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興,李 玲,趙相雨,雷 歡,鄧 媛,何俊安
(1.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兒科,四川 成都 610031;2.四川省眉山市中醫醫院,四川 眉山 620010)
毛細支氣管炎是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年齡為1~6個月,主要表現為咳嗽、喘息、氣促甚至進行性的呼吸困難。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肺炎[1]。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治療包括氧療、控制喘憋、病原治療和免疫療法。解除氣道痙攣梗阻、改善通氣功能、改善癥狀是治療的關鍵。本病多在發病3~5天后癥狀加重,主要表現為嚴重喘憋,病理改變為毛細支氣管壁水腫、增厚、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分泌物排出困難,導致毛細支氣管不同程度的阻塞[2]。治療關鍵在于快速清除黏液,暢通氣道,改善通氣功能,但臨床觀察發現毛細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時霧化和口服用藥患兒都不易接受,故對治療產生一定影響。中藥塌漬外敷結合中藥保留灌腸可改善毛細支氣管炎(痰熱蘊肺證、痰濕阻肺型)患兒氣道功能、促進痰液排出,緩解癥狀,縮短病程,取得較好療效。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兒科肺炎喘嗽的診斷標準[2],中醫辨證分型標準。
痰熱蘊肺型:主證為咳嗽,氣促、喘憋,喉間痰鳴,或泛吐痰涎。次證為發熱、煩躁,口干渴,咽赤,鼻翼扇動、或伴三凹征,或伴口唇青紫,大便干或稀薄,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指紋紫、現于風關或風氣兩關。
痰濕阻肺型:主證為咳嗽,痰聲漉漉,大便稀。次證為低熱或不發熱,喘促鼻煽,食少納呆,小便略黃,舌質淡苔潤,指紋紫滯、現于氣關。
中藥塌漬外敷藥用炙麻黃5g,杏仁8g,旋覆花9g,前胡9g,紫蘇子8g,葶藶子9g,桔梗9g,甘草3g,魚腥草10g,桑白皮10g,瓜蔞皮8g,貝母5g,海浮石12g。打粉后用大蒜汁、蜂蜜調成糊狀,塌漬外敷胸背部,紅外線燈烤20~30min。
中藥保留灌腸藥用大黃10g,厚樸15g,枳實15g,敗醬草15g,秦皮15g,柴胡12g,石膏25g,烏梅15g,青蒿10g。水濃煎后取液50mL灌腸并保留10~15min,每日1~3次。
例1:陳某,男,1歲7月。因反復咳嗽、喘息1年余,復發加重7天入院。癥見咳嗽,多為陣發性串咳,少痰,喘息、氣促,無發熱,精神尚可,飲食下降,睡眠較差,大小便正常。查咽部充血,扁桃體II°腫大,無異常分泌物。胸廓對稱無畸形,胸骨無壓痛,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少量濕啰音,右肺明顯。雙側胸膜摩擦感未觸及。心前區未見異常搏動,心界正常,心率106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軟,無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肝脾肋下未觸及,雙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無亢進。輔助檢查:①肺炎支原體抗體(2019-11-14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陽性(1∶160)。②胸部CT示(2019-12-07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右肺中葉、下葉節段不張,右肺上葉代償增大,右肺中葉、下葉肺不張,右肺中間段支氣管變窄,內見條索狀稍高密度影;右側胸膜腔少許積液。③胸部CT示(2019-12-29本院)右肺下葉背段局部支氣管變窄,繼發阻塞性不張及炎癥,右側胸腔少量積液。小兒肌酶譜測定LDH 266.57U/L↑、HBDH 236.83U/L↑,血常規、超敏C反應蛋白未見明顯異常。中醫診斷為肺炎喘嗽(痰熱蘊肺證、痰濕阻肺型)。西醫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阻塞性肺不張、右側胸腔積液、心肌損傷。兩年來反復肺部感染,出現咳嗽、喘息等,住院經西醫治療后癥狀緩解,但咳嗽持續存在,此次入院后予擴支氣管、對癥支持治療,同時予中藥塌漬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每日1次,治療7日后無咳嗽喘息等。復查胸部CT示右肺中下葉含氣不佳,右肺下葉斑片狀模糊影并其內可見充氣支氣管影顯示。考慮右肺中、下葉含氣不佳,肺發育不良?出院后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按:患兒因先天肺發育不良,引起肺部反復感染出現咳嗽、喘息等癥狀,雖經西醫治療癥狀緩解,但不能完全康復。此次用西藥結合中藥塌漬配合中藥保留灌腸后,取得較好療效。原因在于中藥塌漬配合中藥保留灌腸能較好的促進肺部痰液排出,加速炎變部位吸收。針對這種伴有先天肺發育不良患兒,治療關鍵在于加快痰液的排出,肺部炎癥的吸收,臨床單靠靜脈或口服給藥效果均不佳,通過中藥外敷胸背部促進痰濁排出,中藥保留灌腸通腑泄熱,其癥將迎刃而解。
例2:范某,女,2歲3月。因反復咳嗽、喘息1月余,加重1天入院。癥見神清,精神欠佳,呼吸稍促,語言清晰,形體適中,自動體位,聞及咳嗽、喘息、喉間痰響之音,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體格檢查示T 36.3℃、P 120次/min、R 28次/min、Bp 105/87mmHg;咽部充血,扁桃體無腫大,無異常分泌物。頸軟、無抵抗,氣管居中,三凹征(+)。甲狀腺未捫及明顯腫大。胸廓對稱無畸形,胸骨無壓痛,呼吸稍促,雙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大量哮鳴音。雙側胸膜摩擦感未觸及。心前區未見異常搏動,心界正常,心率120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無亢進。血常規示WBC 12.24×109/L↑、LYMPH# 7.01×109/L↑、NEUT%36.70%↓、LYMPH% 57.30%↑、HGB 141.00g/L↑;PCT<0.020ng/mL;C反應蛋白測定(CRP)為8.2mg/L↑;呼吸道九聯檢示MP 陽性(+)異常。胸部DR示右肺門影濃深并右肺門上區肺紋影密集密度稍高,炎性病灶?幕狀胸膜粘連。中醫診斷為肺炎喘嗽(痰熱蘊肺證),西醫診斷為喘息性支氣管肺炎。予對癥支持西醫治療,結合中藥塌漬配合中藥保留灌腸,3天后咳嗽、喘息癥狀明顯好轉,再鞏固治療3天出院。
按:中藥塌漬外敷能清肺化痰、活絡祛瘀,改善癥狀。中藥保留灌腸能通腑瀉熱,宣降肺氣而平喘。兩者相互配合,能很好的宣肺化痰,調氣平喘。
毛細支氣管炎大多由于呼吸道的合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直徑細小的毛細支氣管,表現為上皮細胞壞死和周圍淋巴細胞浸潤,黏膜下充血、水腫、和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從而致毛細血管管腔狹窄甚至出現堵塞,導致肺氣腫和肺不張。若累及肺泡、肺泡壁及肺間質,則出現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目前治療方案上主要包括氧療、控制喘息、病原治療等[3]。
毛細支氣管炎屬中醫“肺炎喘嗽”,“哮喘”范疇。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脾、腎三臟常不足,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感受外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臟,肺氣郁閉,肺失清宣肅降,水液凝聚為痰,痰滯肺絡,阻于氣道,致肺氣上逆,發為咳喘,喉中痰鳴;若外邪入里化熱,熱邪熾盛,煉津為痰,痰熱交結,壅于氣道,痰隨氣逆,發為喘嗽多痰、喘息氣促等。
中藥塌漬可通過改善肺循環而促進肺組織中的炎性分泌物的吸收[4]。大蒜中含有的硫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大蒜還能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5]。諸藥外敷于背部肺部啰音明顯處,可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使毛細血管擴張、組織充血,改善肺微循環,促進肺部炎性物質的吸收。中藥保留灌腸可通過腸系膜滲透作用吸入體內而發揮藥效。中醫認為腸與肺相表里,故中藥灌腸能通腑瀉熱,從而達到宣降肺氣而平喘作用。中藥塌漬結合中藥保留灌腸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