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
(中國人民解放軍32262部隊,云南 昆明 650250)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指由頸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造成的以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為主要癥狀的頸部疾病,多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1],常有頸肩部疼痛不適、頭暈眼花、惡心嘔吐、胸悶氣緊、心悸等癥狀。筆者治療1例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周期性規律性反復發作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朱某,男,26歲,因反復視物模糊伴頭痛8年加重1天就診。8年前上課時突然出現視物模糊,頭昏頭痛,惡心欲吐的癥狀,之后半個月到1個月不定時發作1次,發作前沒有預兆,每次都會先出現視物模糊不清,雙眼有脹感,接著是惡心欲吐,在半小時到2小時之內視力自然好轉,但是自行引導嘔吐后視物模糊會在半小時以內立即好轉。視物模糊恢復之后隨之出現后腦部、頸項疼痛以及頭昏,以頭枕部疼痛較為劇烈,臥床休息后疼痛減輕,但第2天早上起床下樓梯時因為晃動仍然感覺后腦部如炸裂般劇痛,2天后所有癥狀自行徹底消失。偶爾出現胸悶和單側上肢麻木,大約半小時后自然緩解。每次發作的癥狀比較規律,癥狀出現的先后順序也一致,曾多次到各醫院治療無效。查體示精神欠佳,頭發花白,以兩側顳部為甚。頸肩部兩側肌肉不對稱,觸及頸椎生理弧度異常,頸椎兩側局部肌肉肥厚板結,壓痛明顯,肩胛骨內上角有結節狀的壓痛點,腦部兩側、后枕部頭皮局部多處壓痛,筋結明顯。輔助檢查示X片示頸椎生理曲度反弓畸形。血管彩超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其余檢查未見異常。用推拿手法治療。首先采用?法,手握空拳狀,形如漏斗,以雙手掌指關節著力,?頸棘突、頸棘突旁、頸根部各1~3min;第2步施以揉法,用并指揉、掌根揉或魚際揉,以指端螺紋面著力,揉頸棘突、頸側、頸根部各1~3min;第3步采用拿法,以拇指與其余四指指腹對向用力,拿頸棘突、頸側、風池、肩井穴、攢竹穴、魚腰穴、太陽穴各1~3min;第4步點穴,以拇指或者中指疊指深壓垂直點按,沉肩、垂肘、松腕,肩部發力,勁透指端,深壓片刻后施以輕柔的揉法,選取風池、風府、肩井、腦空、玉枕、百會、攢竹、太陽、睛明等穴;第5步分筋理筋,以拇指或者食中環指指腹著力,從前往后分別沿頭皮督脈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行分筋理筋手法3~5遍,以痛點或者筋結的地方為重點。囑患者減少伏案工作,每天不定時行旋肩、旋頸等頸肩部功能鍛煉,動作緩慢柔和。隔1天治療1次,每次30~40min,連續治療3個月。治療期內從未發作,復查X片示示頸椎生理弧度恢復正常。病情控制后囑患者長期堅持自我推拿頭頸部和功能鍛煉,2年后隨訪,花白頭發竟然全部轉黑,病情明顯減輕,每年總計發作次數減少到2~3次,每次發作癥狀較輕,視物模糊能在10min以內恢復正常,無頭暈頭痛、惡心欲吐、心悸手麻等癥狀,每次發作后第2天不再遺留后腦和頸項部疼痛。6年后隨訪,病情控制與兩年后隨訪時一致。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已經成為骨科多發病和常見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臨床已較為常見[1],但是每次病情呈周期性、規律性發作卻非常罕見。患者常以視物模糊或者頭痛頭暈、嘔心欲吐來就診,眼科、內科、耳鼻喉科等科室相關檢查正常,容易誤診、漏診。頸椎橫突兩側的頸長肌表面有對稱排列的頸交感神經干,自頸交感神經干發出的交感神經纖維廣泛分布于頸椎后縱韌帶、鉤椎關節的關節囊、椎間盤的纖維環、椎動脈周圍等,組成復雜的交感神經網,參與調節自身機能的平衡,是人體自主神經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2]。機械性刺激以及鄰近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等炎性刺激皆有可能對頸交感神經造成影響。因久坐或長時間伏案工作導致頸部肌肉勞損,頸椎生理曲度改變,牽拉刺激交感神經,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所以出現惡心欲吐、胸悶、視物模糊不清、眼脹等癥狀,加之椎動脈痙攣引起腦部供血不足,引起頭暈頭痛甚至暈倒[3]。患者經過自行引導嘔吐后視物模糊癥狀會立即緩解,可能與嘔吐反射使顱腦壓力下降,神經血管緊張得到緩解有關。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病機首先是先天素體虧虛或者久坐低頭正氣因勞致損,導致氣血不足或運行受阻,然后外邪趁虛而入,造成筋脈痹阻。推拿治療具有扶助正氣、調和陰陽、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作用,可以達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的效果[4]。?法是按壓類手法中泵壓效應最好的手法,力度深透,通過一壓一松的泵壓效應,能使筋肉組織間氣血灌注更加旺盛,脈管暢通,達到活血養筋、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揉法能調和氣血,溫養筋脈,其速度均勻,力度深透柔和,刺激作用溫和,對機體能產生良性調節作用,通過持久的力度輕重和回旋方向變換,可產生較強的深層溫熱效應,條達氣機,促進氣血運行,增強筋脈濡養。拿法包含按壓力和牽拉力,刺激作用較強,作用于肌肉豐富處有舒筋活絡、解痙止痛的效果。點穴手法作用面積小,壓力集中,力度深透,刺激性較強,能起到以指代針的作用,達到行氣血、通經脈的作用,深透的按壓之后輔以輕微的揉法,可緩解局部痙攣,以痛定痛。分筋手法具有深度的按壓牽拉力,刺激性較強,能舒理筋肉,消除筋膜、肌肉、韌帶、關鍵囊等組織的痙攣和粘連,達到舒筋解攣、消散筋結、通絡止痛的作用。理筋手法作用面積較寬,有較強的按壓力、牽拉力和摩擦力,能舒理體表和深部筋脈,推動氣血運行,達到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風池穴、風府穴、肩井穴為治療頸椎病要穴,可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百會穴、腦空穴可治眩暈頭痛,玉枕穴、睛明穴、太陽穴、攢竹穴、魚腰穴可明目止眩。推拿手法治療能夠有明顯療效,溫養筋脈、調和氣血是其根本,機制可能是通過手法刺激。緩解局部筋膜、肌肉、韌帶、頭皮等軟組織的勞損,使局部血液循環得到改善,炎癥或者機械性刺激減少,痙攣的神經血管松弛。堅持頸肩部功能鍛煉和生活習慣,讓反弓畸形的頸椎恢復了正常,椎動脈痙攣因此緩解,椎動脈供血得到改善,大腦血液循環良好[5]。頭皮局部的血液循環同時得到改善,這也可能是患者多年白發轉黑的機制[6]。