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愛靜
(鎮江市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鎮江)
極低出生體重兒所講的是嬰兒在出生1h 內,其體重<1500g,且≥1000g 的活產新生兒。有國內研究表明,當前我國極低出生體重兒發生率大約0.7%,發生該種情況多與羊膜早破、多胎妊娠等有關中多胎妊娠[1]。為了確保嬰兒的發育成長,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嬰兒期神經發育的影響。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極低出生體重兒60 例,根據數字隨機抽選的方法實施分組,組別名稱:實驗組、對照組;組別例數:兩組均各30 例。實驗組:男、女分別為18 例、12 例,胎齡28~32 周,平均(30.89±0.68)周;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9 例、11 例,胎齡28~32 周,平均(30.896±0.23)周。兩組嬰兒出生體重均<1500g 且≥1000g,排除遺傳代謝疾病、先天畸形、重度缺血缺氧性腦病等新生兒;新生兒家屬均對此次研究知情,自愿參與,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兩組在基本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延續護理小組培訓:成立護理小組,成員分別為主任醫生、副主任護師各1 名,護士3 名,總共為5 名(其中副主任護師的主要的工作內容為制動護理計劃,護士均具有豐富護理經驗,學歷均為本科或以上,表達溝通能力佳),小組成員對新生兒住院期間進行評估,并進行出院后的隨訪。
(2)對照組:進行常規門診護理:新生兒出院前對其一般情況進行評估,了解其發育狀況等,為其建立個人健康電子檔案,每90d 門診進行隨訪1 次,定時采用微信聯絡、電話聯絡等方式提醒家屬帶領患兒復診。同時發放健康手冊,內容為營養指導、喂養方式、預防護理、生長發育監測、鈣劑使用、藥物指導等。對于糾正胎齡達到37 周的患兒給予神經測定,共計20 條測試項目,得出結果分數,分數小于或等于35 分作為判斷基礎,當分數低于數值需要對患兒進行康復支持護理[2]。
(3)實驗組:進行延續性護理:在患兒出院前,家屬與院方需要簽訂相關合同協議,出院時對早產兒的一般情況及發育和生長情況進行評估,并提供與育兒相關的知識,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且根據家屬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進行相關教育,如發放護理手冊、視頻播放、面對面溝通等多種不同的方案[3]。即除了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結合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如指導產婦如何順利的適應角色的轉換、給予其心理方面的疏導指導、進行社會支持、以及產后康復鍛煉、飲食指導、綜合撫觸護理等。并采用電話聯系結合家庭訪問,對早產兒具體情況,即出院后3d、7d、15d、30d,由我院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追蹤訪問,每次訪問的時間為15min 左右為佳,前三次可進行電話訪問,最后一次可進行家庭訪問,訪問時間以30min左右為佳,避免打擾到患兒及其家屬休息,并在訪問前電話聯系合適的時間,訪問的內容主要有患兒的基本情況,如喂養情況,患兒并且情況,發育情況等,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指導。患兒出院2~12 個月后,由我院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每月1 次電話訪問,每次以15min 為宜,3 個月進行一次上門訪視,時間以30min 為宜,對后續的護理內容和計劃進行強化及調整。
(1)對比兩組早產兒性別、出生體重、分娩方式等指標;(2)對比兩組新生兒各月齡(0、6、12 個月)身長、體重、頭圍情況,在進行測量時需要應用同一工具進行,以避免誤差的出現,且測量儀器需要定期進行校準,進行3 次測量,再取中位值;(3)對比兩組新生兒DQ 情況,DQ 的測定采用《0-6 歲小兒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4]。值的注意的是在測定時應當選擇合理的時間,根據患兒精神情況作為依據,以其狀態佳時進行,由專業的兒童保健醫師對其進行測試。DQ 評分標準:智齡等于5 個領域分數之和除以5,DQ 智齡÷患兒月齡×100,分數≥130 為優秀,115-129 分為中上,85-114 分為中等,70-84 分為中下,≤69 分為智力低下。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3.0 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組間比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數據對比采用卡方檢驗χ2,對比以P<0.05 為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從本次研究結果數據來看,兩組在基本資料方面,如性別、體重、生產方式等情況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疾病資料情況對比表(±s,n)

表1 兩組早產兒疾病資料情況對比表(±s,n)
項目 實驗組 對照組 統計值 P性別 0.070 0.790男18 19女12 11出生體重/g 0.201 0.640<1000g 2 3 1000-1499g 28 27生產方式 0.077 0.781自然分娩 21 20剖宮產 9 10生后窒息 0.271 0.602是16 18否14 12 Apgar 評分 7.0±0.8 6.9±1.1 0.402 0.688缺氧缺血性腦疾病 0.740 0.389輕度 28 26中度 2 4驚厥 0.576 0.447是3 5否27 25 NBNA 評分 0.317 0.573≤35 8 10>35 22 20
從此次研究結果發現:兩組早產兒在6、12 個月時測量體重、身長、頭圍均有增加,但是實驗組體重、身長增長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頭圍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體格發育情況對比表(±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體格發育情況對比表(±s)
月齡(月) 身長(cm) 體重(kg) 頭圍(cm)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 對照組0 48.45±1.87 49.35±2.12 2.88±0.77 2.86±0.64 30.34±5.25 31.30±2.68 6 66.50±3.21 63.21±2.21 6.73±0.35 6.37±0.60 43.43±3.97 43.66±1.81 12 76.91±3.44 70.80±1.79 8.60±0.66 8.08±0.68 43.67±1.21 42.25±2.38
從此次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3 個月、6 個月、9 個月、12個月的DQ 平均評分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平均DQ 隨訪情況對比表(±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平均DQ 隨訪情況對比表(±s)
組別 3 個月 6 個月 9 個月 12 個月實驗組 82.87±4.23 92.28±5.57 98.34±4.38 97.12±4.36對照組 77.31±2.97 78.64±12.72 79.97±12.05 82.36±12.74 T 5.892 5.380 7.847 6.003 P<0.05 <0.05 <0.05 <0.05
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生時由于其大腦處于發育期間,導致其出現神經發育出現受損的比例更高。當新生兒出生后0至3 歲,是其大腦發育最快的時候,尤其是在新生兒娩出后的半年,其腦神經細胞功能具有更佳的可塑性,倘若對新生兒進行合理的刺激及護理,有利于促進其腦部的功能及結構更好的發育[5]。同時由于極低出生體重兒在出院之后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問題,倘若未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則可能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6]。因此,本次研究在實驗組新生兒出院后給予延續護理干預,當新生兒出院后,我院派有專門的醫護人員對患兒及患兒家屬進行回訪護理,確保其出院后仍然能夠接受到科學規范的護理服務,同時,本次我院有專門的醫護人員對其進行隨訪,以利于促進良好的護患關系,確保家屬及患兒的護理依從性提升,另外,采取延續護理干預的方法,其出院之后,依然能夠接受良好的護理,接受到專業的喂養知識、健康教育內容、社會支持等[7]。本次進行延續護理,讓醫護人員對新生兒采取電話聯絡和上門訪視的方法,對患者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在與家屬進行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新生兒的具體情況,并根據情況對護理的方法進行更改,提供了更好的護理服務,同時對于家屬提出的疑問進行及時的解答,確保新生兒及及家屬在出院之后仍然接受系統正規的護理,確保新生兒臨床癥狀的改善[8]。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表示:兩組早產兒在6、12 個月時測量體重、身長、頭圍均有增加,但是實驗組體重、身長增長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頭圍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3個月、6 個月、9 個月、12 個月的DQ 平均評分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臨床上對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其神經發育,利于新生兒健康成長,該方法值得積極推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