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惠,王輝,高建鵬,馮程,嚴朝霞,李黎,劉怡,楊春麗
(昆明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消化科,云南 昆明)
2019 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在湖北武漢被發現,迅速波及全國及多個國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恐慌,給人們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和危害。在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很多患者經積極救治后已獲得臨床治愈。但有關治愈的COVID-19 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較少,有效的評估治愈COVID-19 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有效地評估COVID-19 給患者帶來的影響,本研究希望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探討COVID-19 康復者生活質量。
收集2020 年1 月2 日至2020 年3 月15 日收治于昆明市傳染病醫院隔離的COVID-19 住院患者和非COVID-19 人群。納入標準:所有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診斷標準依據國家衛健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疾病如智力障礙、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依從性差。兩種量表同時測評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生存質量。
1.2.1 一般資料問卷
收集患者基本數據資料問卷,如年齡、性別、既往史、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方面。
1.2.2 采用中文版SF -36 量表[3]隨訪調查
該表分為 8 個維度: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以及精神健康。此外,還包含用于評價過去一年內健康狀況的總體變化情況的健康變化指標,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4]。
1.2.3 WHOQOL-BREF 量表隨訪調查
WHOQOL-BREF 量表有 26 個問題條目構成,分為4 個不同的領域,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及環境領域,以此評估生活的不同方面的生存質量[5]。
兩種量表得分范圍均為 0~100 分, 得分越高說明生命質量越好[6-7], 研究表明,兩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用兩種量表同時測評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生存質量。
采用 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OVID-19 組:39 人(男18 例,女21 例,年 齡7~79 歲,中位 年齡42 歲), 為COVID-19 住院患者。N-COVID-19:40 人(男17 例,女23 例,年齡8~72 歲,中位年齡40 歲),來自疑似排除新冠肺炎的非COVID-19 人群。COVID-19 組和N-COVID-19 組在性別、年齡、婚姻、軀體疾病史、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統計學意義。
N-COVID-19 組患者在精力方面的得分優于COVID-19組患者,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項生存質量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見表1。
表1 SF-36 量表測得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SF-36 量表測得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COVID-19 組(39 例)N-COVID-19 組(224 例) t 值 P 值生理機能 89.67±11.53 91.36±12.97 0.386 0.565生理職能 88.03±17.89 90.33±12.13 4.869 0.180機體疼痛 86.15±13.37 88.87±12.72 0.152 0.908一般健康狀況 70.55±23.92 73.50±18.65 -2.173 0.823精力 68.75±12.28 76.76±12.79 11.048 <0.05社會功能 80.14±20.02 81.26±16.86 -1.688 0.618情感職能 82.71±10.67 86.19±11.93 0.085 0.864精神健康 75.11±15.85 78.69±18.88 1.051 0.321
兩組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及環境四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具體見表2。
表2 WHOOO L-BREEF 量表測得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WHOOO L-BREEF 量表測得兩組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COVID-19 組(39 例)N-COVID-19 組(224 例) t 值 P 值生理領域 71.67±6.21 72.36±7.45 2.614 0.614心理領域 68.03±7.89 68.33±6.13 -0.469 0.469社會關系領域 70.15±13.37 71.87±12.72 1.752 0.752環境領域 69.55±10.92 70.50±11.65 0.124 0.124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而產生的評價健康的一個綜合性指數,從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的關注患者的健康。隨著人們健康觀念及醫學模式的轉變,1993 年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組織(WHOQOL)將生存質量定義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活所處地位的感知,是全面評價生活優劣的指標[9]。SF-36 量表和WHOQOLBref 量表是評價生存質量最常用的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對人類生存質量影響的評估,亦適用于中國人群[10]。COVID-19 組患者在生理、心理、家庭的經濟、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關系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新冠肺炎是2019 年在全球爆發的一種烈性傳染性疾病,由于其傳染性強,傳播快速,缺乏有效的治療法,除了軀體上的傳播之外,改變了既往社會生活秩序,造成了公眾的恐慌和心理壓力。2003 年SARS 疫情已過去17 年,據陳銀環[11]等報道,對SARS 患者治愈出院半年后的生存質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機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影響不大,但是出現了活力、精神健康方面的下降。因此,COVID-19 患者治愈后的生存質量狀況值得關注。本研究中通過用WHOQOL-BREEF 量表、SF-36 量表檢測治愈后出院COVID-19 患者患者生存質量,WHOQOLBREEF 量表測量結果顯示:COVID-19 出院患者的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四個方面與N-COVID-19 組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SF-36 量表示COVID-19 在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等方面影響較小,說明患者機體總的康復狀態較好,患者出院一個月后的機體健康狀態對一般正常的體力活動、社會活動、日常活動及基本職能并未造成較明顯的限制。但是由于目前疫情任然在全球肆虐,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這件重大負性生活事件本身可能對其有自我暗示作用,患者自覺自身精力不足,沒有以前充沛,并且容易疲勞,甚至筋疲力盡。
COVID-19 對治愈后出院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社會心理行為影響較小,但是患者存在精力不足,易疲勞,因此對于出院患者可對其進行適當心理康復指導,幫助患者解除思想顧慮,調整心態,實現COVID-19 患者的生物、心理和社會多層面的完全康復,更好地回歸社會。本研究不足的是觀察的樣本量較小、未對不同臨床類型的COVID-19 之間進行生存質量評估比較,樣本量較少,近局限于我院收治的COVID-19 患者,還需多中心大樣本追蹤COVID-19 康復者的生存質量,給出綜合的比較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