改善效果。本研究觀察組患兒經過治療PaO2、PaCO2指標均得到顯著改善,優于對照組,在患兒呼吸暫停癥狀改善方面,觀察組呼吸暫停次數、發作持續時間及疾病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體現了該藥物對患兒血氣指標及呼吸暫停癥狀的改善作用[8]。與氨茶堿相比,枸櫞酸咖啡因能夠刺激呼吸中樞,具有生物利用高、脂溶性強、半衰期長等優越性。進入腦脊液能夠產生較高血藥濃度,安全性高,效果可靠。本研究隨訪患兒用藥安全性,觀察組不良反應為10.0%,低于對照組的35.0%,療效比較觀察組更高,體現了該治療方案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綜上所述,針對早產兒原發呼吸暫停患兒給予枸櫞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療,是改善患兒血氣指標、呼吸暫停癥狀的有效方案,安全可靠,可予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