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娜,趙耀東,韓 聰,程佳莉,魯紅艷,龐張義
(1.甘肅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3.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治療中心,甘肅 蘭州 73002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以腰4~5、腰5~骶1椎間盤突出居多,其發病率占椎管疾病的第1位[1]。針刺能有效減輕病變局部炎性水腫反應,緩解疼痛,改善肌肉、筋膜等組織結構痙攣狀態,調節神經功能[2]。現將近10年來針刺治療LDH的研究概況概述如下。
李凌龍[3]將8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均取腰夾脊、大腸俞、關元、秩邊、環跳、委中、承山、陽陵泉。治療組根據巨刺法思想取健側進針;對照組取患側進針,得氣后留針30min。兩組均在環跳與秩邊、承山與委中兩組穴位配以疏密高頻連續波電針刺激。連續治療14次后,結果JOA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治療組82.50%、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朱歡[4]將6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沿腰椎突出節段的棘突下、腰3橫突、髂腰韌帶、骶髂關節及患側下肢找到阿是穴,行關刺,在關刺針旁近處尋一痛點或“筋結”刺入1針,針尖朝向關刺針,30min后起針。起針后取雙側下閃電穴[5]向內斜刺,深刺提插至針感傳至足跟或足趾時出針;對照組取雙側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患側環跳、委中、陽陵泉,行常規針刺。兩組治療5次后,結果VA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JOA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治療組86.7%、對照組7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余兆安等[6]將6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恢刺腰夾脊穴、阿是穴,并行提插捻轉強刺激手法,2min后出針。完成所有穴位刺激后結合豎脊肌、腹橫肌、腹直肌SET訓練,以代替傳統恢刺中配合關節屈伸活動部分。對照組選取雙側腎俞、大腸俞、秩邊,患側環跳、承扶、委中、陽陵泉、阿是穴。各穴位常規刺入,委中、陽陵泉得氣后施以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兩組連續治療12次,結果VAS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整體臨床療效總有效率觀察組93.33%、對照組76.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黃繼升等[7]將170例LDH患者分為治療組86例,對照組84例。治療組取腰部阿是穴行合谷刺,余穴取腎俞、環跳、陽陵泉、委中、絕骨常規針刺;對照組取穴同治療組,各穴常規針刺。兩組均配合相同推拿治療方案。連續治療15次,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5.3%、對照組81.0%,治愈顯效率治療組74.4%、對照組47.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趙成珍等[8]將6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齊刺結合揚刺組、常規針刺組各30例。齊刺結合揚刺組主穴取下極俞、腰陽關、十七椎、第1骶椎棘突下、雙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操作采用齊刺結合揚刺;配穴以病變經脈為主循經選取,行常規針刺。常規針刺組主穴取雙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配穴同齊刺結合揚刺組。兩組得氣后均行平補平瀉針法,留針30min。結果治療20次后,治療組對于VAS評分、JOA評分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常規針刺組,總有效率治療組100.00%、常規針刺組83.33%,兩組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周鵬[9]將138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70例,對照組68例。兩組主穴均取病變椎間盤夾脊穴,配穴取患側秩邊、委中、陽陵泉等。治療組在夾脊穴、環跳穴、阿是穴行齊刺輸刺針法,配穴采取常規刺法。對照組各穴均采用常規刺法。兩組均留針30min。兩組均治療10次后進行療效評定。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7.14%、對照組92.65%,齊刺輸刺法療效優于常規刺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孫鈺等[10]將98例LDH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9例,并在組內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恢復期,兩組每同期患者數量相差不超過1人。觀察組取阿是穴、患側環跳穴。急性期采用改良揚刺法,緩解期采用齊刺針法,恢復期采用傍針刺法,手法及留針處置三期相同。對照組取穴:腰夾脊穴、阿是穴、環跳、秩邊、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懸鐘、昆侖。各穴常規直刺后行提插捻轉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期間行針2~3次。兩組連續治療21次后,結果VAS評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ODI指數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治愈率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觀察組97.9%,對照組81.6%,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張煥軍等[11]將60例肝腎虧虛型LDH患者隨機分為聯合針刺組與對照組各30例,聯合針刺組取患者病變椎間盤兩側夾脊穴施以燒山火手法,并取腰陽關穴,配1cm艾條段施溫針灸,共灸兩壯,配穴取環跳、委中、昆侖、陽陵泉行普通針刺;對照組取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為主,足少陽膽經為輔,采用普通針刺手法,兩組均留針30min。兩組連續治療20次后,結果JOA評分聯合針刺組高于對照組,VAS評分聯合針刺組低于對照組,聯合針刺組治愈率(66.7%)明顯高于對照組(30.0%),總有效率(96.7%)明顯高于對照組(8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焦楊等[12]將192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96例。兩組均取雙側氣海俞、大腸俞、陽陵泉、懸鐘,患側環跳。治療組各穴常規進針得氣后,分天、人、地三層行青龍擺尾,配合呼吸補瀉;對照組常規針刺后提插捻轉運針,平補平瀉。兩組治療30次后,結果VA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ODI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起效時間治療組短于對照組,治愈率治療組79.2%、對照組5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劉文淡[13]將60例瘀血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取突出腰椎間盤節段及其相鄰節段腰夾脊穴6~8個。治療組各穴行白虎搖頭針法,每10min行針1次,結束后各穴配以梅花針叩刺放血2~3mL;對照組給以普通針刺。兩組均留針30min,治療20次后,結果VA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JOA積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ODI指數治療組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治療組93.33%、對照組76.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P<0.05)。
代樸丁[14]將100例LDH患者辨經分型為足太陽經型、足少陽經型、混合型。取主穴腎俞、腰陽關、關元俞、大腸俞、阿是穴,配穴足太陽經型加秩邊、環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侖;足少陽經型加環跳、陽陵泉、懸鐘;混合型酌加以上配穴。全部腧穴采用蒼龜探穴針法,腰部及腳踝部腧穴采用員利針。治療10次后,結果治愈56例、好轉35例、總有效率91%。
孫美鳳[15]將72例腎虛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均取雙側大腸俞、膀胱俞、腎俞、委中、太溪,患側環跳、脊中、腰陽關,阿是穴。治療組各穴針刺得氣后施以赤鳳迎源針法,每10min行針1次;對照組各穴常規針刺。兩組均留針30min,治療20次后,結果VAS評分治療組低于對照組,JOA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治療組90.32%、對照組78.79%,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李永坡[16]治療46例LDH患者,取病變局部腰夾脊穴,環跳穴,委中穴。針刺夾脊穴0.5寸,使用蒼龜探穴法使針感向腰骶部放射;針刺雙側環跳穴3寸,采用青龍擺尾針法使針感沿臀部向下肢放射至小腿部;針刺雙側委中穴0.5寸,行白虎搖頭法使針感傳至腰部。均留針30min,10min行針1次。治療18次后以臨床療效為觀察指標,結果治愈20例、好轉26例、總有效率100%。
朱博雯等[17]將6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金鉤釣魚組和電針組各30例。兩組均以腰夾脊、腰陽關、阿是穴為主穴,腎俞、大腸俞、關元俞、環跳、承扶、委中等為配穴。金鉤釣魚組在主穴基礎上再選取2~4個病灶反應點行金鉤釣魚針法,配穴行常規針刺;電針組各穴均行常規針刺,主穴接入50Hz電針,選擇連續波,強度適中。兩組治療30次后,結果金鉤釣魚組對VAS評分、JOA評分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電針組,總有效率金鉤釣魚組93.3%、電針組8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張吉玲等[18]將120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取腎俞、命門、腰陽關、大腸俞、關元俞為主穴,配穴取大椎及第7頸夾脊、三間、后合谷、昆侖。治療組在腎俞、命門、關元俞行溫通針法;其他穴位予以平補平瀉法;下肢疼痛明顯者取對側后合谷、三間穴;大椎穴、第7頸夾脊要求無針感。對照組采用平補平瀉法。兩組均留針30min,治療30次后,結果VAS評分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總有效率治療組90.0%、對照組83.3%,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趙成珍等[19]將60例寒濕型LDH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主穴均取雙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配穴取腰陽關、委中、承山。治療組主穴行溫通針法聯合金雞啄米針法,配穴得氣后行虛補實瀉針法;對照組各穴常規針刺得氣后,行虛補實瀉針法。兩組均留針30min,治療20次后,結果JOA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治療組100.00%、對照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針刺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療效顯著易于被廣大患者群體接受。但是,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臨床觀察,二是對照組設置不十分合理,三是刺法選擇不是十分切合本病的病因病機,四是缺乏長期的臨床跟蹤研究。因此,深入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傳統針刺手法的研究,制定可量化的客觀指標,并開展實驗性研究,進一步闡明針刺治療機理,為傳統針刺手法治療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